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北上廣深等地房租高企,“付三押一”的房租加上中介費,常常讓首次租房或者換房的租客感到巨大的壓力。瞄準這個痛點,不少網絡租房平臺推出了租房分期貸款服務,讓大多數人都可以輕松付費入住。
看上去很美,但實際上,其中迷局和陷阱密布。
2018年4月中旬,來上海打工一年多的年輕人林軍(化名)想換一個地方租住,于是開始在網上找房。他下載了“青客公寓”的App,發現房租除了原價,還標著一個“VIP價”,有許多房源的“VIP價”要比原價低700-800元。他咨詢“青客”的客服得知,房客需要參加為期一年、按月付的分期付款計劃,才能享受“VIP價”,而且辦理分期后,總價還能打折,并且房租是“付一押二”。如果不參加分期付款計劃,房租是“付三押一”或者“付二押六”。
如此優惠的條件,林軍自然選擇了分期計劃,交了預付金。去現場簽合同時,“青客”的工作人員告訴他,分期是通過向銀行貸款來實現的,也就是以他的名義向銀行申請一筆貸款,先支付房租,銀行同步會發給他一張信用卡,然后他再分期每月把錢存到信用卡里償還這筆房租。
雖然覺得和原先想象的不一樣,但林軍算了算,覺得可以優惠不少,還是簽訂了租房合同,并在App里錄制了視頻、提交了身份證等資料以用于貸款。
入住新租的房子之后幾天,林軍連續收到幾條來自銀行的短信,說明他的貸款已成功發放,并已經被“青客”平臺全部轉走。不過,他發現貸款的金額不對,短信里的金額正好是兩年的房租費用,而他只簽了一年的租房合同。林軍趕緊打銀行客服電話確認,客服告知他已經申請了26個月的分期貸款。
“說好的一年一簽,貸款也是貸一年的房租,怎么一下子變成我貸了兩年的錢了?”林軍找到“青客”客服,客服卻說合同上就是這么定的。他回頭仔細去看當初和“青客”簽的合同,最上面的信息欄內寫明優惠期限是一年,注明“通過銀行分期或一次性全額付滿12個月住宿服務費的VIP會員,享有管理方委托第三方給予的VIP補貼”。

而合同第二條寫著“合同期限:26個月”。第四條約定“銀行分期VIP會員應將住宿服務費存入分期銀行指定的銀行卡內,由銀行扣款”。
林軍認為“青客”是在合同上跟他玩了“障眼法”:先寫明優惠期是1年,但在“合同期限”上填了26個月,又不明確說明只租一年也會貸款兩年,是對他的故意誤導。
林軍向《新民周刊》記者表明了他的憂慮,“等到我一年的租期到了之后,如果不續租,我和‘青客沒關系了;但我還欠銀行一年的貸款,如果這剩下的一年里,‘青客不幫我按時還款,那損失的就是我的信譽。并且,‘青客其實是二房東,如果有問題,到時業主來找我的話,我就真的里外不是人了。”
林軍決定找“青客”和銀行取消這筆貸款,“青客”不情不愿地答應撤銷貸款合同,結算掉剩余貸款。不過,“青客”要他另立一份租賃合同,同時選擇按“押二付六”方式支付,不能像原先那樣“押二付一”。林軍不愿意這樣,提出退租,而“青客”則聲明,按照合同約定,現在退租,一個月的押金是不退的。無奈之下,林軍悻悻地損失了幾千元,另找房屋入住。
《新民周刊》記者以租客身份,就房租的分期付款問題咨詢了“青客”客服,對方表示,一年租期到了以后,公司會把租客的剩余貸款及時結算掉。不知有意還是無意,客服在介紹分期業務時,只說信用卡分期、每月結算,始終未提及貸款分期究竟是多久。
實際上,記者發現,如果選擇分期優惠,不管租客在“青客”實際租房時間是多久,合同期限都是26個月,其中2個月是租客支付的押金,后24個月由租客還款。
金融界業內人士稱,“青客”與租客達成承租一年、分期支付的約定,實際一次性貸出兩年的房租,有挪用多出的房租做投資或者其他用途之嫌,近似一種變相的融資,而且是把風險轉嫁給了銀行與租客。
網絡金融平臺“融360”展開的調研顯示:理論上租房分期貸款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數據顯示,超過一半(55.18%)的被訪者都表示,從未聽說過有租房分期產品,僅有8.52%的人使用過租房分期貸款。
針對這一數據,該平臺分析認為:“出現這種情況,可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租房分期產品知名度不太夠,用戶不知道不了解;二是有不少人實際上使用了租房分期產品,但由于各種原因,并沒意識到。”
