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關鍵詞】 化學;德育滲透;實事求是;愛護環境;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117—01
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指出:素質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本質,它以培養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科學文化知識、身體心理素質、勞動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為學生學會做人、求知、勞動、生活、健體,審美打下扎實基礎。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以德育為本,以教學為主。本文擬從幾個角度,談談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實現德育育人目標的體會。
一、愛國主義教育
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加深同學們的愛國熱情,陶冶愛國主義情操。比如,在教材緒言中,敘述了我國古代在化學方面的輝煌成就:舉世聞名的造紙、制火藥、燒瓷器,商代制造青銅器,春秋晚期冶鐵,戰國晚期煉鋼。同學們為生活在這個文明古國而自豪。但到了近代,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緩慢,在解放前甚至煤油(又稱“洋油”)、火柴(又稱“洋火”)、燒堿(又稱“洋堿”)等都要從外國進口。趁此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富國強民,需要有知識的人才,才能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才。
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從小熱愛祖國,學習勤奮。留美8年獲博士學位后,放棄國外的優越條件,以赤誠的愛國之心回到祖國,建起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永利堿廠。“七·七”事變,天津淪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時,侯德榜態度堅決,斷然拒絕。在他的努力下,經過多次的摸索和試驗,終于發明了“侯氏制堿法”,名震中外,為中華民族爭得了榮譽。科學家的這些熱愛祖國的動人事跡,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優良品質。
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
實事求是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可以幫助人們客觀真實地看自己,看事物。對于學生來說,已經具備一定地判斷、認識和思維能力,但他們的認識水平并不很高,有的比較粗淺,有的甚至差別很大。這樣,在學習中就會出現一些錯誤,對自己不能客觀真實地看待,有的目空一切,有的陷入自卑的沼澤,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并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事物。
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實事求是是做好實驗的保證。法國化學家拉瓦錫把天平作為研究化學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燒現象,徹底推翻了統治化學長達百年之久的“燃素說”。而英國化學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測量氣體的密度時,發現由亞硝酸銨制得的氮氣和由空氣分離所得的氮氣密度不同,但是僅幾毫克的差別。別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們卻認真地分析研究,進一步地分離測量,最后發現了稀有氣體。事實終于以強大的生命力獲得了勝利。
三、辯論唯物主義教育是德育中用以觀察事物的根本方法
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的問題,人們一時無法理解,要正確的看待,必須運用論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認識,學習化學也同樣如此。民間所說的“鬼火”、“天火”這些現象,被唯心主義者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其實并不如此。“鬼火”、“天火”并不神秘,它是二磷化四氫和磷化三氫在空氣中自燃的結果。因為構成人體的化學元素有六十多種,在人和動物的體內,磷的化合物,在尸體腐爛分解時,便會產生磷的化合物(主要是:二磷化四氫和磷化氫)其中二磷化四氫很容易自燃,射出淡藍色或者淡綠色的光芒,這就是所謂的民間傳說的“鬼火”,“天火”是易燃物較長時間放置,不通風進行緩慢氧化使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而引起的自發燃燒。奧秘的揭開,同學們便會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加之分析和觀察,這就有利于強化課本中的學過的基礎知識。
四、通過環境保護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全球,臭氧層遭受破壞,溫室效應使地球溫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漲,這一切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在我國,每年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量也相當大,而且有增無減。大部分城市出現酸雨,由環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達數千次。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社會各界應關注環境保護,每個人都應該珍惜和保護環境,對學生進行社會公德和行為規范教育,使學生懂得環境保護“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把環保意識滲透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之,通過對化學課堂的德育滲透,因勢利導,循序點化,能使課堂豐富有趣。教學中長期創設情境隨機滲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學生,使其通文悟道、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準確表達和靈活運用知識并發展智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道德,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形成,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德育滲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它需要長期積累、潛移默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的師德、情操、教學素質、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隱形教育的影響,是保證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