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明
《重新認識特朗普》這一專題來得非常及時。最近三個月來,特朗普一系列舉動都引發了全球連鎖反應,包括了4月份的中美貿易摩擦及5月份的美朝關系的主動出擊。他的每次舉動,都在刷新著人們對他的認知,不僅僅是中國學者及媒體看不清楚,就連美國人也不知道他的牌路。當人們都等著這位“政壇門外漢”出洋相時,卻驚訝地發現他的手段越發嫻熟。
今年,我在美國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亞美研究中心訪學,也與多位美國人聊過特朗普。眾所周知,加州的精英分子并不喜歡特朗普,因為他否定了之前美國的“自由國際主義”,也否定了精英們極為珍視的“美國價值觀”。尤其是一些墨裔的學者,對特朗普更是有很大意見。可是,他們都不得不承認:特朗普身后是一個“傳統的保守美國”,他的選民更多來自于傳統工業區及廣大農場。這個群體并不是全球化的受益者,相反,他們自認為利益受到了損害。
如果對特朗普這兩年的推特內容進行話語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初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特朗普不斷地懟各路精英(包括媒體人、學者、球星等),一邊又不斷贊美美國工農階層。“job”(工作),是他發推的高頻詞之一,也是他經濟改革的著眼點。他經常感慨,“美國的農民和工人等了太久太久”“美國欠他們的太多了”等等。據我初步的觀察,在美國網絡中諷刺特朗普的人似乎變得越來越少,更多人通過留言表示感激。這可能是特朗普站穩腳跟的一個信號:以反建制著稱的他,逐步被承認。
對“特朗普主義”的分析,是本專題非常有價值的部分。在特朗普的世界觀里,全球是個殘酷的競技場,遵循的都是“零和博弈”。這種世界觀看似熟悉,令人想到了愛德華·卡爾、漢斯·摩根索等現實主義國際理論。對于美國一貫實施的“自由國際主義”全球化政策,特朗普并不感冒,相反,他認為,美國在近20年一直讓別人占便宜。專題強調,特朗普最初開始有意于從政是1988年,當時他自薦為老布什的競選搭檔,只是被老布什所嫌棄。在這里,似乎存在一個暗示:特朗普的“零和博弈”思維似乎來自冷戰時代,來自全球化狂飆突進的前夜。專題又進一步指出,在2016年的大選中,特朗普基本上沿用了里根1980年的競選口號“讓美國重新偉大”。由此,一條線索逐漸變得清晰:特朗普似乎是一個從80年代穿越而來的經典國際關系理論的篤行者。
此前,多位學者試圖從不同角度闡釋特朗普,包括傳統的“左—右”框架、民粹主義、激進保守主義、馬基雅維利主義等。這些解釋盡管都不盡準確,但都從不同的側面,呈現了特朗普的部分輪廓。專題也進行了心理學上的嘗試,對特朗普的性格進行分析。這種努力如今看來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美國政府已經被打上了非常明顯的特朗普烙印。此前,特朗普被懷疑能否讓技術官僚們信服,但今日他應該是通過了這一關,并成功地影響了白宮。今日的美國政府,從行為、邏輯、思想方式上,似乎已經特朗普化(至少白宮的官方推特,口吻有點特朗普的風格了)。
特朗普雖然行為帶有表演性,但他并非為演而演。他構建了一套雖然破綻百出但極具煽動性的話語。同時,他還是一個強力執行者,有足夠魄力將自己的意愿付諸行動,并反制建制派力量。令人傷感的是,一直對特朗普行為感到惡心的美國精英階層,現在也似乎在逐漸改變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