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楠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97-02
作為提高區域農村小學教師專業化素養有效且重要的途徑之一,追求以“國培計劃”和“省培計劃”為代表的網絡環境下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其實質在于通過對比來體現與達成這些培訓活動應有的預期目標以及其實現程度;簡言之,即培訓結果所能達成的滿足預期目標的程度?;诒菊n題,這種時效性,我們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表述。
一、培訓需求體現出培訓時效的由傳統向現代的過渡
根據對相當部分教學一線教師的訪談,我們發現,教師參加培訓的動機是與他們的實際需求直接或間接的相關的。例如,有將近一半的教師認為,參加培訓的目的在于從培訓者的授課中獲取有關提高課堂教學類策略的知識或技能,而接近三成的教師的需求則指向教材教法。無論是文化課,或音體美等科,均大致如此。但除此之外,也有兩成左右的教師認為,應該了解當下教學實踐中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行為等方面的變化。由此,可以發現,在“國培”和“省培”等教師培訓中,占比近八成的教師仍然處于一個傳統的教師培訓認知的階段,他們僅將該種網絡培訓當作一次單獨的教育實踐活動,且理解為一次在教育場域中的學習活動和過程。也就是說,網絡培訓對這部分教師而言,其效果的追求,僅僅停留于即時實效的階段。但令人欣喜的是,盡管如此,盡管是農村教育場域,仍有兩成左右的教師,他們的教育認知,已經使得他們認識到基于未來的教育理念和行為的重要性,因而開始尋求借助網絡培訓來作為了解外部教育世界的窗口,并嘗試在適應既有教育環境的前提下,對既有的教育模式、策略、方法等做出應有的改變或改革??傊P注差距,并尋求改變,以重新建構有關教師職業成長的態度、知識、能力等,而適應未來教育所需。
二、培訓效果體現出培訓目標達成的三個重要方面
1.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
與前述教師參加培訓的實際需求相關,教師參加培訓的目的,直接指向獲取解決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所遇到的實踐問題相關的知識,如對課堂緊急偶發事件的應對、特定情況下的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一定授課模式的課堂調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等,即實踐性知識。與這種需求相適應,無論是“國培”還是“省培”,其授課內容設置的較大部分,多與之相關;且采用了多樣化的培訓方式,如專題講座、案例分析、課題研討、專家答疑、討論交流、專題研修與任務驅動、資源提供等,力求達成應有效果。與之同時,作為教師知識結構的應有組成部分,培訓課程設置中的通識課程學習、學科專業課程培訓、公共知識教育,以及主流教育教學理論的普及等,對于教師的理論性知識增長,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表現在教育實踐中,有關這一培訓實效的顯性指標的一個實際體現就是,教師在處理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時,尤其是體現在語言表達和行為實施方面,因“心里有底”和“胸有成竹”而顯得有更加從容、有據、有節。
2.教師教學技能的進步
盡管教師的教學技能包括多達五個方面,但與“農村”“小學”這些關鍵詞密切相關,學校教育資源的配備程度不足、教師缺少足夠的學習機會等原因,都導致了農村小學教師的教學技能,在至少有關信息技術的運用、課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是不足的。而借由“國培”和“省培”,一方面,課程中有關信息技術內容的培訓和實踐作業的完成,以及網絡培訓平臺本身和內部學習環境等,都促使這些信息技術操作水平一般、甚至不熟練的老師,有了一個專項學習和具體實操的機會;另一方面,培訓課程的設置,如專題研討、案例分析、影子實踐、專家答疑等,也給了這些農村教師一次實際的進行教育科研活動的能力成長的機會。
3.教師教育理念的更新
有數據表明,參加“國培”和“省培”的農村小學教師,年齡主要分布在30—45歲之間,教齡分布在5—20年之間。盡管,理論上這部分教師正處于年富力強、精力旺盛、實踐經驗豐富的時期,但“農村”這一地域和“小學”這一視角以及其他多種因素的限制,使得部分參訓教師的學習態度并不那么積極,動力欠缺。但是,培訓過程本身,以及在培訓過程中獲得的價值認同、成就表達、進步感受等,都使得這些教師較為迅速的實現了從“教”到“學”、從認知到實踐的轉變,從而使得這種培訓場域下的教師學習日益趨向理想化的教育理念的學習,進而實現教育理念的必要、及時和有效的更新。這種更新,為回歸工作環境下,在工作層面上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既是一個良好的促進和適應新事物的應有態度,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面向農村小學教師需求的網絡培訓研究,離不開對其培訓實效性的深入關注。而也正是這一點,凸顯了網絡培訓之于農村小學教師職業成長的重要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