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他曾以660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畢業后進入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就讀碩士,工作一年后拿到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哈佛大學畢業后,又以超出及格線35分的優異成績通過美國司法考試,現已成為北京一家知名公司的法律顧問。這就是丁丁,沒有人敢相信,他曾經是個重度腦癱患兒。他的成功,被稱為“母愛的奇跡”。
丁丁感謝母親,不僅是因為母親給了他生命,還因為母親給了他生的權利。
時間退回到1988年7月18日,心懷歡喜而又略感恐懼的鄒雄燕被推進了產房,由于當時國家規定只能要一個孩子,鄒雄燕在這個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傾注了太多期許。懷孕期間,她嚴格按照《孕期指南》健康飲食,定時給孩子做胎教,只為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孩子。但事實往往非人所愿,由于醫療事故,這個孩子在鄒雄燕腹中缺氧面臨窒息,未出生就被診斷為重度腦癱。
“你放棄吧,拔掉輸氧管幾分鐘就解決了,你還年輕,你再生一個健康寶寶,你留下他,要么癡呆,要么癱瘓”。醫生連下5個病危通知,丈夫放下狠話“你如果要這孩子就自己管”。兒子沒有睜開眼睛,也不能說話,但從那起伏的小胸脯能看出他對生的渴望,鄒雄燕再也聽不進任何一句話,“我要他活著”,她做了最后的決定。
腦癱患兒可能會肢體癱瘓,也可能會智力受損,更可能兩者兼具。鄒雄燕都認了:“如果兒子真傻,我能養一天算一天;如果不傻,無論如何讓他學一門技能,沒有我也能活下去。”
好在丁丁智力沒有問題。丁丁1歲前檢測,智力正常,但輕偏癱,左腳活動不靈,有運動障礙。他總是流口水,雙手沒力氣,握不住東西。醫生說腦癱兒的發育會遲緩,鄒雄燕接受了這個現實。對于運動神經受損的腦癱兒來說,3到6歲是修復孩子運動機能的黃金期,孩子能不能恢復,這三年是關鍵。
鄒雄燕希望兒子有一天能恢復的和正常孩子一樣,哪怕是慢一點。為了幫助丁丁恢復肢體協調能力,鄒雄燕給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訓練計劃”。從撕紙開始,鄒雄燕從學校拿回一堆廢卷子,讓丁丁練習撕紙。小丁丁一開始連紙都拿不住,鄒雄燕一次又一次地把紙放到丁丁手里。終于有一天,兒子終于學會撕紙了,從兩份到四份,再到六份,每一次微小的進步都讓鄒雄燕欣慰不已。隨后,她又制定了“拿筷子”“握筆”“發音”等一系列常規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丁丁哭過鬧過,多少次都要“甩手不干”,但鄒雄燕一直沒有放棄。
雖然慢人一拍,但丁丁2歲半走路,5歲半能跳躍,7歲的時候,他成為了一名小學生。然后是高中、大學,再到研究生……到現在,他已經與正常人基本無異,只是說話時在發音和語速上還“略顯笨拙”,生活中例如像穿針引線之類的“精細活兒”不能做。
運動遲緩的丁丁,羨慕同齡的小朋友可以參加運動會比賽,可以跳繩,可以彈鋼琴。鄒雄燕就鼓勵他說:“你不要和其他孩子比,只要和昨天的自己比,比昨天的自己往前進了一步就是成功。比如,上學前你連站都站不穩,小學畢業時你跳跳繩時已經能跳幾個了;百米賽跑時,雖然仍然是最后一個,但和三、四年級時的自己比,已經跑得快多了。”
由于活動范圍受限,從另一方面來說造就了丁丁專注的性格。他從小讀的書就比別人多,再加上鄒雄燕的循循善誘,他在學習方面的成績,遠遠超過肢體。
即使考上了北京大學后,丁丁也絲毫沒有懈怠。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去上早自習了,直到教室的關門鈴響起才收拾書包回到宿舍。宿舍的同學都不理解,這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傻小子”怎么學習起來那么拼命,當丁丁兩次獲得國家獎學金,被評為北大三好學生、北大優秀畢業生、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等光榮稱號時,才知道,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
鄒雄燕最希望的,是兒子能像其他普通人一樣學習和生活。所以,從小到大,鄒雄燕沒有一次以“腦癱”為理由,為兒子申請“特殊化對待”,即使軍訓也不例外。初中軍訓沒幾天,正在出差的鄒雄燕就接到丁丁電話,“哭著說不想上學了”。原來,軍訓“正步走”時,有一個抬腿定住幾秒鐘的動作,丁丁重復了好幾遍都站不穩。其他同學也有來回搖晃的,但教官只批評別人,唯獨放過了丁丁。同學們不滿,年輕的教官脫口而出“他是腦癱你們也是嗎?”孩子們調皮,編了順口溜,“丁丁是個苕(武漢方言:形容人傻),吃飯不用瓢”,讓丁丁受不了。鄒雄燕連夜坐了30多個小時火車趕回武漢,在課間,她走上講臺向其他同學解釋了丁丁的病情,并且希望大家包容他、幫助他。
更重要的是,鄒雄燕告訴丁丁要“正視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但這種“慢”,可以通過努力趕上來。而且,“只要你有過人之處,就沒有人敢小瞧你”。“社會的競爭是激烈的,從來不因為你有先天的缺陷而同情你”丁丁說,在面試時,他也曾因為說話不像普通人那么流暢而被拒,但從哈佛畢業后,他顯得從容多了,在2017年應聘時,甚至遇到了很多公司“搶著要”的局面。
不替孩子做決定,家長要做的是給他鋪好路鄒雄燕認為,培養一個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給他鋪路。你把鐵軌鋪好,把他扶上軌道,并不斷地給他“充充能量”,加強他的動能,在保證他不脫軌的前提下,他是高鐵、動車還是普快,那就是他的事了。
鄒雄燕從沒要求兒子一定要考北大或哈佛,她一直跟兒子說,只要盡最大努力了,沒有遺憾就好。
不陪孩子寫作業,孩子的事就應該讓他自己完成從小學開始,老師讓家長負責的“語文聽寫”“數學出應用題”這些工作,鄒雄燕都是讓丁丁自己完成的,她一直告訴兒子“學習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但這并不代表她不管他。小學入學前,鄒雄燕就送給他一本《新華字典》,告訴他有不認識的字,要自己去查字典。數學應用題不會出沒關系,她就教他。
這樣,孩子才能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去做,有主動性,并且能積極地為自己的學習成果負責。丁丁就是從那時候起,形成了考不好進行自我反思、考試完自己做試卷分析的習慣。
崇尚精英教育不一定非要當“虎媽”鄒雄燕認為,每位“望子成龍”的家長,都應該在對孩子充分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上,基于孩子的個性和特點進行引導。不當“虎媽”,但要有“虎媽”般的嚴厲和決斷,家長自己首先要有承受力,練就一顆強大的內心,不能見不得孩子吃苦,孩子一哭就心軟。只有家長堅持原則,孩子才會變得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