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梅 楊翔 陸春美 馬俊 錢秀勇 錢銀美 郭錦蓉



摘要 目的:分析紅河縣龍為村哈尼族婦女的生殖健康狀況,更好地普及和推廣常見婦科病防治知識。方法:用自編的婦女生殖健康狀況問卷調查表進行婦科相關疾病的問卷調查、婦科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紅河縣龍為村哈尼族婦女95.6%為文盲,月經初潮年齡偏大,首次性生活的年齡偏小、早婚早育、多產密產現象嚴重,月經期、圍產期保健措施落后,常見婦科病的發病率59.38%。結論:哈尼族婦女的生殖健康狀況較差,缺乏個人保健意識,生殖道感染是威脅婦女生殖健康的主要疾病。加強婦幼保健、開展常見婦女病的普查普治和衛生宣教是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醫務人員的艱巨任務。
關鍵詞 紅河龍為村婦女;生殖健康狀況;調查
紅河縣樂育鄉龍為村是典型的山區民族村寨,離鄉政府駐地有20多千米,生存環境一般;村民為哈尼族,主要收入是靠耕種和外出務工,產品多為自食或自用,經濟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1]。我校組織相關人員對該地婦女的生殖健康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選取紅河縣樂育鄉龍為村的21—71歲婦女92名,均自愿接受調查。
研究方法: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婦科常規檢查和必要的輔助檢查。①問卷調查:利用自擬的婦女生殖健康狀況調查表,調查項目包括月經史、月經衛生用品、首次性生活的年齡、婚育史、圍產期保健方式、分娩方式、產后增加營養情況及喂養方式、計劃生育情況、曾患有的婦科常見癥狀。②婦科常規檢查:進行常規的外陰檢查、陰道窺器檢查、雙合診、三合診檢查,同時取陰道分泌物。③輔助檢查:檢查陰道分泌物清潔度、生理鹽水懸滴法檢查陰道毛滴蟲、假絲酵母菌和線索細胞,B超檢查。④診斷標準:常見婦科病包括生殖器感染性疾病(滴蟲性陰道炎、假絲酵母菌、細菌性陰道病、老年性陰道炎、慢性宮頸炎、盆腔炎等)、生殖器腫瘤、痛經、生殖器損傷性疾病等,其婦科疾病診斷標準與魏碧蓉等描述相一致[2]。
數據分析及處理:按上述方法獲取數據后用EXCEL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結果
調查人群的人口學特征:①民族分布:92名婦女全是同一個村的哈尼族。②年齡分布:92名婦女中≤25歲6名(6.5%);26-40歲36名(39.1%);41—60歲38名(41.3%);≥61歲12名(13.0%)。③職業分布:92名婦女均是農民。④文化程度:文盲88名(95.6%);上過一年級2名(2.2%);小學畢業2名(2.2%)。⑤醫療保障形式:新農合。
月經史、婚育史情況:月經初潮、初婚、首次性生活、首胎分娩年齡,見表1。
月經及經期衛生情況:92名接受調查者中的月經周期26-30d 86名(93.5%);月經周期20-26d 4名(4.3%);月經周期<20d2名(2.2%)。92名接受調查者中的月經期3-6d 90名(97.8%);月經期3-10d2名(2.2%);有過痛經史的6名(6.5%)。92名接受調查者中月經來潮時用過衛生紙或土制手紙64名(70.0%);用過衛生巾16名(17.4%);用舊布、臟布或其他12名(13.0%)。
妊娠次數、存活子女數、首胎存活情況:90名已婚已產婦女中妊娠過3-6次的人數較多,60名(65.2%);妊娠過7-10次的人數18名(19.6%);妊娠> 10次的2名(2.2%)。90名已婚已產婦女中子女存活3~6個的人數較多,58名(63.0%);子女存活7-10個的4名(4.3%)。已婚已產婦女中首胎存活58名(63.0%);首胎未存活32名(34.8%)。
孕期保健情況:90名已婚、已產婦女中孕期100%的照常參加體力勞動、負重翻山越嶺也是常事。整個孕期從未做過產前檢查72名,也無任何保健措施。18名檢查過1-4次(20.0%),但均未按照正規的檢查時間要求進行檢查。
分娩情況:據說過去哈尼族婦女生小孩只能在野外,在地上鋪上幾片芭蕉葉,用木片或石片斷臍,沒有任何的消毒措施。本次調查的90名已婚已產婦女中到過醫院分娩只有8名,由專業人員按照正規方法接生(8.9%);在家里分娩82名(91.1%),其中由家人接生60名(66.7%),由村子里有經驗的接生婆接生22名(24.4%);分娩時是用火燒剪刀消毒斷臍72名(80%),未經任何消毒用剪刀斷臍10名(11.0%)。100%的是自然經陰道分娩,極少發生難產。
產后情況:本次調查的90名已婚已產婦女產后全都能有>1個月的休息時間,當然在家要從事家務活動。產后1000的有增加營養的情況,但是時間只是10-30d,主要為肉類和蛋類,新鮮蔬菜極少。
