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榮 程兆偉
摘要:分析了吉林省水稻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和制約水稻發展的瓶頸,提出水稻未來向安全環保、綠色優質、節本增效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水稻生產;發展瓶頸;展望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14.012
吉林省地處我國東北腹地,是北方稻區重要省份之一,晝夜溫差大,獨特的氣象生態條件造就了吉林大米特有的優質食味,“吉林大米”名揚中外。常年水稻播種面積1100多萬畝,占全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的15%左右,總產量120多億斤,平均畝產550公斤左右。近幾年,農民種稻積極性空前高漲,水稻種植面積呈上升趨勢。其主要原因:一是國家政策利好;二是市場拉動,稻谷和大米價格相對穩中有升;三是水資源有所改善,降雨均衡,水庫蓄水量增多,加之水利設施建設步伐有所加快,地下水得到充分利用等。
1水稻生產面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吉林省水稻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優質高產品種欠缺。市場上品種多、亂、雜,沒有像黑龍江五常稻花香這種連續種植近10年的本地優質品種;二是基本設施落后。目前吉林省稻田平整度差,稻田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影響水稻產量;三是單純追求高產,輕視用地養地。為了提高產量,盲目加大化肥施用量,而秸稈還田技術和輕簡節本增效技術等推廣滯后,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水稻病害頻發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直接影響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四是國際和國內的雙重價格沖擊嚴重影響吉林省水稻生產的發展。國際上,“一帶一路”的實行和對外融合加快,關稅降低或取消,周邊國家糧食價格低,通過各種渠道大量進口,給國內市場帶來沖擊。加之南方秈改粳面積迅速增加,南方粳稻價格1.2~1.4元/斤,與秈稻差別不大,而吉林省的粳稻價格在1.55元/斤,價格壓力大;五是科技研發與普及相對滯后,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科研院校還有相當一部分水稻方面的科技成果沒有推廣應用,其主要原因是農業科研和推廣工作分別自成體系,融合較差,彼此脫節,致使一些先進水稻種植技術不能及時的轉化應用;六是氣候的變化氣象災害對于水稻產量、品質也有很大影響。
2 制約吉林省水稻發展的瓶頸
從目前自然資源和社會及科技發展狀況來看,制約吉林省水稻生產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水資源不足,擴大水稻生產規模潛力有限
吉林省干旱缺水,多年平均降雨量600mm,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全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2/3。灌溉水資源不足嚴重限制了吉林省水稻生產的發展。目前,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200萬畝左右,由于受水資源的限制,吉林省繼續靠擴大水稻面積增加水稻生產規模的潛力已十分有限。
2.2優質品種稀缺,擴大推廣面積受限
目前吉林省的水稻育種力量分散,育種效率低,不重視種質資源的引進,導致吉林省優質水稻品種資源稀缺。市場上的品種多而雜,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高檔優質品種,而且現有的高產優質品種已嚴重退化,稻瘟病嚴重,加之栽培技術創新不足等都是制約優質品種擴大推廣的不利因素。
2.3單純追求高產,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已難以為繼
近些年由于農業生產中一味追求高產,農民在種稻過程中無限制投入化肥、農藥,水稻生產成本逐年提高而效益下降。水稻生產的總成本包括物質與服務費、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居高不下。服務費和人工成本快速增加,導致種稻效益下降。
2.4全程機械化程度不高,影響產量和品質
由于傳統的水稻種植需要育苗、插秧,增加了種植成本的同時也無法實現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因此,水稻生產田間作業人力缺乏、人工作業質量難以保證,機械化作業還遠未達到全程無縫連接等因素,影響水稻單產水平和品質的提高。
3吉林省水稻未來的發展展望
