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京楠 吳學華(通訊作者) 段艮芳 王金玉 何海艷 謝玉先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 綿陽 621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社區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顯著, 《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要加快社區護理發展,加強社區護士隊伍建設,增加社區護士人力配備。高素質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已成為護理教育關注的重要課題。專業認同、學習適應性和職業自我效能是影響大專護生專業學習和專業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探討大專護生專業認同、學習適應性和職業自我效能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對提高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大專護生學習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對象。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以我校2015級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50份,有效問卷為50份,有效回收率是100%,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見表1。
2.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問卷由一般情況調查表、專業認同調查表、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和職業自我效能感量表四部分組成。
(1)一般情況調查表。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年齡、性別、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以前是否曾任班委幾個方面。
(2)專業認同調查表。對胡忠華的“護理本科生專業認同調查問卷”進行修訂,使之適合大專護生。該問卷重測信度為0.82,Cronbach’sα系數為0.87。修訂的量表30個條目,由專業認同、專業情感、專業意志、專業技能、專業期望、專業價值觀 6 個維度組成。其中有序變量條目共25個,采用Likert-5分評分的方法,對條目中非常正性的回答賦值是5分,其余依次是4分,3分,2分,非常負性的回答賦值是1分。分值越高說明專業認同的總體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問卷中的無序變量有5個,采用頻數和百分比進行描述。按照沈之菲的標準,每個條目的得分在1~2分認為是不認同、2~4分屬于一般認同、4~5分為高度認同。所以,總分在25~50區間為不認同,在50~100分區間為一般認同水平,在100~125 分區間為高度認同。
(3)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采用馮廷勇等編制的大學生學習適應量表,此量表是在參考借鑒了國內外學者所編制的大學生學習適應性問卷的基礎上編制的,效度為 0.85,信度為 0.87。量表包含 29個項目,共 5個維度,分別為學習動機、學習能力、教學模式、學習態度和環境因素。采用 Likert-5 評分:完全不符合計 1 分,較不符合計 2 分,不確定計 3 分,較符合計 4 分,完全符合計 5 分,反向題項目反向計分。維度上和總量上分數越高說明學習適應性越好,目前全國常模還在制定中,只能用于相關或比較研究,不能作為篩選工具。
(4)職業自我效能感量表。使用郝玉芳編制的“護生職業自我效能問卷”,共27個條目,包括職業態度及信念、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職業信息和職業規劃能力、職業認知、職業價值、職業選擇等6個維度。各條目均采用Likert5 點計分(1 為非常不符合,2 為不符合,3 為不確定,4 為符合,5 為非常符合),各維度得分等于該維度各條目得分的均值,得分越高,說明護生的職業自我效能越高。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0.841,重測信度為0.741。
3.統計分析。將收集的有效問卷數據輸入 SPSS13.0 統計軟件包中,采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單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α=0.05。
(1)描述性統計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均數、標準差等描述護理??粕幕厩闆r、專業認同和學習適應性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職業自我效能感得分。
(2)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因素如戶口所在地、是否獨生子女、選擇專業原因、是否為班干部等對專業認同、學習適應性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
1.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基本情況 崗位班學生均為女性,平均年齡19.94±0.68歲,其他項目詳見表1。
2.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專業認同、學習適應性和職業自我效能(見表2)
3.不同基本情況的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專業認同、學習適應性和自我效能感的比較分析
不同基本情況的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中僅就讀護理專業原因和兼職是否與專業相關對專業認同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因素對學習適應性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均無統計學意義。

表1 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基本情況

表2 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專業認同、學習適應性和職業自我效能得分

表3 不同基本情況的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專業認同、學習適應性和自我效能感的比較分析
近年來,社區護理已經成為護理專業發展的新方向,我校根據黨和國家的教育與衛生工作方針,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護理人才,自2015年起開設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與本市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設社區護理崗位課程模塊,合作單位參與部分理論課程講授和見習及實習帶教;在第三、四學期實行分散實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加社區護理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合作培養結束后,在實行雙向選擇的基礎上,合作行業擁有優先留用優秀畢業生的權利。調查結果顯示,主要來自農村地區(76%),多為非獨生子女(74%),家庭人均月收入多在2000元以下(82%),說明選擇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的學生大多成長條件相對落后,有研究者發現,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往往對自己今后事業的發展和自身價值實現的標準不高,對于基層醫療機構工作的接受也相對容易[1]。
護生專業認同指學生本人對護理工作的特點、規律等情況的認同狀況,是自己對專業的期望、意志、認識、情感、技能、自我實現等情況的主觀認知[2]。本次調查發現,我校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專業認同的總分為 69.46±12.07,屬于一般認同水平,與其他學校相比較低[1],說明護生專業認同度不高雖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社區護理在各專業方向中起步較晚,且就業單位在一級醫療機構,不少學生認為該專業的發展不如其他方向有前途,專業認同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同時就讀護理專業的原因和兼職是否與專業相關對專業認同有影響,其結果提示,家長支持和社會原因對專業認同的影響更大,另外兼職與專業不相關的學生專業認同感更強,有研究者發現,護生進入大二以后,隨著對護理專業知識、技能的進一步了解,和見習或實習階段的親身感受,兼職與專業相關度越高,感受到理想和現實的沖突越強烈,落差感和失望感越強,專業認同感就越低[3]。
學習適應性是指學生根據環境及學習的需要,努力調整自我,以達到與學習環境平衡的心理與行為過程[4]。調查結果顯示,我校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的學習適應性總分為82.16±8.24,屬于中等水平,與本科院校相比等分較低,這可能是因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在入學前的成績不是很理想,極易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進而導致學習適應性不強,因此需對這部分護生加強專業思想教育、提高學習適應性,當護生對所學專業前景出現困惑、迷茫時要及時給予思想指導[5]。
職業自我效能感是護生對于職業相關行為、教育和職業選擇,以及對其選擇的履行和堅持性信念,對于樹立職業信念,完善職業態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6]。調查結果顯示,我校社區護理崗位人才班學生的職業自我效能感總分為92.40±10.99,處于中等水平,與李思、郝玉芳[7-8]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護生職業自我效能感一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職護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且專業學習時間短,學習負擔較重。應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該群體的職業自我效能感,幫助其堅定職業態度,增強職業自信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