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今年是我從事教育工作的第25個年頭,培養的學生不乏各行各業的翹楚。每每談及家庭教育,很多朋友總是羨慕地說:“你當老師的,教自家孩子一定更加得心應手。”對此,我卻不敢茍同。人生的課堂從不存在所謂的專業人士,即使在學習方法或學科知識上,身為教師的家長可以給予孩子更科學、更專業的指導,但作為父母,也必須在育兒路上苦心探索、踐行。回眸與女兒相處的十幾載,深感父母更重要的責任是引領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方向,使其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明白這一點不難,真正做起來卻并非易事。還記得女兒小學時就曾經抱怨:“當老師的女兒太不容易了,你們都太會講了。講得太多,即使講得有道理,但我就是聽不進去!”孩子的話猶如醍醐灌頂,讓我反思:“言傳不如身教”這一教師公認的教育準則,何嘗不是養兒育女的準則呢?
于是,希望女兒愛閱讀,我們就成立了“家庭周末讀書會”,分享名篇佳句和閱讀體會;希望女兒愛運動,我們就一起打球跑步,成為健身達人……
身教或許并不經意,但播下的種子必將發芽長大。
記得女兒剛升入初一時,每天都需要乘坐地鐵跨越三個區獨自去上學。開學兩個月,她的交通卡就接連幾次不知所蹤。女兒很沮喪但也很無奈,認為路遠人雜,丟失交通卡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我看來,無論有什么理由,無法妥善保管自己隨身的物品,就是一種責任感的缺失。因此我們召開家庭會議,和女兒約定,如果下次再有這種情況發生,她就必須徒步上學。
沒過多久,女兒垂頭喪氣地回到家,無奈地告訴我們,交通卡又丟了!第二天早上5點,清晨的室外溫度只有零度。盡管萬般不愿,她卻不得不背上書包,準備徒步9.8公里去上學。當然,父親的責任與智慧,讓我決定陪伴她一起走路去上學。
途中,我讓女兒觀察周遭的行人。有多少人在5點鐘就起來工作了?寒冬的清晨,沒有人愿意離開溫暖的被窩,為什么這么多人已經起來奔波于街頭?低頭走路的女兒抬起頭,看到早點攤的老板正在鋪開攤位,送報人將成捆的報紙摞在自行車的后座匆匆騎行。
我告訴女兒,這就是責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小到對自己所有物的責任,大到對家人、對社會的責任,都必須堅定地扛在自己的肩膀上。女兒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我們父女倆走了兩個多小時,于晨曦微露時分走到了學校。
這件事之后的很多年里,都沒有被我們再提起。直到女兒申請大學的前夕,要記敘一件對她人生至關重要的事時,她突然問我:“爸爸,我們以前走著去學校的那件事,你還記得嗎?”我非常驚訝,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為何會被女兒認為是影響她人生的里程碑呢?后來我在她的文章里找到了答案:“送我到學校門口,父親在簡短的道別之后急匆匆地走向了公交車站。我那時才想起,父親工作的單位,方向和學校完全相反。看著他的背影漸漸遠去,我想,他自己就是對‘責任兩字最好的詮釋。”
率先垂范、相伴成長,始終是我們堅守的教育理念。都說孩子是看著父親的背影成長的,我理解這句話有三層含義:一是讓孩子看得見父母,注重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愛意;二是走在孩子前面,注重身教,傳遞價值;三是潤物無聲,重視引領,助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