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54-01
質量,雖是對客觀事物輕重的一種描述,與現實世界中所有物體息息相關,但不能簡潔明了的通過觀察獲得感受。質量單位看似非常貼近學生生活,但學起來并不容易。于是,克與千克的兩節課上設計了豐富的體驗活動。但課后練習中,出錯率達59.5%。
三年級學生思維發展處在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感知,僅靠課堂中一些體驗活動明顯不夠。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才是學習數學更寬闊的課堂。如果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關注常見物品的質量,并積累下來,相信對質量單位的認識會更清晰,感受也會更深刻。于是筆者嘗試設計了一份作業:
生活,有多重?
1.稱出1千克下列食品,數數大約有多少個,結果填在表里。
2.到超市或者商店進行調查,完成下面的填空。
寫出兩種凈含量是100克的物品:
寫出兩種凈含量是200克的物品:
寫出兩種凈含量是500克的物品:
3.到超市找一找,哪些袋裝食品是用“克”作單位的,各是多少克?哪些是用“千克”作單位的,各是多少千克?
學生們利用假期帶著自己的秤到附近的超市稱一稱,并記錄下來再在課上進行交流分享。交流后再次完成上一次題型的題目,全對人數提高了30%。看來,當學生對常見物品的輕重有了越來越多的直接感受后,腦中建立的質量單位的表象也越來越清晰。
通過實踐作業,將學科知識和實際生活、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緊密相連。那么如何有效得設計一份實踐性作業,《新課標》指明了方向: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地觀察、猜測、實驗、判斷、推理與交流,多利用各種形式,關心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的落實。這樣才能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他們感到學習是有用的、有效的。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還有利于他們的思考和創新。
一、來源生活的
數學知識的學習,只有與生活結合,才能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才能,提高學生創新思維。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年月日這一單元時,學生對24時記時法和年月日的內容不能充分感受。所以為了鞏固這方面的知識,及時設計了相關的作業:1.制作某個月的月歷并把節日和紀念日標注出來;2.制作一張自己的周末時間安排表。教學如果脫離生活實踐,便會枯燥乏味,難以深入。長期以來,數學教學給人的印象就是在黑板上演算,作業簿上模仿,似乎和生活沒有關系。久而久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進入了一種遠離生活的狀態,學生的數學作業,也成了一種純機械的重復。數學教師的教學和練習的設計,必須立足生活實踐,立足學生的實踐經驗,教學才是充滿活力的、有意義的。
二、可操作的
操作與學生的知識水平、操作技能、生活實際及周邊環境密不可分。因此設計實踐內容應考慮以下幾點:
(一) 結合學生已有的操作技能和心理特征
實踐作業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緊扣教材 ,與學生的認知同步 ,不可隨意拔高或降低難度。如: 讓學生去制作某月的月歷必須學會了年月日的知識;制作周末的時間安排表得了解12時記時法和24時記時法;一年級學習了人民幣之后進行人民幣使用購買、找零等活動感受人民幣使用價值,將知識運用生活中。
(二)注意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因地制宜
實踐活動必須距離學生近、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發生在學生自己身上、學生處處可感的內容 ,他們津津有味。而遠離學生生活的東西、學生可想不可感的內容 ,他們會失去興趣。如:讓從未見過雨花石的同學去測量雨花石的體積,讓從未見過大客車的學生去估計大客車的體積等 ,他們反感 ,并會因之而喪失繼續參加實踐活動的興趣。同樣不能讓未見過農作物的城市學生去估計一畝稻田能收獲多少,讓北方的孩子估計南方椰子的重量等。
三、饒有趣味的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中的興奮水平是學習效率的重要保證。把學習的內容與生活聯系起來、并且能解決生活實踐中問題的時候,學生才會興奮起來,才會表現出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活躍的思考力。因此,在數學作業的設計中,要改變過去那種簡單化、機械化的傾向,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作業中神經活動的動力水平,集中注意,提高心理動力。避免數學作業形式的機械、重復的現象。學生作業不應僅是一個尋求答案的簡單過程,應是一個主動思考,把作業中的問題和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加以思考的過程。注意課外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增強趣味性。對于學生來說,作業過程不應是一個額外的負擔,應是一個主動探索、窮根究底的“激趣”過程。
數學實踐型作業設計在課堂教學、課外作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讓學生在課內外通過豐富多彩的作業,鞏固、深化所學的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通過數學實踐去獲得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美好體驗。
參考文獻:
[1]何緒銅.小學數學實踐型作業應具有四性.學科教學探索,2003(9).
[2]鄭秀芳.對數學自主作業設計的幾點思考.新課程(教研),2011(6).
作者簡介:
何宏偉(1991年12月-),男,漢族,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學士學位,研究方向:數學教育,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