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發展及素質教育的盛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要求及教學目標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改變,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及數學素養,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在學生學習基礎數學知識的前提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數學問題的能力及數學學習素養,引導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形成相應的數學思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分析立足高中數學課堂,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途徑及方式,筆者針對現階段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學生素養;培養途徑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創新能力,就應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學習情況出發,在教師的引導及組織下以課堂為立足點,為學生們實施針對性、多元化及豐富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培養發散思維及舉一反三的能力,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及發現新知識,分析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用數學建模的思想發現及分析問題,最后能主動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一、 現階段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高中數學課程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現在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因為時間緊,內容多,難度大,且受傳統教學形式及教學方式的影響,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現狀主要表現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仍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且缺乏獨立思考、探究問題的時間及空間;且高中數學教學評價機制過于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水平,使得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嚴重的限制,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枯燥及單一的數學題海中,無法從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樂趣,使得學生逐漸失去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及積極性,甚至對數學學習產生一種恐懼及厭惡的心理,不利于學生素養的形成及綜合素質的提升。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受到多媒體技術發展的影響,使得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教學手段、教學素材及教學方式發展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在素質教育體系時代的要求下高中數學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表現為以下幾點:a. 數學改革更加重視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培養能力為目標,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日漸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踐生活過程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b. 高中數學教學目標的差異化及個性化,在高中數學課程開展及實施過程中教學目標主要針對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一思想理念,強調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大力培養學生實踐方面的能力;c.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經驗、理解及反思的過程,課堂可以開展合作學習,小組討論,讓學生各取所長,盡快解決問題,課后作業采用分層布置,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體現教師進行因材施教及因人施教;d.數學教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匯,現階段數學改革發展趨勢將數學與其他學科聯合在一起主要是為了延續及發展數學應用思想,數學是基礎學科,起到解決問題的工具性作用。
二、 立足高中數學課堂,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途徑及方式
(一)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數學意識的培養,實施因材施教
高中數學教學的重大目標在于高中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多給予學生機會、鼓勵及支持,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及興趣。教師應結合教學改革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教師是課堂的主持人,是引導者,組織者,學生才是主角,是各方面程度不一樣的個體,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成,學到知識,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學業水平、智力水平,以及所教學的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實施因材施教及分層教學,主要是指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置相應的、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提問方式及教學評價體系,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突出自己的優勢,體會成功的樂趣,以便達到最優化課堂。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通過日常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學習數學是有方法的,是“輕松”的,能學好的,變被動接受教師的教學灌輸為主動學習建立知識體系,解決相關問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自學能力,提高閱讀理解數學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逐漸認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及作用,從而全面提高高中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 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培養的教學方式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通過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前提為具備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水平、熟練的數學技能及熟悉的數學思維能力等。高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廣泛實施教學體制改革的相關要求,在學生掌握基礎數學知識前提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首先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數學教學過程屬于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數學學習與一定的知識背景具有緊密相關的聯系,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們利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及基礎引出新的知識,構建新知識聯系舊知識的學習體系。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及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發散性思維。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給予相應的指導及建議,設置課堂提問的問題,在教學中做到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及信息,在面對事物時學會及時發現該事物內的數學問題、分析問題直至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愛上”數學,玩轉數學,體會到學習數學成功的樂趣。教師應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采用簡單化、形象化、模型化或以微課的形式進行教學,擺正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地位,做好相應的組織、引導工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及啟發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數學學習,耐心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及建議,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解決問題,并給出教學評價,在數學教學活動組織的過程中增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及互動,將枯燥單一的數學教學課堂轉變為生動形象、自由放松及妙趣橫生的課堂教學形式,讓學生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狀態中培養學習興趣,強化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數學“基本不等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針對數學知識點創設相應的情境教學,如:已知三個大型超市在元旦前組織了相應的商品降價酬賓促銷活動,三個超市分別采用了以下三種降價促銷方案,A超市實施第一次消費打X折,第二次消費打Y折;B超市采用的是第一次消費打Y折,第二次消費打X折的方式;C超市采用的是每次消費打(X+Y)/2折。問:三個超市中哪個超市的商品價格更優惠一些?通過創設相應的基本不等式的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及討論問題,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又增添了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進行創新思考及發散思維。
(三) 針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形成科學的數學素養及思維品質
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具備較為強大的數學思維及空間思維能力,高中生由于生活經歷的缺乏及思維能力的局限使得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無法全面理解及掌握抽象數學概念的現象,教師應根據數學教材及課本進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打破數學教材的編排順序,按照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形成自己的思維能力及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加強對學生數學運用意識的培養,形成良好的學生素養。
三、 結語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數學課堂,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及創新意識培養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形成科學的數學素養及思維品質,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相關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趙金娥.增效數學課堂提升學生素養——《測量物體的體積》教學設計與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3,16(11):75.
[2]陳興旭.開展數學實驗,提升學生素養[J].教育藝術,2017,08(1):17.
[3]王帥民.注重數學課堂的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素養的提高[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21(94):193.
[4]束蘇敏.落實四個關注提高學生素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6,20(2):32,34.
[5]錢萍.讓練習推開學生素養之窗[J].新課程·小學,2016,33(11):225.
[6]李正清.在靈動的數學課堂中豐盈素養促學生成才[J].成才之路,2014,14(36):21—22.
作者簡介:
汪杜成,福建省福州市,長樂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