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婷婷
【摘要】所謂說課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面對評委、同行、系統地口頭表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其理論依據,然后由聽者評說,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研究形式。我將以《混凝土結構》為例,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特色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課程說課 混凝土結構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與手段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249-01
《混凝土結構》知識龐雜,計算復雜,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現象?于是,教學團隊對本門課程進行了相關的教學改革,本人有幸參加了2017湖南省高職院校專業課說課競賽,受到評委的好評,現將說課過程介紹如下:
一、課程設置
《混凝土結構》課程需要培養的是學生的結構施工圖的識讀能力以及一般構件的計算能力,《混凝土結構》課程開設在第三個學期,需要學習《建筑力學》、《建筑材料》、《建筑構造與識圖》這些前導課程,也為后續的施工技術等專業核心課程提供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本門課程是重要的專業必修課程。通過本課程學習,讓學生初步理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本概念,具備基本構件的設計能力,和與施工及工程質量有關的結構基本知識,同時具備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中結構施工圖的識讀與繪制能力、處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見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
課程團隊教師根據施工員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共同編寫了《混凝土結構》校本教材,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貼合最新版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和16G平法圖集。整個教學內容分四個模塊分別是結構基本知識,基本構件計算,結構設計,平法識圖,和課程實訓。在基本構件計算這個核心模塊中,遵循由點(單筋矩形截面正截面承載力的計算)——線(雙筋矩形截面、T形受彎構件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網(受彎構件斜截面承載力計算,受拉、受壓、受扭構件承載力計算)的授課思路。最后一周的課程實訓——整體式鋼筋混凝土肋形樓蓋進行設計。課程實訓內容包括:板、次梁、主梁的計算;樓蓋結構施工圖的繪制;鋼筋表的繪制、鋼筋模型的制作。實訓中用電線代替鋼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主梁鋼筋的備料,綁扎,形成主梁鋼筋模型。最后以學生的參與程度、團隊精神、動手能力進行小組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則以模型比例要求、縱筋箍筋長度位置是否正確、綁扎質量進行綜合評價,最后哪組材料浪費得最少,整個工作臺面整理得最整潔,在學生的素質學分給予加分,培養學生的節約環保意識。
三、教學模式
《混凝土結構》這門課程有個特點知識龐雜、計算復雜,根據以往的傳統教學法,先講述各個理論知識點,最后讓學生綜合運用,往往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課程團隊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模式的改革,采用以實際工程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推行項目教學。首先下發任務單,讓學生提前熟悉知識點,課堂上帶著問題有的放矢聽課,并用多媒體課件配合講解理論,最后指導學生完成任務單,使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同步進行,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構建專業知識,實現理論和時間見的有機結合。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1.案例分析法,引入典型的工程事故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分析事故,找出事故產生的原因,得出結論,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2.現場教學法,為了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認識各種構件和結構形式時,讓學生參觀校內實訓基地的教學實物和教學模型。另外,參觀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能熟悉職業環節和職業中的真實工作活動,學生能夠很快地適應崗位要求,完成從學校到工作崗位的過渡。
3.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方面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團隊針對課程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制作了微課視頻,也搜集了大量材料和構件的試驗視頻,并且全程錄制了教師授課視頻,還運用3D建模技術,制作了鋼筋骨架模型,方便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鋼筋。同時搭建了課程資源的交互空間,學生在課后如果要進行自主學習,可以點擊世界大學城空間,隨時隨地學習。
五、內容特色與創新,
1.在實訓中增加自制鋼筋模型環節、不僅鍛煉同學們動手操縱能力還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獲得一種“學有所用”的滿足感,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
2.組織建筑結構識圖競賽,以賽促學。我校學生在2017湖南省和國家級高職組識圖競賽中都獲得一等獎。
結論:
通過課程說課活動,將教師的課程研究與課程改革實踐、課程教學研究與高職教學特點緊密結合到一起,極大地調動了教師教學研究積極性和針對性,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昆,張憲江.《高職混凝土結構課程項目化實踐教學研究》高等教育教育,2010.2
[2]張憲江主編.《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
[3]左敬亮.《輪“說課”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作用》職業與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