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江南實驗學校 浙江杭州 310052)
在2017新修訂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科學探究學段目標”多次提到與記錄相關的內容,如“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和結果。”在科學課堂當中,記錄單的使用是探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有效的科學記錄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小學一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記錄能力,但在科學課堂中探究效率仍存在一些問題。
這一學年一年級也開設了科學課,而《觀察物體》一課僅是對于小學一年級科學課的一次初試與探索。
《觀察物體》一課教學過程如下:
(1)觀察并描述身邊的物體
①觀察、描述橡皮泥。說一說你用什么方法發現了橡皮泥的哪些特點。
②觀察身邊的物體。出示積木、塑料球、玻璃球、紅豆、小米、回形針、塑料棒,像觀察橡皮泥一樣觀察它們,找它們的特點。
③匯報。每一個小組匯報2種物體。比較兩種物體的異同點。
師小結: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點
(2)分離混合的物體
①塑料球和積木混合在了一起,利用剛才研究過的物體特點幫忙將它們快速分離開。
②分離實驗(PPT圖片a盒子:塑料棒、回形針;b號盒子:塑料球、玻璃球;c號盒子:紅豆、小米)將混合在一起的兩種物體快速分離開。也可借助工具。
③匯報,使用了什么方法分離混合物體及使用理由。
師小結:利用物體的不同特點,就幫忙分離了混合在一起的物體。
本節課教學對象是杭州市某小學一年級的4個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記錄單的設計與實施會出現以下問題:
(1)探究活動目的性不強,分工不明
(2)實驗記錄單脫離低年級學生的實際能力
(3)實驗記錄單脫離科學探究本質
(4)限制了學生的探究興趣與思維發散性
基于教學流程而獲得的課堂實錄可以幫助研究者了解學生對不同記錄單使用前后的認識、分析學生的課堂探究能力表現。具體的分析如下:
教學片段一(注:本片段是在未采用任何記錄單的情況下開展的教學活動)。
師:我們能一個物體一個物體的介紹嗎?先從紅豆開始好嗎?
生1:紅豆是圓的,紅色,有一股香味,它很大。
師:紅豆有多大?
生1:我們剛才用尺子量了!
師:量出來有多大?小米呢?
生2:好像是6毫米。
生3(同組):好像是1厘米。
生2:記不清楚了。
分析:沒有使用記錄單的情況下,當觀察材料數量多時,學生光靠記憶來描述觀察的結果難度大,在匯報時會出現混亂且沒有條理性,而且低年級學生沒有長時性,觀察了沒一會有一些學生便開始做與探究活動無關的事,因此在本節課當中有必要引入記錄單。
筆者設計了實驗記錄單,以期望提升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度與對活動的關注度。
教學片斷二(注:使用了記錄表3.1后)。
師:每個小組匯報兩種物體。
生1:回形針尖尖的,顏色多樣,短。塑料棒細、軟、光滑、紅色。
師:他們有哪一些相同的地方?
生1:都比較細。

記錄表3.1
分析:用氣泡圖的形式進行,不局限學生的思維,鼓勵觀察更多的特點,可以自己添加氣泡,保證了每一種物體每一個孩子都在自己研究以及交流中有收獲,又有趣味性。每個小組觀察至少2中物體,確保全班范圍內能將這7種物體都觀察一遍,為下一個分離混合物體的環節做了鋪墊。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散思維,且簡單易性方便操作。
一年級科學課堂中合理設計與運用實驗記錄單有積極作用,在使用與設計上應講求一些原則。
設計的目的要明確。每一個記錄表上都應有一個顯眼且主題明確的標題。
適合于低年級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要運用符號、標記、顏色、圖文結合的方法來記錄,空格要打,留白要多。
記錄表以及操作材料要遵循由易到難的階梯性,便于循序漸進。探究時間不宜過長,記錄內容不需要太多,記錄的文字量不能太大,記錄的項目不能太復雜。
記錄不能占據課堂中過多的時間,記錄的內容簡潔明了,在記錄前指導到位,一人一張記錄單,或兩人一張記錄單,保證每個學生探究過程中有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