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剛
摘 要: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地理教學中,新課導語藝術至關重要,它是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授課效率的關鍵一環。導語是一堂課的起點,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導語是地理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好的導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
關鍵詞:地理教學;導語;設計
導語是一堂課的起點,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地理科目和其他的學科一樣,新課導語至關重要。新課導語有很多形式:復習舊知導入,直接導入,設置疑問導入,圖像導入,詩詞歌句導入,經典故事導入等。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導語,可以激發興趣,啟迪思維,引發思考,帶領學生進入新的課堂之旅。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新課導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復習舊知,溫故知新
這是我們最常用的一種新課導入方式,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規律。復習舊知,既能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又能引出目前要學的新知識,起到承上啟下、溫故知新的效果。比如講“地球的公轉運動”一課時,可以這樣導入:復習上節課學習的地球的自轉(包括定義、方向、周期和現象)。緊接著提到地球的運動形式有兩種:自轉和公轉?!澳敲吹厍蚬D的定義、方向、周期和現象又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
二.直接導入,切入主題
“直接導入”的新課導入形式,具有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的優勢,能夠快速進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如講自然災害一節時,可以這樣導入新課:“這幾年我國的地震比較多(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4年的魯甸地震等),導致很多人家破人亡,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嚴重損失。這樣我們不禁會問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為什么我國西南地區(云南、四川等地)多地震?如果發生地震我們應該怎么辦?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一起分析、解決的問題?!?/p>
三、設置疑問,引發思考
思維永遠是從疑問開始的,正所謂“多疑善問,增長才智”。因此設置疑問是一種很好的課堂導入方式。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教師提出一些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設置疑問,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譬如講“農業”一節時,剛開始可以這樣設問:(1)影響農業區位的因素都有哪些?(2)世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有哪些?(3)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用一連串的設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進入農業課堂之旅。
四、圖像導入,生動形象
中學地理教材圖像種類很多(課本插圖、地理圖冊、多媒體展示),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圖像導課,既形象直觀,又有吸引力。如講“城市化”這一課時,可以選出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三十年前和現在的照片,提問: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三十年前和現在有哪些不同?這些是一個城市什么的表現?由此導入這節新課。
五、借用詩歌,創造意境
詩歌意境優美,又飽含激情,而學生在語文課以及課外積累了很多詩歌,若能把所學詩歌和地理知識結合起來,不僅能更好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創造出一種詩情畫意的教學意境。如講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這一特點時,提前讓學生搜集與河流流向有關的詩句,制作PPT,課堂展示:“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滾滾長江東逝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浪淘盡”。接著提問:“這些詩句蘊含著怎樣的地理知識?”學生迅速說出我國許多大江大河都是自西向東流的,又順勢引導:“這與我國的地勢有什么關系?我國的地勢特點及其影響是什么?”進而導入新課。又如講地理環境的差異時可以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提出同一座山為什么有這么大差異……創造一種情境,讓整堂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氛圍,又可以激發學習地理興趣。
六、引用故事,妙趣橫生
縱觀歷史,很多故事都與地理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地理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課堂引用經典歷史故事、典故等,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地理課堂,又能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啟迪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講“洋流”一節時,課堂借用歷史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什么能成功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日本從阿留申群島大約沿40°N航行,借助順風——西風帶和信風帶,順水——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亞寒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偷襲珍珠港成功。緊接著提出:“洋流在生活中的用處很大,你對洋流了解多少呢?洋流對地理環境有什么影響呢?我們這節課一起走進洋流之旅?!?/p>
除以上這些常見的導入形式之外,還有數字比較、引用資料、聯系實際等多種形式,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特點,靈活地選擇適合的“新課導語”,導出新意,突出主題,貼近學生,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動機,突出教學主題,啟迪學生思維,從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興松.淺議地理教學中的導語藝術[J].教育,2016(12).
[2]韋唯.淺析地理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感悟[J].教育科學,2017(3).
?誗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