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世道輪回。今天的辦公室隔間大都裝有冷暖空調,配有現代化的辦公設備,明亮舒適;一些互聯網企業的辦公室極力倡導人性化,添置了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諸多設備,如健身器材、咖啡機、音響,甚至游戲機等。但如果回到一百多年前的美國,我們會發現,坐辦公室可算不得什么好差使:工作環境陰暗逼仄,薪水還低。那時,辦公室“不生產任何東西,最多不過是‘復制東西”,所以經常遭到那些掄著斧頭、掙錢更多的伐木工人的嘲笑。
只要有心,萬事皆學問。尼基爾·薩瓦爾2004年起開始研究辦公室的起源,他在不斷探索中發現:“自從有人類開始從事書寫以及系統保存文件的相關能力時,便有了類似辦公室的場所—修道院、藏書館以及學者的書房。”
19世紀開始,作為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結晶,辦公室逐漸脫離一線繁重的體力勞動,實現了“智力勞動”的形塑。只需看看今天的辦公室,雖然依舊不生產任何產品,但是高知人才匯聚,也是政府和企業的中樞,還是白領乃至金領扎堆之地。
身為辦公室研究專家,薩瓦爾沒有局限于辦公室的發展沿革,而是以此為核心,努力拓展相關的外延。偏居社會一隅的辦公室,本身就是歷史的一條小小的支流。透過這條歷史的涓涓細流,我們自然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發展在這些隔間里的投影。
辦公室的出現與發展,本質上是社會效率進步的現實折射,如打印設備、電話、電腦等。當然,效率并不必然減輕人們的壓力,在辦公室領域亦不例外。人們的體力勞動較過去大大減少,精神上的負荷卻一點也不比以前低—過去只需要考慮如何面對自己的上司,而今天的員工在應對上司的同時,還要面對互聯網背后那些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
人們對于發展進步的渴望從未滿足。除了軟硬件的不斷改善,辦公室正在從無紙化辦公向在家辦公快速發展。薩瓦爾在這里提供了一種可期的想象:既然辦公室是一種職業分工,那么在“世界變平”的未來,辦公室很可能以一種虛擬的形式出現。
在虛擬辦公室時代,人類不用擔心交通擁擠,不用看上司臉色,與上司的聯系可能就是互聯網,上司和同事可能認識也可能不認識—這或許意味辦公室隔間將會走向消亡,人們可以重新回歸社會。
有一個問題也會因此而出現在我們面前,那就是,當下為人們頗感煩惱的“辦公室政治”會一同走向消亡嗎?
《誰偷走了美國夢:從中產到新窮人》
[美]赫德里克·史密斯 著
文澤爾 譯
雅眾文化 / 新星出版社
2018年7月
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資深時政記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告訴美國人民,美國夢正在一步步走向瓦解。他揭示了美國精英們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權力左右美國國家政策的走向,及其對美國中產人群的影響,中產階層可以是現代社會的塑造者,也可能是權貴階級的犧牲對象。
《九個人》
張新穎 著
譯林出版社
2018年6月
這本書是復旦大學張新穎教授又一部人物傳記力作。它講述了沈從文、黃永玉、賈植芳、路翎、穆旦、蕭珊、巫寧坤、李霖燦、熊秉明這九個人相異而相通的命運。這九個人的故事,自然交織進二十世紀中國的大故事;與此同時,卻并未泯然其中。
《天下為公:中國社會主義與漫長的21世紀》
鄢一龍、白鋼、呂德文等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8年6月
該書從學術角度和世界視野回應了中國進入新時代后所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探討了中國如何以社會主義的方式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展望了社會主義運動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未來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