喂養方式:產后100%的是采取母乳喂養,嬰兒哺乳時間大多是1-2.5歲,最長的1名哺乳時間>3歲。
避孕方式:本次調查的90名已婚已產婦女中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34名(37.8%);放環38名(42.20);男扎6名(6.7%),女扎12名(13.30)。
常見婦科癥狀,見表2。
自我認定:92名接受調查者中認為自己目前在婦科方面正常46名(50%);認為自己目前在婦科方面的健康狀況一般28名(30.43%);認為自己目前在婦科方面的健康狀況較差18名(19.57%)。
過去行婦科檢查情況:90名已婚婦女中有從未做過婦科檢查74名(82.22%);做過1次婦檢10名(11.11%),做過3次婦檢8名(8.89%)。常見婦科病的患病情況:本次92名接受調查者中妊娠2名,未婚未行婦科檢查2名,由于心理因素等原因拒絕接受婦科檢查24名,64名接受婦科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者的常見婦科病的發病率59.38%(其中生殖道感染的發病率46.88%,其他婦科病的發病率18.75%,同時患有≥2種婦科病者37.50%),見表3。
討論
月經初潮、初婚、首次性生活、首胎分娩年齡:①接受調查的92名哈尼族婦女的月經初潮年齡偏大,平均16.5歲,在18歲以后才來月經的6名。發育相對較遲,可能與她們的生活環境、營養狀況較差有關。②接受調查的92名哈尼族婦女的初婚年齡偏小,平均16歲,可能與她們文化程度低、文化生活貧乏及傳統因素有關。③接受調查的92名哈尼族婦女首次性生活的年齡偏小,平均15.5歲,同樣可能與傳統因素、本民族風俗、文化生活貧乏、文化程度低有關。④接受調查的92名哈尼族婦女首胎分娩年齡偏小,> 23歲首胎分娩的僅8名(8.7%)。
月經及經期衛生情況:①接受調查的92名哈尼族婦女月經失調的患病率低,可能與她們文化程度極低、生活方式原始、長期生活在同一個地方、無城市人口所面臨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有關。當機體受到內外各種因素影響,諸如精神緊張、情緒變化、環境氣候改變、營養不良、代謝紊亂及內分泌失調等均可通過大腦皮質和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功能調節或靶細胞效應異常而導致月經失調。②接受調查的92名哈尼族婦女經期衛生保健意識較差,用過衛生巾的僅16名(17.4%),更沒有經期清洗會陰的習慣。
妊娠次數、存活子女數、首胎存活情況:妊娠次數多,相比之下存活子女數少、首胎存活率低,可能與她們首胎分娩年齡偏小,生殖器官尚未成熟不利于胚胎、胎兒的發育,孕期參加重體力勞動致早產率高,照料子女的能力還比較差,生活水平較低有關。
孕期保健情況:90名已婚婦女孕期沒有明確具體的檢查保健措施。
分娩情況:90名已婚婦女大多在家里分娩,由家人或接生婆接生,接生方式落后。均自然經陰道分娩,極少發生難產,可能與孕期極少增加營養,致胎兒的生長發育遲緩,新生兒出生時的體重普遍較低、孕期一直從事體力勞動有關。
產后情況:產褥期休息和增加營養的時間較短,且飲食結構單調。
喂養方式:產后100%的是采取母乳喂養,哺乳時間較長。
避孕方式:接受調查的92名哈尼族婦女自覺采取計劃生育措施或接受計劃生育手術的人相對較少。
自我認定:接受調查的92名哈尼族婦女自覺有婦科癥狀的少。大多數認為自己目前健康。
常見婦科病的患病情況:①64名接受婦科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者中常見婦科病的發病率高,其中最常見的是生殖道感染,以宮頸糜爛的發病率為最高。做過婦科檢查的人數少。②64名接受婦科檢查和實驗室檢查者中生殖道損傷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如會陰陳舊性裂傷、陰道前后壁膨出等,可能與她們多胎多產、多在家里分娩、接生方式落后、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有關。
以上調查分析表明,紅河縣龍為村的哈尼族婦女生活環境差,存在營養狀況不佳、發育相對較遲、首次性生活的年齡偏小、早婚早育、多產密產、月經期、圍產期保健措施落后等嚴重的現象,導致生殖道感染等常見婦科病的發病率高。而多數婦女思想保守、極少關注自己的生殖健康問題,自覺有婦科癥狀者因羞怯不能主動就醫,缺乏對常見婦科病普查普治的意識。因而更有必要建立、健全婦幼保健網點,加強對婦幼保健知識的宣教,提高已婚婦女婦科病普查普治率,改善已婚婦女的生殖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馬岑曄.哈尼族山區新農村建設中水土流失現狀調查及其對策思考[J].紅河民族研究,2006:1-2.
[2]魏碧蓉.婦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