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旭蘇
摘 要:高中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因為高中時期面臨高考,是一個人成功路上第一個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和分水嶺,所以高中時期的教育教學尤為重要。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培養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的職業素養,在高中時期的化學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關鍵詞:高中化學;規劃教育;自我定位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般的觀點就是在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計劃性、組織性、目的性、系統性較強的教育,以培養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的意識,提升學生適應未來職業要求、謀求更大職業發展的技能,保證學生能夠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充分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樂趣。但是縱觀當前的高中化學學科教學,因為化學課程標準中還沒有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進行明確的規定及要求,所以高中階段也沒有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設置出專門的課程進行教學;社會、家庭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沒有進行過多的關注和教育;高中生對自己的未來較為迷茫,沒有意識也沒有能力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這些都成為制約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能力的不良因素。在此,我們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中化學中的滲透進行探究。
一、培養學生自我定位的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首要條件就是要保證學生能夠深入剖析自己,充分認識自己,比如對于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綜合能力、價值取向等都有一個明確的把握。也只有能夠客觀、深刻地認識自己,才能針對自己的實際發展水平和興趣愛好方向進行切合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活動。因此在日常的高中化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和策略培養學生的自我定位能力。例如國外有以居里夫人為代表的化學科學家和化學工作者無私奉獻、嘔心瀝血進行科研,最終取得優異的成果,造福人類。例如國內的屠呦呦,于2015年10月5日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有了這些光輝的榜樣,可以有力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找準自我定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人更好地進行學習、生活、工作的保障,如果沒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就不會在生活中、學習中、工作中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進行科學的分析、大膽的質疑、深入的探究,也不可能最終合理地解決問題。同時,沒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也不知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因此也不可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切合自身實際的規劃,不可能選取一個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目標,也就不可能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了。因此在高中化學學科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高,并將這種理念貫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例如在講授化學1專題1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的時候,可以結合分離提純內容,滲透分析化學師、食品化學師、化妝品研發員、醫藥技術師等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相關的職業。就拿醫學技術類專業來說吧,其中的醫學檢驗技術、醫學實驗技術、衛生檢驗與檢疫等都是以化學學科為基礎的,可以分別從事臨床各科醫學檢驗、醫學檢驗教學與科研工作,醫藥高校、科研院所及相關企事業的實驗動物科學研究工作,在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及海關、商檢、檢疫、醫院、食品等相關崗位工作。而這一切,都必須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三、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化學是一門同實驗密不可分的學科,教學內容中有許多實驗需要學生進行操作,同時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也是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把實驗教學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對待。例如在“蘇丹紅事件”中,分析化學研究者就是通過對肉、雞蛋、辣椒等進行處理,提取出蘇丹紅,利用大型且可靠的儀器來檢測蘇丹紅的含量是否超標、是否符合國家標準,從而保證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可見實驗探究能力將是學生能夠適應崗位要求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實驗教學,借此強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總而言之,隨著《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細則》的實施,以語文、數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等七門學科中選取三門作為選考科目,這一高考政策的導向中也可以表現出化學學科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在下一階段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我們必須加大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力度,保證真正實現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發展,真正實現每一名學生對于自己的職業生涯都能有一個科學、合理、完整、實際的規劃。也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趙拯,劉瑩.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調查研究:以江陰市普通高中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17(4):52-55.
[2]馬建峰,蔡金艷.淺論普通高中教育中的職業生涯教育:以化學學科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11(11):83-86.
?誗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