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燕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大量的課外閱讀已作為了一種課堂的延伸與拓展。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任務相對輕松,學習時間比較寬裕,而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可塑性強,求知欲高,是閱讀的最佳時期。全國著名語言專家周兢教授也說過:“注重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是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的良好開端。”本文就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入手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關鍵詞】閱讀習慣 培養閱讀 學生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90-02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建立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選書問題上家長應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他們自己選擇一些感興趣的書籍,只有為學生提供極富吸引力的讀物,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就是聽故事,故事中高興的、悲傷的、激動的、搞笑的情節對他們有著驚人的魅力。針對這一愛好,我在一年級學生入學后,就利用課前三分鐘的閱讀時間,每天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在故事中,他們學會了尊敬別人;在故事中,他們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故事中,他們學會了分享……每天上課之前,孩子們就會很興奮地猜測著老師又要給他們講什么好聽的故事,然后很安靜地等待著。
伴隨著同學們的學習,我們每天都在進行著“故事約會”。一個月學完了漢語拼音以后,我就把“聽故事”改為了“讀故事”。每天向他們推薦一個簡短的故事,讓他們自己借助拼音大聲朗讀故事,再讀給同桌聽。這樣,學生不但及時鞏固了漢語拼音,為以后的自主閱讀打下了基礎,而且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養成了大聲朗讀的好習慣。家長大可不必講一些大道理,一個優秀的童話故事本身就充滿了正能量,孩子也自然能感知它。
二、營造溫馨的閱讀氛圍
低年級學生的行為一般是無意識的,他們的興趣愛好也往往是有一定的情景支配,因而營造溫馨的課外閱讀氛圍是非常重要的,優美的閱讀環境、良好的閱讀氣氛就為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此,本學期一開學,為了使書香充滿教室,首先和書店取得聯系,向學生及學生家長推薦一些適合一年級孩子的讀物。(農村小學家長對孩子的課外讀物不夠重視)其次向學校圖書室借一些注音版讀物在班內設立小小圖書角,以解決學生沒有書讀的矛盾。我在裝飾圖書角時,選擇淡綠或者淡粉色等給人以安詳、靜謐、和諧感覺的顏色,營造一個寧靜、優美的閱讀環境。因為文學是生命的延展,生活的擴充,單純而厚重。制作和收集一些小動物頭飾及卡通畫片,懸掛在教室的墻壁上,為他們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在這樣的環境氣氛中,學生邊讀邊講,逐漸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發揮父母的榜樣作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自身愛讀書,自然給孩子形成熏陶,這是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沃土。閱讀的最好環境是家庭,閱讀的最好榜樣是父母。 很難想象,作為家長,可以消費所有娛樂項目,就是不肯拿起書來,作為他們的子女,會在這樣的“逆境”中自學成才。讓孩子愛上閱讀最重要的就是家長首先拿起書來閱讀。在去年的家長會中,我在與家長們討論孩子課外閱讀時,大部分家長都抱怨說:“孩子的書我也買了不少,家里的書柜中放得滿滿的,我也經常叫我的孩子看書,可他就是不想看,這有什么辦法呢?”當我們問他們是否陪孩子一起看書了嗎?是否創設了良好的閱讀氛圍了嗎?她一臉無奈地說:“我特意給他騰出了一個書房,我白天上班,晚上忙著做家務,累都累死了哪有時間陪孩子看書呀。”
聽了這些家長的一翻“苦衷”,我告訴家長們大家要給孩子閱讀的榜樣和力量,最好的方法就是:陪著孩子一起讀書。讀書給孩子聽的作用“僅次于擁抱”,在這樣的“擁抱”下,孩子的讀書興趣上來了,熱情高漲了,慢慢的,他們對讀書的態度就變成了“我要讀”。家長會上我布置由家長來負責學生的課外閱讀的主要輔助工作,積極引導家長與低年級小學生共同閱讀,家長既要參與課外閱讀,又要給學生解釋閱讀內容,對于與游戲相關的內容,家長可以將其轉換成游戲,邊讀邊和學生進行游戲,使學生保持愉悅的心情參與閱讀,并由家長記錄學生課外閱讀的效果。
四、注意教材外的優秀讀物
對于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對于課程當中出現的情況而言;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更好的延伸,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來源的。課外優秀讀物或是長篇名著,都有可能是這一階段學生們的閱讀對象。忽略課外閱讀這也是教師在培養高素質學子當中,最容易忽視的問題。因為教師“管的寬”只讓學生去學習書本上的知識,造成了學生心理對書本閱讀的排斥。
教師其實可以用課外閱讀做引導,排除閑雜書籍或在室內可以擺放一些優秀的歷史名著和詩詞,能夠豐富學生們在課間生活,為孩子以后的閱讀速度和寫作能力的提升做儲蓄。針對教師對于書籍的選擇主要是關于課程(英語、語文)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們推薦好的書刊讀報,教室擺設些消防安全知識和成長活動的有關讀物。
因為低年級的學生課堂注意力較差,對于外界的新鮮感強烈,課外文章正好彌補了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學校可以舉辦知識競猜和故事會,增強低年級學生們之間的書本交流。對于成績稍差或者閱讀理解能力不強的學生,也需要教師的輔導。整體的提升班級內學生們的習作和語言水平,有助于學生們在以后的閱讀習慣上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教導學生正常的閱讀方式
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加強,閱讀速度也更快了,我就引導他們讀一些貼近生活的校園刊物,如《快樂語文》、《小哥白尼》等。這些刊物不僅畫面精美,色彩鮮艷,而且語言規范,極富童趣。同學們自然愛不釋手,甚至是廢寢忘食。閱讀欲望被激發了,閱讀興趣也就自然而然地與日俱增。
閱讀的目的應該是愉閱身心,一切急功近利,功利性強的閱讀都會扼殺孩子閱讀的興趣。 閱讀千萬不能走入識字、背誦、認知、講道理的誤區。閱讀是愉快的精神體驗,是一件單純而美好的事情。 當兒童面對一本書時,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識記要求,他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識記上,而把閱讀的興趣放到次要地位。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后有那么多任務等著他,閱讀也就成了負擔。
教師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僅僅是為了有趣,除了有趣沒有其他任何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所謂“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早期閱讀的積累自然而然會讓孩子在小學階段識字學習中厚積薄發。 我們應該用文學的心境來欣賞每一段優美的文字,從生命的角度來體驗每一個真摯的故事。
六、采用與時俱進的教學手法
“教育養成習慣”是老師的責任,在教學中如何調動起學生們對于閱讀的積極性,也需要與時俱進。在培養學生閱讀習慣中自讀和自我理解是重點,屬于培養閱讀習慣的高效率方法。小學生的適應能力快,對于現在用網絡打交道,小學生也不例外。
當然小學生更難以抵擋網絡帶來的誘惑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搜索好文章,開展課堂講解短篇文章的任務和活動。教師對學生在網絡當中找的優秀文章,要給予肯定和夸獎,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濃厚興趣。學生們在養成的閱讀習慣中,增強表達能力和減少閱讀的厭煩心理,其書本會給低年級學生帶來困乏感,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教師利用現代手段,來培養低年級學生閱讀習慣,能讓學生養成愛思考和敢于發表見解的能力。
在學生低年級時期培養好其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至關重要。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展現口語交際能力的表現,陶冶情操,幫助學生積累詞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發散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周玉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湖北師范大學,2017.
[2]周喻.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習慣培養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