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雙基”擴充到“四基”,明確在獲得必要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也要注重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雙基”到“四基”的擴充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1]核心素養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我們需將核心素養培養落實到實處。
最近,筆者在專業見習階段,發現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輕操作”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偏重概念性知識的教學常因學生活動經驗不足,導致學生概念的自主構建較為困難。為此,筆者以見習學校開展的“什么是周長”的同課異構為例,并與一線教師深入交流,結合自己的實踐反思,對上述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圖1 “什么是周長”探究新知環節
周長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為此在教學中要通過多次觸摸、描畫、測量、數數等動手操作的方式,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從而尋找事物間本質、穩定和反復出現的共同點,感知并掌握周長的概念。本節課探究新知環節主要從2個目標、8個教學步驟展開,見圖1。
本節課精心編排教學活動,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經歷“概念初構→掌握概念”的新知學習過程。本節課最大的特色是通過動手操作,變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自主發現、共同交流,在活動中探究何為周長,理解周長是長度這一重要范疇。同時,通過判斷圖形是否有周長,在師生糾錯過程中達成共識,厘清周長的特定對象是封閉圖形。為學生創設更多的主動參與的機會。本節課先進行觸摸感知再進行動畫演示,巧妙地避開帶有強烈暗示性的講授方式。
新課標指出: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沉淀,是在數學學習活動構成中逐步積累的。[2]可見,數學活動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1.精心編排教學過程,注重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周長是封閉圖形的一周的長度,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多數學生基于生活知識,尚未形成并理解正確的概念。筆者通過和學生的課前對話,發現了以下一些對周長概念的錯誤理解,見表1。

表1 課前談話中學生對周長的理解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重要依據,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已有經驗而精心組織教學設計。
2.先獨立操作形成方案,再合作交流進行深化。獨立操作是學生思考問題、形成解決方案的過程,也是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同時在獲取知識時減少對同學、教師的依賴性。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可通過相互交流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增強數學生活的意識,提高數學應用的能力,見圖2。

圖2 生活經驗→數學經驗教學模式
3.手腦并用練習鞏固,從知識到能力的教學。核心素養“四基”中的基本活動經驗是指學習者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識和應用意識。課堂練習不僅是對新學知識的鞏固,更熟練掌握的周長概念,同時結合已學知識,通過類比、轉化等思維方法,對新知識進行深化。練習題數周長中,通過3幅相近的圖之間進行類比,發現平移在計算周長中的簡化作用,從經驗內化到經驗升華,把生活經驗內化為數學經驗,見圖3。

圖3 周長與平移的結合練習題
綜上所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基本活動經驗正是根據具體學情展開的教學活動。本文以“什么是周長”一課為載體,對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課堂進行教學思考。一方面,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在動手操作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另一方面,通過將問題層次化,突出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努力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