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曾蓉
【摘要】手機依賴在大學生中發生率較高,且對其學習、生活帶來一定影響。為了探討同伴教育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干預效果,本文選擇一名手機依賴的典型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施同伴教育。結果發現同伴教育能減少大學生手機依賴傾向行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極應對方式。
【關鍵詞】手機依賴 同伴教育 大學生 干預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科學研究項目(16G286)。
【中圖分類號】G6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214-01
手機依賴(MPD)是一種新型的心理疾病,指個體因為使用手機(短信息、聊QQ、瀏覽資訊、看電子書、刷微博、玩游戲)行為失控,導致其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1]。據調查[2-3],手機依賴與焦慮、抑郁、攻擊、失眠、自殺傾向等心理問題密切相關。因此,手機依賴已成為高校在新形勢下所面臨的一大新課題。
同伴教育(PE)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由英國學者提出并在世界范圍內發展的一種同伴互助式健康教育方式。它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經歷或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以實現教育目標的一種教育形式。眾多實踐研究發現,大學生這個群體適合采用同伴教育形式,且在艾滋病防治、網絡成癮干預等領域均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本文嘗試將同伴教育引入手機依賴的干預,以期找到手機依賴的防治措施,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1.對象
利用香港中文大學梁永熾編制手機成癮指數量表MPAI(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dex, MPAI)進行大學生手機依賴診斷。該量表包括17題,分為戒斷性、失控性、低效性和逃避性四個維度。若17個題中8題做出肯定回答者,即界定為手機依賴者。根據標準篩選出得分高,且成癮行為較典型的一名同學作為研究對象。
2.同伴教育及干預內容及形式
2.1挑選同伴教育者
在班級挑選兩名品學兼優的干部作為同伴教育者,其中一名和手機依賴學生居住在同一間寢室,選擇時可以結合同學們自愿、老師推薦等原則,要求同伴教育者應具備以下:自愿、積極、樂于助人、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有耐心、有熱情、有責任感,愿意為同學服務,有一定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流技巧,善解人意等。
2.2培訓方式
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利用班級活動、自習等時間對同伴教育者進行不少于3次的培訓,每次培訓時間不少于30分鐘。培訓內容:相關健康知識宣傳資料,主要包括:①認識同伴教育;②認識健康、亞健康;③健康生活行為方式;④常見的教學方式,健康教育傳播技巧等。并在整個培訓中、培訓后考核以保證同伴教育者的質量,通過考核后正式上崗,發揮他們的同伴作用。
2.3具體措施
每個同伴教育者利用課余時間或集體活動時間向手機依賴的同學開展干預活動,干預活動的形式主要包括小組討論、黑板報、心理游戲等,每次干預活動對應一次完整詳細的活動記錄。干預時間為3個月,在干預期間課題組成立督導小組進行現場全程督導。
3.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學生每周上網的時間是56小時;干預后學生手機每周上網的時間是14小時;學習成績從上學期的8門科目不及格到這學期所有科目全部及格;干預后大學生
心理總分明顯低于干預前,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低于干預前。同時,同伴教育者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被教育者積極地參與其中,從而轉移他們對網絡的注意力。可見,同伴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幫助手機依賴的學生樹立文明、健康、科學的上網理念和生活方式,使他們主動建立起牢固的心理防線,從而減少手機依賴的發生。這主要依賴于同伴教育者自身健康的形象和行為模式為手機依賴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并且能夠在課堂上和課外時間幫助、鼓勵被教育者。同時,本研究中同伴教育者是受過嚴格培訓的班級品學兼優的干部,他們在受教育者眼里有一定的權威性;同時,由于與被教育者之間年齡相仿,彼此有共同語言,所以親切感和接受性會增加,加之采用了形式多樣的教育方法,使得同伴教育活動在氣氛輕松活躍而又不失嚴肅的條件下進行,這些都是同伴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證。
綜上所述,同伴教育在手機依賴的防治上有一定效果。下一步可考慮培訓更多優秀的同伴教育者,擴大干預面,更好改善大學生的手機依賴現狀。
參考文獻:
[1]李止庸.國內外“手機依賴對大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研究綜述.中國商品學會學術論壇暨中韓商品科學交流會議,2011.
[2]王玉榮.大學生網絡成痛與社會支持關系的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3]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9,(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