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亞/北大附屬廊坊益田同文學校中方校長、北京市京源學校原副校長

孫清亞
隨著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現如今一所學校如果沒有開發幾門校本課程似乎是不合格的,于是出現一些新奇的課程現象,如“課程超市”“超級課程學校”,同時滋生許多偽課程、假課程、垃圾課程、短命課程、閃電課程。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種亂象:
亂象一:濫用“活動即課程”理念,把學校一切活動都說成是課程。如過去的升旗儀式變成了“升旗課程”,成人儀式變成了“成人課程”,班會活動變成了“班會課程”。
亂象二:“課程開發”的界限模糊,導致開發對象不清,有的僅僅是對國家課程的某個模塊的某個章節進行校本化改造或其中的某一個實踐活動,就被說成是一門課程,如“英語聽力課程”“化學實驗校本課程”,等等。
亂象三:有關課程概念認識膚淺,缺乏基本界定,導致課程門類魚龍混雜。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不分,如《XX社區垃圾桶布點科學性調查研究》本是國家課程中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下研究性學習的一個活動,被說成是一門課程,顯然缺乏課程常識。
亂象四:課程開發過程中缺乏學校課程文化,許多學校開發的課程都是因為學校領導的喜好或舶來品,如STEM課程、古錢幣課程、JA課程等。
出現以上課程亂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學校處于學校課程開發的不同階段。在我國近十年的課程改革過程中,學校課程開發大致有三個階段,即課程匱乏期、課程膨脹期和課程收斂期。第一階段是課程匱乏期,有的地區和學校由于師資匱乏和學校資源不足,國家課程也沒有開齊開足,也就無法開展學校課程開發。第二階段是課程膨脹期,隨著課改逐漸深入,各學校課程開發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出現了可供學生多元選擇的課程,但是由于過度開發,導致“課程浪費、課程剩余、超級課程學校”等現象的出現。同時,各學校經歷大量的課程開發試驗,也積累了許多課程開發的有益實踐經驗,部分優秀學校進入第三階段——課程收斂期,逐漸走向成熟、穩定、可靠的課程開發狀態。
目前,大多數學校處于課程膨脹期。下面,以北京市京源學校為例,談談如何從“課程膨脹期”過渡到“課程收斂期”?
北京市京源學校是一所集中學、小學、幼兒園于一體的實驗性學校。“為人的終身發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是辦學的核心理念,“創造適合孩子的教育”是學校課程建設的指導思想。我們致力于建設一所全面發展的學校,學校的全面發展有兩層含義:一是教育對象要全面,即面向每一個學生,要盡可能滿足更多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二是教育內容要全面,即“德、智、體、美、勞”諸育并舉。做到這兩點的關鍵是建設豐富的學校課程,學校課程的豐富程度決定了學校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充分程度。學校要以豐富的課程,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選擇性需要,讓更多的學生學有特長,并能影響到今后的人生規劃。在這一意義上,全面發展的學校,即可以提供豐富課程的學校。京源學校課程架構的基本思路是“兩軸”和“一中心”。

圖2
學校課程建設應聚焦在兩個“需要”上:一是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要,二是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要。如果我們以人的發展需要為縱軸,以社會發展需要為橫軸,兩種需要的結合點就是我們設置的課程,關鍵是我們要找準這些結合點。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種智能都有自己的最佳發展期,我們應在最佳發展期內設置或強化相應的課程,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學記》中“當其可知之時而教之”所講的道理。找準各種智能的最佳發展期,并設計出能有效促進此項智能發展的相關課程,是學校課程建設要研究的重點。
全面發展觀下的學校課程建設,一方面,有效實施國家課程,為學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開設一批中、小、幼一體的特色校本課程,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其中重點建設以下幾類課程:
富于個性和特色鮮明的社團課程。以興趣為核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重點建設好一批有影響力的校本課程和社團,如天文社團、開心園藝社團、生態校園社團、航海模型制作項目、定向越野活動項目。
“經典”閱讀、誦讀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提升民族文化底蘊為目標,以國學經典作品和中外文學名著為主要內容,以誦讀為主要形式,建設中、小、幼相互銜接的閱讀課程。
藝術和個性化體育課程。以提高人生品質和幸福指數為目標,以學生愛好為基礎,努力提高中、小、幼音樂、美術課的整體教學質量,開展多種形式的藝術教育活動,培養情趣高雅、情感豐富,具有藝術修養和文化氣質的身心健康的現代學子。
多語種外語人才培養課程。小學、初中階段開設興趣和特長培養課程,高中階段開設大學先修課程。探索外語(多語種)人才培養模式,與北京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合作,尋求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新華社合作培養的可能性,嘗試建立小學、中學一體化人才培養的綠色通道。
美術人才培養特色課程。發揮學校的美術傳統,深入探究美術人才成長規律,為造就新一代美術家和設計師培養后備人才。

圖3
同心圓結構——人地系統可持續發展。學校課程進入膨脹期,必須由課程開發轉向學校課程文化建設,即課程的內涵發展。課程內涵發展的依據是“同心圓結構”(見圖1),即以家庭或學校為中心,向外延伸到社區、區域、中國、全球甚至太空,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都是圍繞人地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研究自己所處的環境或世界正在發生的事件,通過與他人合作學習,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與技能。學校的課程設計應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學校所處的區域和區位特征作為課程資源,開發學校課程。
《京源環境》中心課程的建構(見圖2)。目前,京源學校正在進行一門校本課程《京源環境》的設計開發工作。其基本思路是:從京源學校地處永定河故道上的地理環境特點出發,研究“永定河生態系統的歷史演變”,包括“永定河水系變遷”“今天的永定河治理”“明天的永定河風光”等內容,進一步推進研究“河流與城市發展”,包括“永定河與石景山”“永定河沖積平原上的北京城”等內容,再進一步拓展到“河流與人類文明起源”,從而認識河流與四大文明古國形成的關系。此課程小則可以從學校內的地質條件、花草樹木的探究入手,大則可以層層擴展,直至河流與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研究,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可以吸納地理、歷史、生物、政治、語言等眾多自然與人文學科的教師參加,有利于“雙肩挑”“兩勝任”教師隊伍的建設。基于學校所處環境的探究活動,更易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感覺熟悉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環境、關注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此課題操作性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我們將用二至三年的時間完成《京源環境》的課程開發,并納入學校課程體系中。這門課程兼有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價值,實現了學校和自然的融合、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學校和社會的融合、學習和研究的融合,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課程文化——源文化。
學校初步形成了“榕樹模式”課程文化(見圖3)。京源學校未來課程文化什么樣?如何建設?我們把學校課程比作一棵榕樹,以學校辦學核心理念為根,以《京源環境(地理)》為主干,作為課程的魂,在枝杈上生長出各種各樣的課程,我們把它稱為“榕樹模式”課程建設方法,這個方法的特點有:獨木成林、一脈相承、繼承創新、拓展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