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莫冰峰


摘要 目的:探討經絡推拿結合康復訓練聯用時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臨床療效。方法:將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平分兩組。對照組進行康復訓練療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經絡推拿進行輔助治療,對比、分析兩組臨床療效。結果: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63.8%,觀察組93.6%,組間治療后的改善效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具有中醫特色的經絡推拿療法結合常規的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進行輔助治療,其康復效果良好,具有顯著效果。
關鍵詞 經絡推拿;康復訓練;腦卒中;康復
目前腦卒在臨床中作為一種較常見的病,西醫療法雖多樣,但不能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因病因不明西藥治療效果不太理想,對其進一步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是關鍵[1]。中醫將其歸屬于中風、卒中、偏風等范疇,主要是因血液循環受阻致腦部缺血、缺氧,其發病還與全身血管病變及血液系統存在相關性。有報道稱根據發病病因、病機,采用中醫療法有其較佳效果[2]。本研究結合經絡推拿和康復訓練法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考察其臨床效果。
資料與方法
2017年7-12月收治腦卒中患者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齡50-78歲,平均(55.1±6.5)歲。經隨機分配,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例。所納入患者均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對兩組(年齡、性別、病情程度等方面)的一般資料數據信息進行對比研究,再予以比較分析,經組間分析處理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兩組間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3,4]:對照組采用康復療法,讓患者進行肢體關節等運動,運動10 min/次,3次/周,依據患者自身情況調整運動時間。觀察組在康復治療基礎實施經絡推拿,取俯臥位,以下肢后側及腰背部為準沿膀胱經采取滾法或叩擊法進行推拿,適當調整力度或手法,與此推拿至腰骶部時進行腰部后伸運動10 min,而后行指壓按摩,力度以微微感輕酸脹適中按摩5min。另取仰臥位,在下肢前外側采用?法對其陽明經行按摩并對患側膝關節行屈曲牽拉運動,按摩足三里、太沖等穴位,控制在10min左右以酸脹為宜。
統計學方法:對兩組不同治療方式治療后所得的結果用SPSS 14.0統計軟件進行比較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用率(%)表示。組間若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55.0%;觀察組總效率達到95.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治療時通過經絡推拿結合康復訓練其效果更加明顯,見表1。
生活質量評價:與治療前相比,在治療后觀察組及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水平均呈現出明顯增加。對兩組治療后的結果進行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腦卒中可誘發患者的顱內血管變窄、閉塞甚至破裂等造成腦部損害,患者的腦血液循環系統出現障礙。其病情發展較為迅速,臨床主要表現在意識、肢體、語言等方面異常,甚至出現短暫或永久性腦功能障礙。傳統的腦卒中治療中常采用西醫療法,但效果恢復期時間長且不太理想。因此,亟須對其進行進一步探究,制定完善的治療方案是關鍵,對該病實施有效性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康復醫學不斷發展,醫療理念的轉變,為治療及康復方案提供更多的選擇性。經絡推拿作為一種較傳統的中醫康復療法,主要經經絡按摩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中醫經絡推拿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等療效,有助于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中醫經絡推拿還可以有效使粘連組織分離,促進血液循環、炎癥消除[5]。經絡推拿早期進行刺激皮膚、肌肉及經絡等,可起到較好刺激作用,有效促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血液循環從而減輕腦水腫,有效緩解疼痛及避免發生痙攣。在臨床上對此病積極采取有效治療手段,可明顯降低腦卒中病發率及致殘率、致亡率,提高防治水平,達到改善人體狀況。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經絡推拿結合康復訓練對患者治療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其可顯示出治療的優越性,更有助于并發癥的控制,為臨床治療提供理想的輔助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卜秀梅,孫曉婷.早期經絡操對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12,26(6):529-530.
[2]叢壯,張瑜.張偉新.等.輔助上肢康復訓練與自助Bohath握手訓練對卒中患者的對比觀察[J].醫學與哲學,2013,34(22):33-35.
[3]周立峰,陳健爾,李海舟,等.康復訓練結合經絡點穴和推拿對社區腦卒中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9):660-661.
[4]韋玲利,邱創臻,池紹龍.等.針刺配合康復訓練與單純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探討[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9):42-43.
[5]陳玲,于濤,韓虎,等.針刺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軟癱期臨床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12,43(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