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琪
(寶安區孝德學校,廣東 深圳 518101)
CBA競賽改革對CBA聯賽的影響。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中,以“CBA賽制”為關鍵字檢索到21篇文獻,以“競賽改革”為關鍵詞檢索到2 487篇文獻,以“CBA聯賽發展”檢索到544篇文獻,對其中文獻進一步篩選細讀,同時通過中國籃協官方網站、CBA數據庫等互聯網網站檢索,梳理了CBA賽制發展歷程,呈現CBA最新競賽改革內容。
1.2.2 專家訪談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需要,圍繞國際籃聯新賽制改革下對CBA的影響,對籃球專家、學者、CBA教練員(共11名)進行咨詢訪談,了解CBA新賽制對CBA球隊、球員、后備人才帶來的問題,為本研究提供實證依據。
1.2.3 對比分析法 本文在撰寫過程中使用了比較與分析等方法,對CBA競賽改革前后變化進行對比,對給球隊、球員、后備人才帶來的影響進行邏輯對比分析,對論文中的有關論點進行了逐層的論證與分析。
2017年6月30日,籃協宣布將商務與辦賽權授予CBA公司,并從2017—2018賽季開始推行5年發展計劃,公布了未來5個賽季改革方案,這是繼“北極星計劃”后又一全面改革,CBA聯賽再度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開啟了CBA及整個籃球改革的新時代。具體改革如表1。
通過表1競賽方案可以看出,CBA改革主要內容如下:(1)球隊數量上近五賽季保持20支不變,常規賽場次逐步增加,常規賽賽制從2018—2019賽季開始變為蛇形分組,2018—2019賽季與2019—2020賽季分為 4組,2020—2021賽季開始變為2組,同組四循環,不同組雙循環。(2)季后賽球隊數由之前的8支逐步過渡到12支,共進行4階段淘汰賽。2017—2018賽季為10支球隊, 2018—2019賽季開始為12支球隊,淘汰賽賽制有所改變;(3)逐步限制外援上場時間,亞洲外援作用大幅削減。外援上場保持2人4節6人次,但所有球隊第四節只有1人次外援登場,包含亞外,季后賽則只能包含亞外在內的兩名外援,亞洲外援上場時間限制明顯;(4)為保證國家隊訓練與比賽,聯賽賽期相應調整,在國際比賽期間設立相應CBA空窗期。
2017年,中國籃球界開始實行“管辦分離”,推行了CBA歷史上又一次重大改革,聯賽賽制,賽期,外援政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變革,給CBA球隊帶來了不同影響。
2.2.1 常規賽賽制改革對CBA球隊的影響比賽增多帶動CBA球隊整體水平提高,帶給CBA球隊更多賽季中調整機會,球隊容錯率增加,在常規賽結束前提升排名機會增多,賽季最終排名懸念增強。實行蛇形分組,實力比單純按地域劃分來得均衡,每組球隊可能來自全國各地,同組比賽四循環,各球隊賽程相對公平,所有球隊客場備戰路程都是相同的,彌補了地域分區下西部球隊長途飛行備戰的劣勢。
2.2.2 季后賽賽制改革對CBA球隊的影響季后賽球隊名額的增加,給了更多球隊進入季后賽的機會,另一方面直接進入季后賽1/4決賽的名額卻減少了,新賽季下對目標定在冠軍的球隊來說,多一輪季后賽就多一份風險,迫使他們在新賽季常規賽力爭進入前6,避免多一輪的體力消耗,而排名靠后的球隊需進行多一輪的3局2勝淘汰賽才能進入8強,對這些球隊體能儲備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的更多傷病風險。
2.2.3 CBA競賽改革對CBA俱樂部運營的影響 現階段CBA公司接收運營權,每只球隊占股5%,市場推廣權握在自己手中,常規賽比賽的增加有利于賽事與贊助商的曝光。同時蛇形分組制較以往的南北分區與不分區主客場雙循環制相比,增強了賽事活躍度,每賽季的分組都是根據上賽季球隊成績,各賽季小組對手的不同為比賽帶來不同的看點。常規賽同組對手在季后賽同樣可能碰面,一個賽季最多達11場的相互交手能為球隊帶來話題性,有利于創收收視率,為球隊盈利帶來積極影響。

