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忠喜,劉寶忠,任然,左雨薇
摘要:敬業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也是個人事業成敗的關鍵。大學生是未來的生力軍,他們的敬業精神不僅影響個人的事業成敗,更影響國家未來發展建設。文章從學校重視、完善培育機制、加強聯動機制和激發學生自主性等方面闡述大學生敬業精神培育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敬業精神;培育途徑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儲備人才,他們的德行、專業和能力如何不僅決定個人未來的事業成敗,更影響國家的可持久發展。黨的十九大強調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強調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是新時代高等學校立德樹人工作新的目標和方向。
敬業精神是個人不可或缺的職業道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針對公民個人層面應具有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所提出的重要價值要求。敬業精神的培養是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方面,是促進社會發展與國家進步的無形力量,是一種內在凝聚力的體現,是人們對其從事職業的高度認可與發自內心的熱愛,在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是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途徑。
一、大學生敬業精神培養的意義
其一,理論意義。一是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敬業精神培育的最高價值目標,強調職業者在對待工作和學習應具有無怨無悔、無私奉獻、盡職盡責等品質,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大學生開展敬業精神培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社會需求和人才標準,找出差距和不足,科學制定自我發展規劃,在實踐中完善自我,促進大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二是有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敬業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之一,是職業道德觀念建設的一部分。開展敬業精神教育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有良好的補充和完善作用,通過敬業精神培育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增強學生對職業的認同感,激發工作熱情,從而更好地適應和勝任未來職業崗位。三是有利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具有敬業精神的人,對待工作會盡職盡責、忠于職守、無私奉獻,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積極的進取意識,能夠在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促進公司、企業、社會、經濟的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四是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個人行為層面的要求,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之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敬業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是中國夢得以實現的內在動力。對大學生進行敬業精神培育,能夠深化其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并付諸實踐。
其二,現實意義。一是有利于強化大學生職業意識。敬業精神培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意識,端正職業態度,還能促進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目的性,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認真、嚴謹、求實、創新的職業習慣,增強自身對未來職業的了解,明確自身定位,規范自身行為,使職業行為由外在的他律轉變為內在的自律。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敬業精神作為職業者個人的綜合素質之一,已成為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培養良好敬業精神,有利于大學生提前做好就業準備,在學習實踐中認識職業崗位,培養職業能力,從而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三是有利于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培育敬業精神能夠提高人職匹配度,使個人在工作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個人潛質,也能提升個人價值,從而促進了社會價值的實現。
二、大學生敬業精神培育途徑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衡量人才的三個重要維度是道德、知識和能力,其中道德是考量人才的核心要素。職業道德是用人單位考量人才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敬業精神是職業道德的靈魂,所以培養大學生的敬業精神是高校的應有之責。
其一,強化高校在大學生敬業精神培育方面的自覺性。一是要加強大學生的勞動觀培育。勞動不僅創造了社會的一切財富,也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高級的工具把人的雙手解放出來,使人們對勞動的認識發生了偏頗,特別是大學生,由于對自己認識的不足,造成了眼高手低、重腦力輕體力勞動等現象,久而久之會造成敬業精神的缺乏。二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目標。大學生缺乏敬業精神的主要原因還是職業目標模糊、職業興趣不濃,從而導致職場動力不足,高校應該利用《思想首先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創新創業課程》等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結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客觀認識自身與職業崗位要求的差距,并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完善自己,更好地實現人職匹配。三是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提高敬業精神的最好辦法是提高學生的職業興趣,在校期間的社會實踐是提前了解職業的最佳途徑。學校應多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踐的機會,讓學生養成踏實肯干、艱苦奮斗的敬業精神。
其二,完善高校大學生敬業精神培育機制。一是完善大學生敬業精神培育的內容。把職業價值觀、職業責任感、職業道德觀和職業榮譽感融入到專業知識教育中、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針對不同專業的需要制訂出符合本專業的培育計劃,同時強化學生的“敬業”“樂業”“勤業”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價值觀。二是運用有效載體提高教育效果。把敬業精神培育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讓學生接受愛崗敬業、認真踏實、恪盡職守、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教育,同時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多推送一些勞動模范的光輝事跡,使大學生把握好方向,找準自己位置。三是建立科學的大學生敬業精神評價體系。學校應該將大學生敬業精神評價與綜合能力水平測試結合起來,在考核敬業精神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大學生平時參與學校組織活動的表現、假期完成學校安排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等,構建理論知識考核與實踐活動能力考核統一的評價體系,這樣能夠有效地增強大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入職后的適應性。
其三,構建學校、家庭與社會的聯動機制,提高敬業精神培育實效性。大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家庭和社會是兩翼,只有三股力量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發力才能收到預期效果。學校在這三股力量中是橋梁和紐帶作用,應該主動作為。一是高校要主動與學生家長溝通。許多家庭在基礎教育時付出很多,等孩子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就放松下來,把教育、管理和服務等工作都交給了學校,忽視了家庭對孩子教育成長的作用。家庭不僅是大學生的經濟來源,父母所從事的職業和價值觀對子女的職業觀影響也較大,所以學校最好了解家長所從事的職業,對子女的期望和未來職業要求,取得家長對學校教育的配合與支持,統一思想,達到家庭和學校的共同目標。二是學校與社會和企業加強合作。學校要準確把握單位用人標準,了解社會、行業和企業發展方向,同時為學生爭取更多在實際工作崗位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感受敬業精神的實質,從而強化職業認知,提前完成角色轉變。
其四,激發大學生敬業精神培育的自主性。大學生敬業精神的培育需要兩種力量,一個是學校、家庭和社會施加的外力,另一個是來自學生內心真實需要、自主提升的內力,這兩種力量相比,內力的主動轉變效果會更好。首先,學校和家庭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職業精神培育環境,樹立更多職業人的正面榜樣,幫助學生客觀分析不同職業的利弊關系,同時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職業真實場景的機會,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職業精神培育環境。其次,引導學生端正職業心態,培養艱苦奮斗的精神。2000年前后出生的大學生是在父母和老師的呵護下成長起來的,沒有吃過苦,沒有經過太多的磨練,對職業的艱辛沒有深刻印象,因而幫助學生轉變觀念,樹立從基層起步、從小事做起、從做好本職工作開始的思想,培養責任感和事業心,使他們入職后能迅速適應,并且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的職場中都能游刃有余。最后,幫助學生樹立職業信心。隨著黨的十九的順利召開,我國的政治和經濟環境越來越好,青年施展才華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只要堅持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態度,提升能力、錘煉本領,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定能建功立業。
總之,敬業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和精力。只要高校不斷提升自覺、完善培育機制、凝聚三股合力、激活學生自主性,定能培育出符合時代要求、具備敬業精神的合格大學生。
參考文獻:
[1]詹全友.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8(8):235-236.
[2]才忠喜.高校學生勞動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5):37-38.
[3]常睿,才忠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13 26(2):133-135. 編輯/岳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