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雁琳
【摘要】有效情境的創設,是優質英語課堂的根基。有效的情境創設需要圍繞故事文本,關注情境完整性;融入日常生活,體現情境真實性;鼓勵發散思維,促進情境延展性。在如此環境下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們的語言實踐運用能力,能夠得到更好的提高。
【關鍵詞】有效情境 完整性 真實性 延展性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16-02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英語教學亦是如此,創設實踐語言的環境為學生構建語言交流的語域場來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已經成為當今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主流方式。然而,對于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多數情況下學生似是觀眾,像一個旁觀者似的談論著與自己無關的故事,沒有靈魂的軀體怎能演繹出鮮活的故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主張學生要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各種適用性的情境,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有意義”的交流,不再出現“明知故問”、“生搬硬套”的“偽交流”現象。
一、圍繞故事文本,關注情境完整性
1.Story time板塊教學實例
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在教學Story time板塊前,通常會創設一些與故事文本主題無關的或關聯不大的情境,先設置一些側重新詞匯、新句型的任務,進入自己創設的故事,最后再進入文本學習。這樣從故事閱讀前到故事閱讀中,學生雖已基本掌握了新的一部分知識,但在故事學習中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回顧課堂,問題便出在教師創設的情境,與板塊的主題內容毫無關聯,且偏離了故事文本主題。教師創設的大部分活動并沒有讓學生圍繞故事整體感知、學習和運用語言,教學活動忽視了情境創設的完整性,拓展活動也只是句型的堆砌和累加,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如何創設完整情境,緊扣故事文本主題,有效實施Story time故事教學。以“Wheres the bird”第一課時進行分析:
T:Hello,boys and girls. First, lets enjoy some beautiful pictures.(Pictures about beautiful views. Last one is about sky and bird.)What about the pictures?
T:Look,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eres the bird?
[Watch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about the story time)]
該教師五分鐘之內便很快地切入文本故事,在之后的教學活動設計中皆以文本為主。接下來Listen and answer來整體感知文本,再通過Read and judge,Look and say,Read and act來逐步學習、擊破文本重難點,理清脈絡,再以保護鳥類來升華主題結束本課,這樣就不會把完整的故事變得支離破碎,真正體現了情境的完整性。
2.Cartoon time板塊教學實例
在絕大多數老師的眼中,語法教學似是孤立的,只注重語法的結構形式,局限于支離破碎地單句式操練,而忽視了語法的意義和功能,忽視語言使用的具體環境,沒有給予充分的語境而開展。這樣也就導致學生很難理解和吸收這些語法知識,更難以將相關語法知識轉化為相應的語言能力;只有當我們引導學生在語境中去理解相關知識時,學生對這些語法知識的理解才更加透徹,也容易通過相關的實踐活動將這些語法知識轉化為語言運用能力。
當我們運用非文本資源創設語境,并引導學生學習語法知識時,我們發現了如下困擾:一是基于非文本資源創設的語境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陌生的語境,容易加重學生語法學習的負擔;二是基于非文本資源創設語境必然要浪費教師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還達不到預想的效果;三是引入非文本的語境必然要占據過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現行教材都以單元板塊來設計和編排,每個單元板塊所涵蓋的主要語法知識在相關單元的故事板塊中會多次出現,因此把單元故事文本作為學生感悟、提煉、操練和運用相關語法知識的語境是一個理性的選擇。熟悉的故事文本能促進學生對相關語法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而基于故事開展的語法教學活動又能幫助學生鞏固學過的故事。
如何通過故事文本引導學生感悟、提煉、操練并運用相關語法知識。課例:在教授譯林版新教材英語五下Unit 1 Cinderella第二課時的語法教學時,利用Fun time 中圖片,將Why和because開展的教學片斷:
T:Why cant I go to the party?
S:Because you must do the housework.
教師示范第一幅圖,學生再展開其余三幅圖。
T:Youre sad, dear. Why?
Because I cant go to the party.
Why cant you go to the party?
Because I dont have beautiful clothes.
通過回顧文本故事細節,為學生運用Why和because開展語言操練活動提供了熟悉且有趣的語境,也突出了課堂及本單元教學的完整性。
二、融入日常生活,體現情境真實性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盡可能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教會他們用英語做事情,從而提高其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課堂的設計中,要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的原味中學生們也才會有話可說,課堂生成才會更加理想,更加真實。
所謂的生活原味,不僅僅是用現代化技術布置的場景,更離不開真實的語言交流。因此,教師要盡量圍繞某個話題或者圖片與學生展開真實的語言交流,通過相應的手勢等肢體語言為學生的語言學習活動創設一種具有現代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真正融入到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
教授譯林版新教材英語四上 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中:
教師拿出玩具籃球筐,與學生對話:
T:Look!I have a basketball.(投入籃筐)I can play basketball.引入課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
T: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 Yes.(未投中)
T:Sorry, you cant play basketball.
學生再投,投中。
T:Great!You can play basketball now. Can you play basketball?
S:Yes, I can.
老師帶了籃球和籃球筐到教室,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打籃球的語境,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對新知留下深刻印象。首先通過示范,讓學生懂得會打和不會打的區別,學生第一次未投中,教師引導說:“I can play basketball.”從師生對話、合作,學生懂得了真實交際,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在這樣真實的的語境中感知語言,有滋有味,學生也容易理解和記憶新學習的句型。
三、鼓勵發散思維,促進情境延展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知識原野的窗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接受文本內容,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對所學內容的補充完善和發展創造。新教材英語這一教材“Story time”與“Cartoon time”板塊都是一個個故事構成,有一部分對最后的結局發展留下了空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給故事情境設置結局。在五年級上冊“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Story time”教學中,最后一幅圖為Goldilocks與3只熊的畫面,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為該故事自編結尾。
T:Boys and girls,can you try to make an ending of the story?
S: The three bears make friends with the goldilocks.
S:Goldilocks is afraid.She runs away.
S:The three bears eat the goldilocks.
S: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 have dinner together.
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的,發散思維能力也越來越強,設置開放性情境就給學生留出了思考的時間,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活動,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分析、發現和總結,學生也就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把課堂教學向課外輻射,是有限的想法和感受得到無限的延伸,充分促進了課堂情境的延展性。
教師要讓英語課堂更優質,故事教學更有效,需要深刻領悟課程標準的理念,以學生的角度出發,深入解讀文本,張連仲教授說:“盡量減少機械操練的形式,通過真實情境中的語言交際讓學生能夠在語境下做出自然回應。”這種自然回應的能力也是小學生的基本素養之一。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要敢于突破,不斷創新,使得故事真正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錢希潔.現場感讓英語教學情境走向高品質[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4(03).
[3]林麗.小學高年級英語課堂開放性問題的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5(05).
[4]蘇杰.例談小學英語故事語境創設的誤區及優化策略[J].江蘇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