表1 2017—2022賽季CBA聯賽競賽方案
從表2可以看出,2017—2018賽季推行CBA競賽改革后,比賽場次逐年增多,季后賽賽制由以前的3階段比賽改為4階段,比賽場次不斷增多,季后賽競爭更加激烈,給球員帶來了提高自己的機遇,也帶來了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2.3.1 賽季場次增多、季后賽改制帶來更高強度比賽,球員體能面臨更大挑戰常規賽場次逐步增加到56輪,較之前增加近一半, 2018—2019賽季開始5~12名球隊需要打季后賽第一階段比賽,對已習慣原有場次數量的球員來說需要快速增加體能儲備,促使球員將體能訓練放到更重要位置。季后賽名次爭奪更加激烈,常規賽最后幾輪季后賽名額競爭勢必更加激烈,高強度比賽給球員心理、身體都帶來更大壓力。
2.3.2 比賽經歷增多,有助球員提高競技水平 球員競技能力的提高,需要比賽經驗的積累。新賽制常規賽、季后賽場次的增加給了球員更多比賽機會,可以通過“以賽代練”更快提高國內球員競技水平,帶給了球員更多的經驗,更強的體能,幫助其對戰術理解更加深入。
2.3.3 亞洲外援上場時間限制,國內球員機會更多 亞洲外援的引進給了球隊快速提高成績的機會,但也極大壓縮了本土球員上長時間,CBA競賽改革下,逐漸取消亞洲外援特權。
由表3可以看到,聯賽近3個賽季中,引進6名亞洲外援,計算得出每人平均上場時間為37.9min,球隊相同位置球員上場時間被壓縮嚴重。
2018—2019賽季開始,亞洲外援登場規定不在于國內球員一致,所有球隊第4節只能上包含亞洲外援的1人次外援,季后賽只能上包含亞洲外援在內的2名外援,國內球員第4節與季后賽上場時間增多,得到更多處理關鍵球的機會,增加關鍵時刻比賽經驗。

表2 競賽改革前后球隊比賽場次最大值

表3 近3賽季CBA聯賽亞洲外援場均上場時間分析表
2.4.1 預備隊聯賽對CBA后備人才的影響2018年10月9日CBA公司競賽總經理張雄宣布本賽季預備隊比賽將于12月4日正式開打,實行賽會制制度,分4階段進行,每階段至少打8場比賽。U16國少作為特邀球隊參加本次聯賽。較以往參加的賽事來說,CBA改革下的預備隊聯賽曝光度更高,關注度更大,競賽體制更完善,為CBA球隊邊緣球員和青年隊球員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鍛煉平臺,給了其增加比賽經驗和表現自己的機會,為他們以后立足CBA起到很好的過渡作用,也為CBA球隊提供人才鍛煉與資源儲備庫。
2.4.2 球隊板凳深度要求更高,青年球員獲得更多鍛煉機會 體能與傷病問題對陣容深度要求更深厚,需要更多的輪換球員為隊內重要球員提供輪換休息機會,輪換球員的增多對青年隊球員出現在球隊輪換陣容帶來了積極影響,為年輕球員提供了更多鍛煉機會,有利于帶動后備人才水平的提高。
比賽增多可以幫助球員水平更快提高,帶動CBA球隊整體水平,亞洲外援上場時間限制,國內球員機會更多成長更快,蛇形排列分組更公平,賽事活躍度增強,球隊盈利帶來積極影響。比賽數量、強度增加對球隊體能儲備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帶來的更多傷病風險,球隊板凳陣容深度要求更強。預備隊聯賽的設立為CBA青年隊球員和選秀球員提供了更高的鍛煉平臺,給CBA優秀后備人才帶來升入一線隊的機會,為后備人才培養帶來了推動作用。
3.2.1 CBA俱樂部應逐步加重培養潛力年輕球員 CBA競賽改革下場次增多、強度增大也給對球隊板凳深度帶來更高要求。CBA俱樂部應逐步加重培養年輕球員,儲備優秀后備人才,增加球隊輪換深度。
3.2.2 CBA球員應加強體能訓練比重 體能儲備不足影響比賽發揮的同時也同時帶來傷病隱患,日常訓練提高體能訓練比重刻不容緩。
3.2.3 逐步完善預備隊聯賽建設 預備隊聯賽的成熟化,可幫助CBA后備人才得到更多比賽機會,增長比賽經驗,促使年輕球員快速成長,為CBA聯賽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儲備。
3.2.4 效仿足球中超聯賽出臺U23政策
CBA競賽改革同時與男籃雙國家隊一起實行,年輕球員有了更多鍛煉機會,但總體上場時間還是不足,籃協可效仿足協發布相應政策,每只球隊首發必須有一名U23以下球員或第四節須在場一名U23球員,雖然對球隊陣容安排與比賽觀賞性有所影響,但對年輕球員的培養作用巨大。
3.2.5 CBA聯賽改革五年周期后球隊數量適當擴軍 CBA競賽改革推行5年政策,是姚明上任籃協主席第一個聯賽過渡期,已發布的文件來看聯盟近5年不會進行球隊擴充, 但通過CBA聯賽發展速度與NBA先進經驗來看,5年計劃后聯賽擴軍刻不容緩。適當擴軍可促使俱樂部地域分布更合理,球隊比賽場次更多,越來越多球員得到進入CBA的機會,帶動聯賽的進一步職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