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科幻小說在國際上的關注度逐年升高,而科幻小說的翻譯在其傳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本文選取了中短篇科幻小說《北京折疊》劉宇坤英譯本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譯本中的結構轉換現象,探索結構轉換在科幻小說英譯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科幻小說翻譯 結構轉換 《北京折疊》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23-02
1.引言
繼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后,2016年,郝景芳所著的中短篇科幻作品《北京折疊》又再次在該獎項折桂,而這兩部獲獎作品的譯者均為劉宇坤。這兩部作品能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并榮獲國際性大獎,譯者的成功翻譯功不可沒。中國科幻小說近年引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對其翻譯的研究卻較少。以中國知網全文數據庫中1986年至目前國內所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為數據樣本,以“科幻小說翻譯”為關鍵詞進行模糊匹配搜索,共可得到符合條件的文獻183篇。若按發表年份統計,按十年為一個節點,可簡單歸納為下表:
由此可見,2005年以前,學界對科幻小說翻譯進行的研究較少。近年來,尤其是2016-2017這兩年有三十多篇相關文獻,可見,這與《三體》和《北京折疊》的影響力不無關系。但在這些研究中,作者發現從結構層面對譯文進行的研究較少,對“結構層面”的實證量化研究更為罕見。
2.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
就其本質而言,翻譯即為一種轉換,即把一種語言的文字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對等文字。翻譯轉換這一概念最早由卡特·福德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中提出,他將“轉換”定義為“從原語到譯語過程中偏離了形式對應”。(卡特·福德,1965)他還借鑒了韓禮德提出的“范疇”和“層次”概念,區別了兩類轉換,即層次轉換和范疇轉換。他又將范疇轉換分為四類:結構轉換、詞類轉換、單位轉換和系統內部轉換。
卡特·福德(1965)認為,在范疇轉換中,結構轉換是最為常見的轉換。結構轉換是指在翻譯中發生于統一語法層次上的語言結構的變化。在結構轉換中,多以句子為基本翻譯單位。本文將在卡特·福德轉換理論的指導下,分析劉宇坤《北京折疊》譯文中的各類結構轉換現象,探索結構轉換在科幻小說英譯中的應用價值。
3.劉宇坤《北京折疊》譯文中的結構轉換現象分析
3.1 肯定和否定的轉換
例(1):I dont think he is handsome.
譯:我覺得他不帥。
例(2):我跟你說也不怕你笑話。
譯:Im not afraid that youll laugh at me.
英語中有些主從句前面是否定形式,在漢語中應譯成肯定形式,如例(1);后面是肯定形式應譯成否定形式,如例(2)。例(2)中漢語原文前半句是肯定形式,后半句中“不怕”則表達了否定意義。譯成英語時,譯者采用了英語主從復合句的形式,否定前移。此種類型的肯否轉換在英漢轉換中最為常見,否定前移的譯法幾乎已經成為了一種默認規范。《北京折疊》譯文中,此類例子也較多見。
3.2 語態轉換
語態定義了動詞與主語的關系,主動句中主語是動作的施動者,被動句中主語則是受動者。較之漢語,被動語態在英語中使用范圍更廣,出現頻率更高。
例(3):折疊城市分三層空間。
譯:The folding cit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paces.
例(4):翻轉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
譯:The other side was shared by Second Space and Third Space.
以上句子中所涉及的語態轉換皆屬于同一類型,即漢語主動語態到英語被動語態的轉換。作者試圖尋找漢語被動語態轉換為英語主動語態時,樣本中竟無一例。語態轉換在樣本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主要是為了表明動作發出者而進行的結構轉換。當然,一些情況也是為了保持與前后文的邏輯對應,使表達順暢,如例(4)。
3.3 物稱與人稱的轉換
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漢語習慣用人或生物作主語,重人稱。而英語則習慣用無生命主體作主語,重物稱。
例(5):他們就這么干著,以速度換生命,以數量換取薄如蟬翼的僅有的獎金。
譯:This was their lot: to eke out a living by performing the repetitive drudgery as fast as possible, to toil hour after hour for rewards as thin as the wings of cicadas.
此例中,原文的主語為人稱代詞“他們”,而譯者選用了指示代詞“This”作為主語,后兩句則選用了兩個并列結構,這樣表達更有條理,邏輯更清晰,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例(6):他最喜歡的就是她的嘴。
譯:Her mouth was perhaps his favorite part of her.
