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霞
【摘要】通過淺析部編教材七(下)自讀課文《帶上她的眼睛》《未選擇的路》《一棵小桃樹》的教學設計,借助具體的教學實踐,淺談多維批注式、比較閱讀式、問題牽引式這三種自讀課文教學方法,力求通過這樣的方法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自讀課文教學 多維批注式 比較閱讀式 問題牽引式 語文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42-02
2016年的部編本教材,體現的是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基于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我們嘗試了多維批注式、比較閱讀式、問題牽引式這三種課堂教學策略。
一、多維批注式——加強語言建構與運用
這是一種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閱讀理解,感受文本、欣賞文本,與文本進行對話的學習形式,深刻新穎的批注能“借彼舌根,通人慧性,假彼手腕,開人心胸”。可以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學習能力,加強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當然,我們還要教給學生準確合理的批注位置,才能“批文入情”,讀懂、讀準、讀深、讀透文本。
1.在妙語處批注
以《帶上她的眼睛》學生展示的批注為例:
生1:“地獄”一詞寫出了小姑娘生存環境的惡劣,更能襯托出為什么看到草叢中躍動的每一縷陽光,一陣不期而至的風都會讓她激動不已。
2.在留白處批注
文中的留白是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有意無意留下的中斷、殘缺、反常、隱蔽的創造空間,在留白處批注是對文本的再創造,能夠發現文本中隱藏的密碼。比如:
生2:45自然段的留白:雖然我再也回不到地面上,但我會把自己的余生用在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上,只要我心中的花兒還在,我就一定會好好活下去。
3.在疑惑處批注
學者先要會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看看學生在疑惑處的批注:
生3:為什么“她對這個世界的情感已經豐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呢,因為她被困在了6000多公里的地底下,這是她最后一次看到地面世界的機會,所以她的表現才會那么忘情。
二、比較閱讀式——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
這是最佳的閱讀方法之一,因為它在語文學習中不僅能開啟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通過比較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
比較閱讀一般分為篇內比較與跨篇比較。教學設計《未選擇的路》就預設了這樣三方面的比較:
1.閱讀《未選擇的路》,比較每一小節的內容(篇內比較)
2.閱讀《我選擇的路》,比較它與課文在內容上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跨篇比較)
3.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比較它與課文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跨篇比較)
值得一提的是,選好了比較的內容,精心篩選比較點也很關鍵,可以從內容、主題、語言、寫法等方面進行比較。
1.從文章的內容上去選取對比點
生1:《我選擇的路》突出的是對自己已經選擇的路的無悔。哪怕路上荊棘不斷,都要勇敢的走下去。而《未選擇的路》詩人想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我們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定便絕無重走的機會。
2.從寫作的手法上去選擇對比點
生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未選擇的路》則運用象征,樹林里的路也象征人生之路,里面運用了許多具體的形象,比如樹林、路、荒草、落葉等。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語言的運用、文體的特點、表現的手法來選取對比點。
三、問題牽引式——促進思維發展與提升
所謂問題牽引式,就是由學生在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師生一起整合為幾個問題,作為全班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目標。采用“問題牽引式”教學的優點是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教學設計《一棵小桃樹》分別在三個班上嘗試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第一次試講學生總共提出了6個問題,但是一節課處理6個問題顯然不切實際,經過問題小組的梳理以及老師的整合,我們選擇課堂上只解決兩個問題。
1.如何理解文中“我的夢是綠色的”?
2.“蓄著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是在寫花嗎?
由此可見,采用“問題牽引式”教學,教師應做到對教學內容重難點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具備相當的教學經驗,能夠迅速判斷教學對象對教學內容理解的預期效果,及時作出相應的點評和引導,使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關注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促進問題牽引的廣度和深度。
初中課程改革已經施行多年,現在語文核心素養更是備受關注,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對自讀課文教學方法的探究,都應該著眼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愿我們努力探究的方法能給學生一個有效的支點,還自讀課文一個真正自主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家堯.《必要的轉身:從教“自讀課”到學“自讀課”》
[2]林爽.《漸漸向里 尋那精英處——批注式閱讀在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