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林超
通識教育是提高幼專生文化素養的最核心的課程。本文從三個方面論述了開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研究的意義;闡述了目前我國幼專生的通識教育課程開展的現狀;通過對通識課程設置原則的研究和對通識教育課程的類型研究成果總結了高職高專類院校的通識課程研究成果。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快幼兒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相繼興辦了一批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根據教育部規劃司提供的最新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共有37所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截至2017年5月31日),成為高校序列中的新生代,承擔著全國幼兒教師培養的重任。如何提高幼專生人才培養的質量,是此類高校面臨的共同問題。由于它們的辦學基礎一般是由二級師范過渡而來,因此在辦學體制上處于轉軌階段,作為高校新成員,在通識教育的發展方面存在著有別于其它高校的特殊性,因此亟待引起重視。
通識教育起步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歷程,又稱之為文化素質教育。一般來說,通識教育的內容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在這三個方面,是提高幼專生文化素養的最核心的課程,因此開展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點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有助于加快推動幼專生通識教育文化課程改革。通識教育文化課程對促進幼專生文化素質水平的整體提高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而目前幼教專業通識教育文化課程卻相對匱乏,往往借助于大學語文、藝術教育、科學綜合基礎課程來實施,缺乏具有專業特色的課程體系,難以滿足幼兒教師文化素質的專業需求。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即是要通過深入細致的調研,充分考慮幼兒園教師文化素質發展的現實需要,為幼專生的培養提供可資參照的通識教育文化課程體系。
二是有助于積極促進幼兒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幼兒園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在這種系統化教育中,教師作為幼兒成長初期的指導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傳統的“帶孩子式”、“保姆式”教育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幼教事業的需要,只有具備較高文化素質的幼兒園教師才能夠在孩子的啟蒙階段幫助他們邁出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第一步。如果幼兒園教師僅僅具備專業理念、師德、技能,卻不能在文化素質教育上給孩子以足夠的熏陶和指導,那么難免損害幼兒教育質量的整體水平。本文的研究即是抓住幼教短板,切實提升幼專生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為全面提高幼教質量奠定基礎。
三是有助于切實提升幼兒園教師的文化素質。幼兒園教育的教學內容相對簡單,但是幼兒園教師隊伍的整體文化素質卻不能因此而弱化或降低要求;相反的是,應該在幼兒教師身上體現出較高的、具有鮮明職業特色的文化素質。本課題的研究,即是要通過建構合理的幼兒教師專業文化素質體系,為提高我省幼兒園教師隊伍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提供切實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可資借鑒的培養課程體系。
而目前幼專生的通識教育課程開展的現狀不容樂觀。由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的通識教育課程仍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著課程目標模糊、課程設置隨意、課程內容雜亂等問題,通識教育的課程研究作為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相關的研究情況與實踐發展仍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尤其是對幼專生的通識教育研究成果整體質量難以令人滿意,課程體系構建類的研究更為少見,可供我們參考的主要有高職高專類院校的通識課程研究成果,其要點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對于通識課程設置設置原則的研究,主要有伍育琦《高職高專院校通識課程體系創新研究》(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一書的相關論述,其主要觀點認為應當“以人為本,構建通專結合的高職高專課程體系?!薄兄赋觥叭宋乃刭|教育是高職高專院校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的主線”,并立足于高職高專類院校的特色論述了“高職高專院校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的措施”,概要介紹了“明確通識課程的開設范疇”、“豐富通識課內容”、“制定合理的開課計劃和科學的課程結構”、“不斷更新教學模式”等基本問題,但是對于具體的通識課程體系建設的具體措施仍留有較大的研究空白,理論意義大于實踐指導意義。
對這通識教育課程的類型研究成果比較集中地體現在邢運凱近年出版的《高職院校教育通識課程論綱》(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書中對課程體系進行了細致的劃分,認為通識課程包括“隱形課程”和“顯性課程”兩大類。對如何建構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及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內涵,該書認為,高職院校通識課程的設置應從“提升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的角度”構建通識教育體系,“科學的通識教育體系”應當“以‘課堂教育+課外活動為載體,以培養多種素質為目的的拓展教育形式出現”,在“顯形課程、隱形課程等不同的課程形式中體現職業發展所需的能力、人格培養的教學目標”。具體來說,通識課程體系包括“共同必修課、指導選修課、任意選修課”三個部分。這一體系具體包括“人文素養體系”、“品德素養體系”、“審美素養體系”、“能力素養體系”。
在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勃興的當代,提高通識教育的水平,對提高幼兒園教師的文化素養,乃至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都具有重要價值,當前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仍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繼續深入開展這一研究,是對幼兒教育事業的一種尊重和熱愛,因此,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對此投入心力,真正實現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