例(6)中,譯者考慮到英語句子重心在前,而漢語句子重心在后。這句話原文作者想強調的是女孩的嘴,因此譯者將“嘴”放在句子最前面,凸顯句子重心,也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理清了結構順序。
3.4 動態與靜態的轉換
英語受主謂一致原則的限制,一個簡單句或分句只有一個謂語動詞。漢語卻不受這些限制,一個句子中可以出現多個動詞。因此,漢語是動態的語言,英語是靜態的語言。
例(7):垃圾站的工作能找到也不容易,雖然只是垃圾分類處理,但還是層層篩選,要有力氣有技巧,能分辨能整理,不怕辛苦不怕惡臭,不對環境挑三揀四。
譯:It had not been easy to get a job at the waste processing station. Although the work only involved sorting trash, so many applied that stringent selection criteria had to be imposed: The desired candidates had to be strong, skillful, discerning, organized, diligent, and unafraid of the stench or difficult environment.
在這個例子中,原文中的幾個動詞“有”、“能”、“不怕”、“挑”、“撿”皆在譯文中被轉換了詞性。原文中的動賓結構,在譯文中被轉化為一連串并列的形容詞,從而使富有動感的句子轉換為靜態的描述,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例(8):他把自己的衣服洗了,又洗了廁所盆里隨意扔著的幾件衣服。
譯:He laundered his own clothes, as well as a few other shirts casually left in a basin.
此例中,漢語中在同一句出現了兩個相同的動詞,譯者則選用了“as well as”的結構,替換了原文出現的第二個動詞“洗”,也是非常巧妙。由于英語結構的限制,此類轉換若處理不當,句子易冗長生硬。
3.5形合與意合的轉換
在句子各部分的銜接上,英語和漢語也存在著重大差別。英語句子中的語法關系主要靠詞匯的變化顯示,而句子中各分句的聯系,卻主要通過連接詞直接顯示出來。因此,英語是形合的語言。漢語兩個句子之間的聯系主要依靠邏輯關系呈現,并不需要連詞與詞匯的曲折變化。漢語是意合的語言。這些差異就導致英漢句子翻譯的銜接上需要變通處理。
例(9):老刀生在北京城,父親就是垃圾工。
譯:Lao Dao had been born in Beijing. His father was also a waste worker.
此例中,原文兩個并列的短句并無連接詞連接,但這兩句話是有關聯的,作者隱含的語義為:父親和老刀都是垃圾工。而在英語中,這層暗含的意思就被譯者用“also”一詞呈現了出來,情感的傳達也接近原文,有一種父子兩代都是垃圾工的這樣的固定階級的無奈。如此處理,更有助于譯文讀者接受和理解。
例(10):據父親說,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剛好找到這份工作,為此慶賀了整整三天。
譯:His father told him that when Lao Dao was born, his father had just gotten his job, and the family had celebrated for three whole days.
此例中,原文也無連接詞,句意之間卻暗含緊密的邏輯關系。譯文通過詞匯,即添加邏輯主語the family以及連接詞when,and將句中隱含的邏輯關系顯化。如此一來,譯文讀者便可更好的理解原文的語義。因此,翻譯時就需要譯者深入理解原文,準確把握句子之間的關系。
4.結語
隨著《三體》和《北京折疊》收獲國際認可,各界對中國科幻小說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吸收優秀的國外科幻小說作品,促進中國優秀科幻小說的對外傳播的過程中,翻譯的作用不容小覷。本文在卡特·福德翻譯轉換理論指導下,分析了劉宇坤《北京折疊》第二節中英漢結構轉換現象。研究得出,譯者在翻譯科幻小說時,譯者如若能更恰當處理肯定和否定的轉換,語態的轉換,物稱與人稱的轉換,動態與靜態的轉換,以及形合與意合的轉換,則譯文更有助于讀者理解,語言也更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
參考文獻:
[1]Catford.J.C.1965.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Hao Jingfang. Folding Beijing [J/OL].Liu K, trans. Uncanny: A Magazine of Science Fiction and Fantasy,2015(1)http://uncannymagazine.com/article/folding-beijing-2/.
[3]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4]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郝景芳.北京折疊[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
[6]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7]趙紅.規范修辭對句子翻譯結構轉換策略的制約. 南京: 外語研究,2011.
作者簡介:
宋燕青(1982-),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碩士,廣東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