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冰
【摘 要】民族主義并非在我國本土產生,是在近代由西方傳來,卻對近代中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本文就對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的傳播與影響進行了簡要的概述。
【關鍵詞】民族主義;傳播;影響
一、民族主義的起源
民族主義一詞發源于西方,歐洲的民族主義是在封建社會的母胎中孕育而來的,是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發展合乎邏輯的產物。首先,資本主義的發展為民族主義的產生奠定了經濟基礎與物質基礎。資本主義因素的萌芽、壯大進而促進了民族主義理論與實踐產生。在封建經濟條件下,原有的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以及閉關自守的狀態逐漸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民族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賴,經濟聯系日益緊密和對外競爭擴張逐步展開,迫切需要獲得相應區域范圍政治力量的保護,以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經濟的正常運轉,這些都日漸曾強了人們共同的民族意識形成。
其次,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是民族主義產生的思想動力。文藝復興使人類第一次擺脫了中世紀神學專制主義造成的思想蒙昧狀態,思想啟蒙運動則開辟了一個理性統治的時代,這兩者使人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開始認識并發現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體,民族情感更為增長為民族主義形成進程中的重要一步。
再者,王朝國家向民族國家的轉變是民族主義產生的關鍵。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出現了市民階級,這個階級為了確保與擴大自身的經濟利益與王權勢力結盟,建立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君主專制國家。之后市民階級為了構建服務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近代民族國家,以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只以自己王朝利益為重,而不為臣民謀幸福的王朝國家。在這個斗爭中,人民逐漸產生了民族國家的意識。
最后民族主義產生的標志是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不僅把民族主義的表達推向了高潮,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具體的革命進程中,把民主主義與民族主義緊密結合充分展示了近代民族主義的深刻內涵。就此意義而言,法國大革命則標志著近代民族主義的形成。法國大革命后進行了一系列對外侵略和擴張,拿破侖將大革命的成果以戰爭的形式向外輸出,在加速封建社會解體催生當地的資本主義同時,也喚起了被侵略地區的國家與人民的民族主義意識,使得民族主義借此傳遍整個歐洲。
二、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傳統的文化是一種“天下主義的”文化,它不是國家至上種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主義。中國自古無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當然也就沒有民族主義,中國傳統的民族觀念的基礎是傳統文化,其主要特征是重文化不重血統。[]長期以來統治者以“華夏之辨”等觀念作為處理“華”與“夷”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面對今非昔比的西方國家企圖通過經商渠道從中國獲利的時候,清王朝卻仍舊沉迷于天朝上國的迷夢中。在經歷了鴉片戰爭之后的一系列沖擊后,傳統的“夷夏之辨”內容逐步開始發生變化。民族意識中的“夷夏之辨”實際上成為“中外之辨”,“夷”不再指滿、蒙等國內的少數民族他們此時變成了“夏”,這時的“夷”指剛闖進中國的洋人。隨著歷史的發展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對“用夏變夷”的思想進行了反思,一批封建官員認識到要改變近代中國的狀況必須改弦易轍,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逐步放棄了陳舊觀念,認識到中國只不過是天下之一國、世界之一員而已,晚清知識分子對西方伯倫知理、洛克和黑格爾的民族主義思想也進行了介紹。西方民族主義思想的傳播,使得民族主義在近代中國取代了天下主義,并進一步的促進了晚清民族主義思潮的形成。
對于非西方的國家來說,民族主義前后相繼的兩階段分別是建立民族國家階段和建設民族國家階段,它是作為反抗外來侵略的工具出現的。
三、民族主義對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在文化諸層次中最先相遇也最容易引起彼此興趣與喜愛的,乃是文化的物質層面。彼此交往時各民族優秀的異質文化成果,最容易被對方出于好奇心和新鮮感而一眼看中。因此文化交流往往從器物文化層面開始,且有較少的障礙。
古代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還主要體現在器物上,無論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為中西物質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大批的陶瓷、絲綢和茶葉經絲綢之路傳入到西方,中國因此以盛產絲綢的東方大國而聞名歐洲。從13世紀,歐洲傳教士不僅將歐洲各國的近代文化如天文地理知識帶到古老的中國,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也將悠久的中國文明傳入歐洲并產生了較大影響,諸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現代世界的到來,都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這時期的中國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還占有優勢,中國并沒有將中西文化交流視為是平等的,而是將中西的文化交流當成是文明對野蠻的教化。但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近代民族主義逐漸形成,西歐各國家對中國的印象在18世紀開始由原來的一味推崇轉而出現了負面的評價,這一點以英國為例,17世時“中國風”曾席卷英國,但是到了18世紀中期,英國的文學作品與刊物都出現了一些對中國的負面評價。
西方的民族主義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資產階級致力于建立主權獨立的民族國家時,民族主義開始與暴力和侵略戰爭相聯系,導致對本民族的利益過分夸大并逐漸背離自由主義原則。西歐最早建立民族國家的地區逐漸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將其他地區視為文明外圍,這些文明的民族開始通過領土擴張與征服,“開化”處于蠻荒狀態的其他民族。這種過分的民族優越心理再加上資產階級對利益的過度追求,以及遺傳學與進化論在社會領域的扭曲使用,極易滋生民族主義的非理性的一面,如大國沙文主義、軍國主義甚至成為法西斯主義的思想來源之一。在這種民族主義的影響下,被視為落后的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再是平等的。例如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幾乎是處于文化先進水平的中國,向尚處矇昧野蠻社會發展階段勢差極大的日本單向傳播。但自從日本經歷了明治維新后,日本維新的成功和迅速走向現代化的道路,引起中國朝野的極大關注開始了向日本學習為主導的文化交流階段,主要體現在中國學生留日熱潮的興起。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前后,日本隨著羽翼的豐滿開始走向軍國主義道路,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以往產生了極大的不同。
四、結語
民族主義在本質上是一種情緒,與不同的思想意識相結合的民族主義,其發展趨勢也各異。民族主義具有兩重性,一定范圍內的民族主義,是一種正當合理的必然存在的社會意識與群體情感,是族體在競爭中生存發展的精神動力。另一方面,作為情感表達的民族主義又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非理性易滋生偏執的民族利己情緒。這是沖突與動蕩的濫觴,只有在理性的民族主義下,中西的文化交流才能是和平、積極的,有利于雙方發展的。
注釋:
①崔明德,馬曉麗,曹魯超.中國民族思想的學科建設與創新[M].山東齊魯書社,2007:147.
【參考文獻】
[1]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
[2]宋新偉.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嬗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 崔明德,馬曉麗,曹魯超.中國民族思想的學科建設與創新[M].山東齊魯書社,2007.
[5]胡滌非.民族主義的概念及其起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1).
[6]張憲生.論日本近代民族主義的思想起源-讀會澤安《新論》[J].東南亞研究,2007(4)..
[7]張海.李雪麗.從日本的民族主義看其外交政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