在網絡上,有不少租客反映,他們在接到銀行的短信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申請了貸款,只是以為自己對“青客”平臺做分期支付;而在App上傳的身份資料和視頻等,也以為是給“青客”做身份認證記錄用的。如果他們放棄租房或者貸款,基本都要承受預付金或者押金的損失。
租房分期貸款是一種消費貸款,但《新民周刊》記者在咨詢另幾家提供租房分期貸款的平臺客服時,他們多半都含糊其辭,有的甚至還言之鑿鑿地說他們的產品不是貸款,是房租分期付的產品。
“沒意識到”“不了解”,某些平臺就利用消費者的薄弱意識,開始所謂的“金融創新”,游走在灰色地帶。
玩“文字游戲”的租房分期合同是否有問題?上海市君悅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朱平晟律師認為:從內容看,前述“青客”與租客的合同并不存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序良俗的內容,租客也是在自愿情況下簽訂的合同,因此,不能認定合同無效。
他提醒:商家一般不會明確地在合同寫明與事實不符的內容的,因此租客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仔細閱讀各個條款,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寧可不簽,不然就極容易“被坑”。并且,如果是了解自己在申請貸款,一定要聲張自己的知情權,比如要求在條文中明確,銀行將貸款發放、又很快被平臺轉走后,租客需要看到平臺向房東支付房租的憑證,否則就不予簽訂合同。
他同時表示,如果能有證據證明貸款不是租客自己申請,而是平臺以隱瞞、欺騙的方式為租客代辦的,那么平臺則涉嫌欺詐,租客不僅可以向工商部門舉報,還可以向公安經偵部門報案。
金融業內人士表示:除了上述迷局,對租客而言,房租分期還有一些容易踏入的“陷阱”。
超過一半(55.18%)的被訪者都表示,從未聽說過有租房分期產品,僅有8.52%的人使用過租房分期貸款。
很多人使用租房分期貸款,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產品宣稱利率低,沒有手續費等。但到底實際利率是多少,并不是所有人都算得清的。以一款宣稱年利率6.27%的產品為例,計算得出的實際貸款利率高達13.06%。如果每月租金2000元,一年產生的實際貸款利率就要3134元,幾乎相當于多交1.6個月房租。有的產品月綜合費率為2.5%,一年算下來名義年化利率高達30%,而實際貸款利率只會更高。
一旦簽訂租房分期合同,租客再想換房或退租,可能會面臨押金損失;而如果貸款逾期,租客也將面臨高額罰息,有的平臺是對接央行的征信平臺的,對個人信譽的影響很大。
很顯然,租房分期貸款對參與的企業本身也是雙刃劍,各家的態度并不一致。
一方面,許多機構在進一步投入。2017年11月,建行深圳市分行與包括萬科、華潤、碧桂園等在內的11家房地產企業簽署房屋租賃戰略合作協議,進軍房產租賃市場,并推出“按居貸”,為租客提供純信用貸款用于租房,最高可貸100萬,最長可貸10年。
有些租房機構在進行房租貸的債權轉移,試行資產證券化。2017年8月15日,“自如”發行了第一只以房租分期小額貸款為底層資產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規模5億元,運行至今尚無逾期記錄。未來1年內,“自如”預計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完成共計20億元的同類資產證券化產品。當“玩法”更多更復雜,其風險也可能增加。
另一方面,出于國家層面防控金融風險的大政策,以及平臺自身的考慮,租房分期貸款平臺已從最初的一哄而上,到逐漸冷靜、退潮。截至目前已有不少平臺先后退出,據“融360”統計,至少6款較為知名的租房分期產品都停止了新辦業務,只維護之前的老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