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東梅
摘 要:根據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和國際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應結合自身情況,發揮比較優勢,廣泛吸納國內外資本和先進技術,充分釋放內在發展動力和潛力,加快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同時注意圍繞主導產業,形成協調配套的關聯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全面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
關鍵詞:內蒙古 資源型地區 產業 轉型升級
深刻把握產業轉型升級的規律,切忌盲目追求產業結構高級化
產業優化升級是一個有序的過程,具有自身的規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是要研究和把握產業結構中長期的演變趨勢與方向??v觀世界,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容易出現盲目追求產業高級化的觀點和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產生的大量壞賬積累到一定程度最終爆發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持續倒退。因此,產業升級不是越“高”越好,它受制于經濟中的要素稟賦結構,脫離要素稟賦而極力推進的產業升級必然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因此,內蒙古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把握好產業發展規律,明確自身產業發展階段,根據具體區情和市場競爭的發展趨勢,確定產業優化方向。由于內蒙古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與這類地區差距甚大,而且內蒙古當前所處的工業化階段也需要一些資源型工業支撐,因此,我們不可能一步到位地模仿其他地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應該定位于在改造升級優勢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根據國內外市場發展趨勢結合內蒙古產業特點及優勢,培育符合內蒙古資源稟賦,技術含量較高、資源消耗少、發展潛力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逐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及時制定地區產業轉型發展規劃,順利帶動資源型地區轉型
轉型不是一個自然變化的過程,而是戰略的選擇,它包括一系列戰略決策,規劃的指導作用非常明顯。如德國魯爾地區從20世紀50年代起,由于世界能源需求結構的改變陷入結構性危機時,德國政府及時成立了規劃組織機構,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情況,針對不同時期經濟轉型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制定和實施了十多項地區轉型振興規劃。其后,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發展階段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制定相關產業轉型升級規劃,明確政府、企業的責權,從而有計劃、有步驟完成了魯爾地區的轉型工作。
從內蒙古的實際情況來看,全區大多的資源型城市是按照一廠一市的前蘇聯模式發展起來的,因此,經營資源產業的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振興是礦業城市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但這些企業在管理體制上又有著中央和地方(省、地)之分,在轉型上與地方政府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復雜利益關系,雙方在轉型工作中都希望對方在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等方面承擔更多的責任,為自身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同時,在接續產業選擇上往往也更多地考慮自身利益,缺乏相互溝通。這種局面不僅有礙資源的優化配置,長此以往還可能產生利益沖突,不利于轉型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為保證資源型城市的成功轉型,應該在國家及自治區層面設立統一的規劃協調機構,從整體上進行戰略規劃,調動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兩方面力量,使雙方的關系由“囚徒”博弈轉變為“合謀”博弈,在國家或自治區政策支持下,通過政府和企業互動來促進資源型城市的順利轉型。
突出科技創新對產業升級的核心推動作用,從深層次上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
科技創新是經濟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因素,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從國際經驗看,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其實與科技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如美國休斯頓和德國魯爾地區均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提升鋼鐵、機械、化工等產業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近年來,我國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來抓,這對資源型地區尤為重要。對于內蒙古而言,當前無論是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上,還是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的培育上,科技創新及人才的供給上都相當滯后,嚴重影響了全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產業結構極不合理,與此同時,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往往又非常薄弱, 這在一定程度上極易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內蒙古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程中,必須加快破解這個循環陷阱,千方百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獲得產業結構升級的源動力,以保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順利進行。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蒙古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最緊迫的任務是集中力量,加強科技創新,加快人才培養,以適應全區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內蒙古的科技創新應從實際區情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發展思路,通過建設現代化的科技人才支撐服務體系和高效運作的技術應用平臺,培植一批在區內外有影響力的現代化科技服務機構,建設一批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強大牽引效應的高新技術產業群,使之逐步成為內蒙古產業優化升級的“驅動器”。
根據國家產業發展導向,制定切實可行的產業政策并突出重點領域和行業
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要求實行合理的產業政策。國際經驗表明,通過政府產業結構政策協調各產業間的關系,產業政策的合理指導能夠彌補市場不足,有利于扶持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這些國家及地區產業政策是隨工業化發展不同階段而及時變化發展戰略,這也是它們經濟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內蒙古應該根據工業化發展規律,按照國家產業發展導向,結合本地區實際實行相應產業政策。發揮產業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必須注意政府產業政策應建立在科學化適應地區實際的基礎上。目前,針對內蒙古大力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戰略性新型產業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要在把握好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基礎上,結合內蒙古區情,制定切實可行的產業政策并突出重點領域和行業。優勢特色產業中,要繼續發展好能源、農畜、有色等在全國已經具有較強比較優勢的行業;戰略性新型產業中,要著重培育新能源、新材料、云計算、生物醫藥等既是國家鼓勵發展的又適合全區資源稟賦、且有較大市場潛力的行業;現代服務業中,要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旅游業、文化產業及金融業等,這些行業既有利于提升全區服務業層次,又有利于帶動全區工業的提質升級。除此,還要加快產業政策與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經濟政策的相配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產業政策必須與社會發展政策相協調,才能保證社會經濟平衡穩定發展,才能科學有效推動全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體制變革,這對于資源型經濟轉型尤為重要
產業結構調整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體制變革, 包括生產體制、流通體制、分配體制、企業管理體制等, 需要進行制度創新。生產領域, 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大企業與中小公司在創新合作上形成配套協作關系;流通領域, 各種金融創新、風險投資的出現帶動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分 配領域, 股票期權的盛行帶動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企業管理領域, 水平型管理模式取代層級制管理模式。只有這些領域的相互配合,才能促使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方向演變。為加快推動形成內蒙古有利于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的社會機制:一是要更多地通過市場力量配置資源, 推動能夠市場化的領域盡快實現產業化經營, 將適宜由社會提供的服務逐步剝離, 實行專業化分工、社會化服務,以此開拓全區服務業發展空間,帶動服務業較快起步。二是要綜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 使體制改革更多地同行政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聯系在一起, 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優惠政策。三是要積極利用和發展資本市場, 利用資本市場推動產業體制改革。四是要通過加強人才管理機制來促進產業機制的改革, 加快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 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加快產業轉型步伐。
推進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需要市場與政府力量的相互結合
產業結構高度化演進本身意味著隨著一國經濟的發展 ,在不同時期會有一些新產業出現,同時又會有一些老產業消失。同理,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過程也是一個舊產業逐步退出,新產業不斷成長和壯大的過程。現實經濟生活中,產業的衰退決不是突然性的,而是一個漸變過程 ,這個進程需要把市場與政府的力量相結合才能有效推進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因此,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中,一方面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使必須要退出的衰退產業有步驟的退出;另一方面,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還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單一依靠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來實現衰退產業的自我收縮和資本的自動轉移,并不能取得較好效果。因為市場信息的收集、傳播過程中會導致資本轉移的時間滯留。而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包括法律支持、體制改革、資金補貼、人力資源開發等多方面的支持援助,需要政府的直接干預。如德國魯爾區的結構轉變中政府從組織安排、基礎設施 、法律和財政支持方面都給予保證 。
因此,內蒙古資源型地區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要發揮好政府在產業轉型調整中的作用,通過實施設備調整政策、產業轉移政策等,對衰退產業實行資金援助政策,在資金上給以支持。同時,通過實行培訓制度、再就業的補貼政策,對衰退產業的勞動力實行援助和調整政策,以此有效促進衰退產業與接續產業的平穩過渡,推進資源型地區產業成功轉型。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