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香
(江蘇省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江蘇蘇州 215011)
基于對初中數學教與學的碎片化、淺表化、浮躁化等教學現象的批判和反思,催生初中數學教與學的范式轉型,初中數學教學必須構建具有“深度學習”特質的課堂,以此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學習力、激活學生數學學習的內驅力、發展學生數學學習的判斷力、開拓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力[1]。
為了激發學生的數學深度學習,吸引學生投身于數學思考、實踐之中,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多視角建設一個磁力充足的強“磁場”。
初中數學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復雜的,但貫穿其中的數學核心知識、核心觀念及數學的思想、方法等則是簡約的、清晰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核心觀念”入手,用簡約化的手段駕馭數學知識。
如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感性化、趣味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重視數學知識的抽象規定性,也要將之與學生的生活、數學知識的歷史融通起來,努力讓抽象的數學知識感性化、直觀化,以此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磁場”。
只有當學生洞察了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才能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本質化認知。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性質》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平行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的相關性質展開,逐步引導學生過渡到菱形、矩形,然后過渡到最特殊的圖形——正方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對一般的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邊、角性質形成本質認識,而且對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學生數學學習的驅動力是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數學學習以“良性刺激”“新異刺激”,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好奇心、探究心、創造心,促進學生享受數學探究的喜悅。
基于教師對數學教材的建構和把握,教師預設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有時教師甚至可以設定環環相扣的問題鏈。例如,一位教師教學《有理數的認識》時,運用數軸圖,讓學生通過“問題鏈”深刻理解有理數。
問題1:從數軸圖上可以看出,任意一個正數,在“0”點的另一側都有一個數值相同,但符號不同的數與其對應,這個數叫作什么?這個正數和這個負數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問題2:從數軸圖上可以看出,關于原點對稱的兩個數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問題3:從數軸上可以看出,正數a的絕對值是什么?負數b的絕對值是什么?0的絕對值是什么?
通過“問題鏈”,教師對有理數的相關概念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培養了學生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任務驅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目標,還能充分發掘學生數學學習的創造性潛質,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例如,在教學《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學習任務:
任務1:為教室的座位貼座位號。
任務2:根據票找到自己的位置(注:其中一張只有排數,一張只有座位數)。
在此基礎上,教師啟發學生,要確定一個座位,一般需要幾個數據?為什么?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確定位置的方法?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參與度,數學教學水到渠成。
活動是智慧的源泉,也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建構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增進數學學習對學生的吸引力。
例如,在教學《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時,筆者讓學生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展開主動探索,他們進一步了解了線與線的平行、相交、異面的關系,以及線與面、面與面的空間關系。在數學活動之中,教師要讓學生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方位地助推學生,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磁性”。深度學習貴在參與,重在思考,妙在引領,巧在拓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式,通過多個途徑對學生的數學思考進行點撥和啟發,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積極的引領[2]。
要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處于深度狀態,教師必須激勵學生深度參與、深度感受、深度體驗、深度理解。教學中,教師要拓寬學生的參與面,建構學生的探究軸,發掘學生的建構點。例如,在教學《平方差公式》時,為了引發學生的深度參與,筆者用這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認知:“小華在市場上購買一種商品,10.3元/kg,小華一共買了9.7kg,一共應付多少元呢?就在營業員按計算器進行計算時,小華迅速說出了總價。營業員大吃一驚,這么復雜的乘法,小明是怎樣算得又準又快的呢?同學們,當我們學習了今天的內容后,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能對這道題進行口算。”這樣的教學,激活了學生對新知學習的深度渴望。
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時需要教師的深度引領,尤其是學生的數學思考。只有經過教師的深度引領,學生才能層層深入、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逐步抽象,形成對數學知識的理性認知。例如,在學完《三角形三邊關系》后,學生提出:“三角形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能否理解成“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為此,筆者啟發學生運用“移項法”展開探索,學生很快得出了結論,獲得了一種成功的體驗。
深度學習不僅要求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同時要求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深度開發與拓展。例如,在教學《勾股定理》時,在學生達到了基礎性教學目標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拓展,深化學生的數學學習。讓學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為邊,向三角形外分別作正方形、正三角形、半圓存在的面積關系的證明過程,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積累面積關系證明中問題解決的經驗;探索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在斜邊上所畫的任何圖形的面積,等于在兩條直角邊上所畫的與其相似的圖形的面積之和。這樣的教學不再囿于教材,而是將學生的數學思考與探究向縱深推進。
初中數學教學應當是開放且富有活力的。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將數學新知納入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層次和品味,才能讓學生不斷適應新的學習情境,不斷地探究新的數學問題,不斷生成新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