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宇
【摘要】新農村建設對農村教育布局調整政策的實施和作為政治主體公民意識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指向人的現代化,體現在作為人力資本生產能力的現代化,作為社會主體精神文明的現代化和作為政治主體公民意識的現代化的三個維度,人的現代化要求教育結構形態的社會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村布局形式,對促進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具有直接的作用。在調整農村教育布局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考慮農村教育對于農村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意義,這樣才能發揮農村教育的各項功能的內外部環境,使農村學校真正成為農村社區文化中心。
【關鍵詞】農村教育布局調整 新農村建設 農村社會結構
【中圖分類號】G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30-01
前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和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新農村建設已成為推動新時期農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全面進步的系統工程。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提案,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路。新農村建設影響著農村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這個效應涉及全面的教育,職業教育從基礎教育,從學校領導到教師管理,從課程建設到課堂教學,從教育規模加快素質教育的提高,體現了新農村建設對農村教育的意義。在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農村教育更多地體現了功能的概念。這是農村社會發展進步的教育實踐活動。教育的轉型需要客觀地反映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同時,農村教育布局的調整,也可以在教育規模,結構和功能等方面調整和改造農村教育,順利保障新農村建設。
人的現代化和農村教育布局的調整: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在新農村建設中,中共中央明確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文明干凈,村容整潔,民主管理,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愿,推進新的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大政策和前奏,新農村建設過去往往單純依靠城市化改造促進農村發展,減少城鄉體制壁壘,促進城鄉互動,新農村建設不僅要著眼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還要注重保護農村人性,表達構建生態社會的愿望,也強調要改革阻礙農村生產力的要求確定上層建筑的發展。中國是一個農民人口眾多的大國。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是第一位的。因此,新農村建設是促進農民整體發展,這是人類現代化的核心,體現在人力資本生產能力的現代化,作為社會主體精神文明的現代化和作為政治主體公民意識的現代化的三個維度。
首先是人力資本生產能力的現代化。兩百年前的工業革命,決定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開啟了世界現代化的進程。現代化給生產帶來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幾乎體現在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的每一個角落,人們以前難以想象的科學技術和社會財富等現代工具創造出來,尊重人權,社會生活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作為技術進步和管理的主體,人們一直是社會進步的舵手。未來國家的競爭將主要來自稀缺性人力資本的競爭。勞動力素質較高的人力資本存量較高;人力資本的改善將導致物質資本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人力資本在生產要素替代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人力資本本身也具有增加收益的重要特征;更新道德品質和精神品質和思想意識形態對人力資本的發展,也將有助于重塑人民群眾,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為經濟增長和發展創造一個基本的前提條件。這也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非常重視人力資本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的一個重要原因,使得人力資本的概念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普遍認可。如果要在新農村建設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提高農民的平均收入水平,那么通過多種途徑發展農民內部的人力資本潛力將成為中國未來的選擇是比較合適的。作為人力資本生產能力的現代化,也是對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富裕生活”需求的有效回應。
其次,是社會主體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物質生產是所有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生產能力和勞動成果,其他的發展都是空話。哲學家李澤厚用“吃飯哲學”的概念來說明這個形象。人類利用科學技術形成生存和生產的基礎,從而產生了活動,體現了社會存在的本體論意義。其實,人們在任何時候,在所有國家都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對人類物質生產能力的重視,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榮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管理和具有廣泛影響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然而當人們在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狂歡節盛宴的積累下,卻發現逐漸遠離我們的價值和意義時,人們并沒有超越現代生產的歷史,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現代化進程通過對文化沖突的繼承與創新,融合古今思想,在現代社會,如果缺少精神文明的發展,培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是很長一段時間,很難產生期待教育成果和現代人的生產。許多發展中國家致力于現代化建設,經歷了長期的現代化痛苦之后,他們逐漸認識到,民族心態和精神牢牢鎖定在傳統意識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
再次,作為公民現代化意識的政治主體。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不僅體現在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上,而且體現在農民身份認同的重要性。新農村建設管理民主的目標之一是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使農民有真正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應自覺承擔相應的義務,這是新農村政治建設的有力保障,突出了我國政府對農民作為政治主體的尊重和認同。
結論:
的確,新農村建設應重視農村管理體制,生產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村民自治,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是生態保護工作的重點,而農村教育作為農村社會結構重要的一部分,不但不應該被遺忘,而且應該在地方政府政策的規劃中變得非常重要。在數量和規模上或在結構和空間上,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調整農村教育布局的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農村教育對整個農村社會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意義,只有這樣才能發揮農村教育的內外各種功能,使農村學校真正成為農村社區文化中心。
參考文獻:
[1]劉亞平,等.“溫三農”、張曉山放談新農村[J].同舟共進,2006,(4).
[2]范先佐.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5-106.
[3]阿歷克斯·英格爾斯. 人的現代化——心理·思想·態度·行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鄔志輝,任永澤. 精神培育: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教育的使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鄔志輝,史寧中.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十年走勢與政策議題[J].教育研究,2011,(7).
[7]喬納森·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