黃文煒

不出國也可以“留學”嗎?中小學生前往邊遠的山區、海島生活一兩年,上當地的學校,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日本的“山村留學”至今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長野縣的舊八坂村最早從1976年開始接收山村留學生,北海道、鹿兒島等離島漁村也是山村留學最具“人氣”的地方。
父母為什么舍得讓孩子遠離自己,跑去偏遠的山區接受教育?那些送小孩去山村留學的父母是這樣想的:讓小孩在大自然中長大,培養小孩的毅力,多一些生活體驗。也有的家長看到小孩沒事就玩游戲,所以動了讓小孩去留學之心。
日本的很多小孩跟我國的小孩一樣,平時非常忙碌,除了學功課,還要學鋼琴、芭蕾、英語、游泳、書法等等。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考學的壓力都很大,在這種情況下,還會選擇脫離學習競爭激烈的地方,到山村去,無論是對小孩還是家長來說,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有一位家長在網上寫了對小孩兩年山村留學的感想,比較有代表性:
“兩年前,兒子突然說要去山村留學,我感到很驚訝,不過一想到這是兒子自己選擇的人生,還是同意了?,F在兩年的留學生活結束了,要總結的話,真是一言難盡,對兒子來說,通過留學得到了很多,但作為家長的我們失去了一些,比如費用的增加,看望兒子要多花費時間和精力,還很擔心兒子的學習情況。不過兩年來,兒子最大的變化就是體型和體力方面,身高增加了8厘米,體重增了兩公斤。雖然稍胖,但是很健康。
在山區小學,因為人數少,所以能夠得到教師更具體的指導,甚至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個別指導,這是意外的驚喜。在學校的文化節上,兒子表演了笛子獨奏,我們去參觀了,這需要練習多長時間才能有這樣的進步?。∑拮痈袆拥昧飨聼釡I,沒想到在山區小學,兒子的音樂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在山村留學中,兒子學會了插秧、收割,雖然這不算學習成績,但是自己流汗培育了農作物,渾身都是泥巴、水和稻米,用自己的身體感知著土地,培養了感性,這不正是一種學習能力嗎?
兒子離開父母兩年,很多成長的瞬間我們是看不見的,但是正因為分開的生活,我們發現了兒子的另一面。父母和孩子以及兄弟之間的情感通過一段時間的分離反而加深了,這是最大的收獲。到現在為止,我還是想每月要是有一次機會和兒子一起漫步在山上那該多好……”
時至今日,日本中小學生的“山村留學”已經有40年的歷史了,當年的小留學生已經成為中年人,小時候一兩年的山村留學生活不僅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也給人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熱愛自然之心在他們心中養成。不少留學生都會時隔多年重返舊地,看望當年的房東和留下深刻記憶的土地。
日本NPO法人全國山村留學協會受文部科學省的委托,制作了山村留學的宣傳資料,在網站上公開了各地留學的費用、負責人等信息,留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會及時發布。據統計,到2013年為止,日本全國有24個都道府縣的131所中小學接受留學生。而到現在為止,日本全國已經有1萬多名小孩歷經了“山村留學”。
山村留學住宿方式基本上有三種:一是住在當家人家,二是住在當地的宿舍里,三是一家人一起移住到小孩的留學地。更多的還是小留學生們在同一個設施內過集體生活。
在海拔千米以上高地的長野縣八坂地區,有一所八坂美麻學園,早上6點,廣播里播放起床的聲音。男孩、女孩分別在一個大屋子睡覺,聽到廣播后馬上起床,自己疊被子,然后洗漱,15分鐘后集中到操場列隊做廣播體操。山中氣溫低,小孩們照樣早起鍛煉。他們每天清晨不僅互相問候,而且還一起對著大山問候“早上好”。
他們吃的飯菜比較簡單,但是營養充足:早餐是日本傳統的米飯、醬湯、納豆、菠菜等,早餐過后,小孩們自己收拾、刷碗,7點集合出發去學校。
在山區或者海島上學,需要走比較長的路,至少有兩三公里遠,在路上可以看到各種植物,甚至是一些小動物。每天同樣的時間,經過同樣的道路,能夠感覺到隨著四季的推移周邊景致的變化。
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山村留學的孩子,似乎也喜歡上了山村生活,一開始他們并不習慣,比如用洗衣機洗了衣服后會忘了曬,但到后來就能夠很好地照顧自己,并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了。看到當地獵戶捕獲的野豬之類的,他們也會覺得很新奇,因為這種場景這在城里是絕對看不到的。小留學生的課余生活也很豐富,春天可以到田地跟大人一起插秧,夏天在山上采野花,秋天采蘑菇,冬天抓野兔。
日本山區、海島的中小學里學生數量很少,通過“山村留學”一下子來了好多城里人,使得學校充滿了生氣,當地小孩也很高興能夠結交到眾多新朋友。從各方面來說,留學生的到來對當地學校來說都是利好的事情。當地學校的老師曾擔心,城里的孩子會受不了苦,來了幾天就哭著想回家,但后來發現小留學生們的適應能力都非常強,很快就與當地的小孩打成一片,他們臉曬黑了,過一些日子就分不清城里小孩和鄉下小孩了,學校的運動會也熱鬧多了。
城里的小孩到農村生活、學習,他們的收獲不僅是看到了與城里截然不同的風景,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在結識了更多山村小朋友的同時,也培養了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