目前吉林省實有耕地面積1億多畝,吉林省東部山區、半山區的牡丹江、圖們江、鴨綠江流域水稻種植面積達90萬畝;以第二松花江流域為主的半山區、平原區水稻發展種植面積達900萬畝;中部有遼河流域上、中游的四平、遼源稻作區域水稻發展面積達150萬畝;西部洮兒河嫩江流域的白城稻作區域發展水稻種植面積可達255萬畝。同時,限制常年缺水、可水可旱、大型灌區末梢及小井種稻的水田開發。據此估算,吉林省水稻種植面積的極限應在1400~1500萬畝左右。因此,水稻生產的發展應“量水種植”,要依據水源、地貌、地形特征因勢利導,確定規模和發展前景。
3.1向綠色優質方向發展
吉林省獨特的自然生態氣象條件,決定了吉林水稻以高產優質而著稱。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百姓對稻米的品質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因此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方式保障了稻米的質量安全,同時稻米品質也不斷提高。特別是國家提出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綠色植保、公共植保等理念,為優質水稻的生產創造了一個好的大環境。吉林水稻生產只有保持并不斷強化優質的優勢基礎,才能考慮提高單產和總產,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吉林水稻優質食用高商品率的戰略優勢地位。
水稻向綠色優質方向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發展稻田綜合種養,即循環農業。稻田綜合種養是以稻田生態系統為載體,以水稻生產為核心,通過共生或輪作融合漁業生產、水禽養殖等多產協同發展的稻作方式,是“水稻+”新型農作制度的重要類型。發展稻田綜合種養順應了新時期農業發展新要求,是實現穩糧增收、減肥減藥、綠色優質的重要途徑。目前,吉林省稻田種養結合面積已發展到25.6萬畝左右。其中,稻田養魚16.1 萬畝,稻田養鴨3.4 萬畝,稻田養蟹5.9萬畝,稻田養蝦0.2 萬畝。
因此,穩面積,提質量,增單產,核心是提質增效。尤其是要在提高米質,打出名牌上下功夫。加強有機稻栽培技術、綠優稻栽培技術等提質增效技術的推廣應用。
3.2向節本增效方向發展
水稻生產要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就要發展機械化和輕簡化栽培技術。隨著農機的發展和水稻生產技術的進步,水稻直播栽培已發展為各種高新技術集合而成的集約化栽培模式。水稻旱直播濕潤灌溉栽培技術是將機械旱整地、精量播種、側深施肥、滴灌、水肥一體化等措施有機結合的一種水稻栽培模式。由滴灌滿足水稻全生育期需水,突破了水稻“水作”的種植傳統,為水源相對匱乏,丘陵漫崗地區發展水稻生產,構建的一種全新的輕簡化水稻栽培模式。
3.3向培肥地力方向發展
培肥地力是農業生產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對實現作物高產、資源高效和環境保護有著重要作用。秸稈還田作為培肥地力的方法之一,必將為水稻的可持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水稻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有機肥源之一。秸稈還田后,土壤中氮、磷、鉀養分都有所增加,尤其是速效鉀增加最明顯。稻草富含纖維素、木質素等富碳物質是形成水田有機質的主要來源。
秸稈還田作為直接有效的秸稈利用方式,不僅可以補充農田養分,減少化肥用量,而且可降低環境污染和減少經濟損失。對于高茬收割或粉碎還田的地塊,采用耙漿平地機整地,秸稈還田量以秸稈總量的60%左右為宜。秸稈還田要做到拋灑均勻,嚴防積堆。為加速秸稈腐爛速度,減少秸稈腐爛過程中對氮素的固定,秸稈還田的地塊翻地時應增施尿素2公斤,也可施用生物菌肥加速秸稈腐爛。
吉林省目前水稻生產已發展到一個相對成熟穩定階段,水稻生產規模趨于穩定,提升產業的質量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吉林省水稻面積1200萬畝已是適度規模,未來發展走向:一是發展安全環保的有機稻,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二是發展綠色優質高產食味型中高端稻;三是發展輕簡節本增效的大眾型稻,重點發展水稻直播技術。
參考文獻
[1]侯立剛,周廣春,嚴永峰,全成哲,馬巍.吉林省水稻產業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對策[J]北方水稻,2015,(02).
作者簡介:孟慶榮,中專學歷,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農技推廣;程兆偉,碩士,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作物栽培、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