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潔
【摘要】目的:探討兒科臨床用藥的常見問題與合理用藥的對策。方法:選擇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兒科收治的不良反應患兒病例200例,統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探討并總結常見的問題以及用藥的注意事項。結果:當前兒科臨床上出現了諸多不合理用藥的問題,導致患兒出現皮疹、咳嗽、消化系統疾病、肝功能異常、急性腎衰竭、泌尿功能損傷等等。結論:醫療人員應結合患兒的生理特點,合理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關鍵詞】兒科;臨床用藥;常見問題;合理用藥
【中圖分類號】R9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064-01
兒童正處于非常關鍵的成長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兒童的腎臟等器官有待發育,而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也發育不完善,所以對于一些成人應用正常的藥物會出現不良反應。有資料顯示[1],一些發達國家的醫院兒科臨床用藥中不合理用藥的病例占到了近40%,在我國有超過4億的14周歲以下兒童,一旦出現不合理用藥的情況必然覆蓋大量的孩童,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與成長,因此必須引起臨床醫療人員的高度重視。本研究現選擇本院在近兩年中收治的200例不良反應患兒病例,回顧性對比分析臨床資料,現將具體的過程整理為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從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兒科患兒中選出200例不良反應的患兒病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齡在2d~1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19)歲,住院時間在7d~30d之間,平均住院時間為(192±23)d。
12研究方法本研究對200例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進行統計,分類為消化系統疾病、泌尿功能損傷、肝功能異常、急性腎衰竭等,分析并總結常見的問題,探討合理的給藥對策。
2結果
由表1可知,我院兒科中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中,皮疹的占比最多,而消化系統疾病、咳嗽是常見的不良情況。究其原因,小兒的生理特征包括復雜性與特殊性,在用藥治療后由于吸收、分布和代謝的不同,導致各種不良反應出現。
3討論
31患兒用藥常見問題本研究還發現,臨床對患兒的治療還包括了抗生素藥物、激素、解熱鎮痛藥、維生素等藥物的濫用,這些不合理的用藥都會提高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
311抗生素藥物的不合理應用抗生素藥物不合理應用的情況在當前我國很多醫院中普遍存在,不少醫療人員針對臨床患兒出現的如一般性腹瀉、感冒發熱、腸痙攣等非感染性疾病均首先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卻不探究引起這些臨床癥狀的原因。實際上,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的客觀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在于滿足患兒家屬急迫治好患者的要求,于是在不明確病因的情況下大量盲目地使用抗生素,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兒童感冒與腹瀉疾病。有研究資料顯示[2],超過60%的感染性腹瀉患兒病原為腸產毒性桿菌與輪狀病毒,對這些患兒應用抗生素只能將藥效應用在細菌上,如果多次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無法幫助患者減輕臨床癥狀和縮短病程,還會引發腸道菌群紊亂的結果,加重患兒原有的腹瀉癥狀,甚至引發二重感染,患兒的耐藥性也會增強。因此,臨床醫療人員應對患兒家屬做好健康教育的工作,讓患兒家屬明白,患兒的大多數感冒都是病毒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自限性,病程通常為3~7d,無需依靠藥物來縮短病程。
312解熱鎮痛藥的不合理使用發熱是嬰幼兒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對于3個月以下的發熱患兒通常要謹慎選擇解熱藥,如果物理降溫無效則可采用外用栓劑以降低副作用發生率。目前有很多種類的解熱鎮痛藥物符合患兒的治療需求,比如乙酰氨基酚與布洛芬,其具備安全可靠的特點,但長期過量的應用這些藥物就會導致患兒出現腎小球壞死以及腎炎等腎病綜合征,嚴重的還會引發腎衰竭,所以對于濕熱型的患兒要禁止應用這些藥物。在我國公布的非處方藥物當中,含有乙酰氨基酚成分的藥物達到上百種,很多都是復方制劑,醫療人員要控制患兒家屬對藥物知識的缺乏而導致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3]。
313激素、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的不合理使用激素類藥物常常出現在兒科臨床上,特別是發熱的嬰幼兒,醫療人員為其提供糖皮質激素能達到快速退熱的效果,但應用時也存在缺陷,即容易改變熱型,對患兒的原有病情有掩蓋的影響,不但會使得病毒、細菌感染進一步擴散而加重病情,還會因為過量應用降低患兒的免疫力,擾亂內分泌,甚至出現胃腸出血等情況[4]。因此臨床上應嚴格掌握患兒的適應癥,謹慎使用激素、維生素與微量元素。
32患兒合理用藥的措施
321合理選擇藥物臨床治療中,醫師與藥師要針對患兒的實際情況以及家族病史,結合患兒所處于的成長特點,在全面掌握藥物藥理作用、
禁忌癥、適應癥以及特殊反應的基礎上為其選擇合適的藥物,特別是應用抗生素的時候要確定細菌感染的類型,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要注意兒童不宜使用的喹諾酮類與四環素類抗生素,避免初選不良反應的情況。
322合理選擇給藥途徑醫療人員要根據患兒病情的緩急程度、用藥目的、藥物特性等確定給藥的途徑,其目的在于確保藥物吸收并達到預期療效。通常情況下口服與鼻飼給藥較為常見,對患兒腸胃較為安全,但也要注意口服藥物中地高辛,靜脈給藥中抗生素等起效均較快,要注意不良反應。還有皮下注射的方式不適用在新生兒身上,會因為穿刺而給新生兒造成損傷,吸收也較差。另外小兒驚厥情況則可采用地西泮直腸灌注,確保較好的吸收。
323正確選擇劑量藥物劑量選擇錯誤也會引發患兒不良反應,醫療人員要根據患兒病情、年齡、體質與體重的基本情況決定用量,常用方法為體表面積法、稱重法、年齡法等等,遵循藥物藥代動力學原理,準確對照成人用量進行轉換,盡量延長給藥時間,減少給藥次數。
33小結綜上所述,兒科臨床上,醫療人員要重視用藥的常見問題,堅持合理用藥原則,減少患兒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從而保障患兒健康與安全。
參考文獻
[1]林淑芳.小兒用藥的常見問題及合理用藥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25):136-137
[2]楊德明.淺議兒科用藥的常見問題及對策[J].求醫問藥(下半月刊),2013,11(5):99-100
[3]嚴平.兒科用藥的常見問題及合理應用[J].海峽藥學,2013,25(5):2611-262
[4]李先林,美娜.兒科用藥常見問題及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7):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