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長富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院前急救方法及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2月-2016年3月遼寧省軍區錦州第一離職干部休養所負責實施院前急救的7例AMI患者(觀察組),同期發病的7例患者自行到院就診或由干休所安排就診(對照組),比較兩組搶救時間與搶救成功率。結果:觀察組搶救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以上指標兩組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院前急救能夠使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從而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改善了患者預后。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7-228-0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所導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是常見內科危重疾病,在老年人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AMI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若能夠及時發現并實施有效的院前急救,在最短的時間內搶救患者生命并安全轉送至醫院,能夠明顯降低患者死亡率并改善預后,因此院前急救對挽救AMI患者生命顯得尤為重要[2]。筆者現回顧性分析遼寧省軍區錦州第一離職干部休養所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間實施院前急救的14例AMI患者病例資料,希望為AMI院前急救提供借鑒參考,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共抽選14例AMI患者,均來自遼寧省軍區錦州第一離職干部休養所,由干休所負責實施院前急救,并將其轉送至附近醫院,按照急救模式不同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患者發病后由干休所實施院前急救)和對照組(患者自行到院或由干休所安排就診),每組各7例,觀察組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例(5714%),女性患者3例(4286%),年齡58-79歲,平均年齡(6830±713)歲,梗死部位:廣泛前壁3例,前壁2例,下壁1例,高側壁1例,對照組32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例(7143%),女性患者2例(2857%),年齡59-80歲,平均年齡(6927±691)歲,梗死部位:廣泛前壁4例,前壁1例,下壁1例,高側壁1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在發病后自行到院或由干休所安排就診,經確診后立即住院接受治療,觀察組則由干休所實施院前急救,具體措施如下:(1)基本處置:干休所醫務人員在接到通知后,需要備齊必要的急救設備、物品及藥品到達患者住所,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首次心電圖結果初步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實施搶救。禁止患者活動或移動患者,保持情緒穩定。在醫院急救人員到達現場之前需使患者平臥,減少不必要的移動,持續心電監護,觀察心律失常情況,若患者呼吸困難需采取半臥位,迅速檢查各項生命體征,包括心跳、呼吸、血壓等指標。(2)吸氧:盡快吸氧以提高血氧飽和度減輕患者疼痛感,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狀態,具體吸氧方式需結合患者病情需要及現場條件確定,吸氧速度維持3-5L/min。(3)鎮靜止痛:肌肉注射嗎啡注射液或杜冷丁注射液進行鎮靜止痛,或口服中藥復方丹參滴丸,存在室速者靜脈滴注利多卡因,重度傳導阻滯者肌注阿托品,血壓較低及心源性休克者靜脈滴注多巴胺和阿拉明。在給藥后需要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心電圖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以免病情惡化。(4)確定轉運時機:及時與醫院急診科取得聯系,待患者病情穩定后進行轉運,確定轉運前需協助醫院急診人員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搬動患者過程中注意動作緩慢平穩,轉送途中注意檢查靜脈通路是否通暢,密切監測患者脈搏、血壓等指標。
13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搶救時間,同時統計搶救成功率和死亡率。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搶救效果對比觀察組搶救時間為13-55min,平均搶救時間(3729±462)min,對照組搶救時間為28-126min,平均搶救時間(6955±1109)min,觀察組搶救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t=13487,P<005),觀察組7例患者經過院前急救均安全轉送入院,入院后經院內救治,全部被成功救治,搶救成功率為1000%,死亡率為0,對照組7例患者中有1例來院途中病情迅速惡化死亡,1例在入院后死亡,搶救成功率為7143%,死亡率為2857%,觀察組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x2=8261,P<005)。
3討論
AMI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血栓閉塞性疾病,具有起病急、進展快、早期死亡率高的特點,研究顯示心肌梗死早期容易發生心律失常、室顫等嚴重并發癥,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和確認,得到有效的救治將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挽救瀕死心肌,從而改善預后[3-4]。院前急救是AMI患者入院治療前的重要環節,能夠為院內治療爭取時間,從而提高院內搶救的效果。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7例AMI患者經院前急救后,從發病到搶救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而且搶救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院前急救能夠在發病現場對患者進行快速而有效的救治,從而提高搶救成功率。干休所是為軍隊干部及家屬提供健康及養老服務的重要場所,承擔著身體健康保障的重任,由于服務對象普遍年齡較大,因此發生AMI的風險極高。醫務人員在接到通知后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趕赴患者住所,穩定情緒,減少患者躁動,降低心臟負荷,防止梗死面積進一步擴大。同時作出初步診斷,進行心電監護,及時采取急救措施為患者贏得寶貴時間。與此同時需要聯系醫院急診科出診,做好一切準備工作,保證患者能夠快速入院接受治療,從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由于AMI起病突然、病情進展快,在日常干休所醫務人員需要加強健康宣教,普及心血管疾病及急救知識,使患者或其家屬掌握自救、急救方法,對于高危患者應當在家中或外出活動時隨身攜帶急救藥品。
總之,在老年AMI患者發病后早期實施院前急救是提高搶救效果改善預后的關鍵,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普及疾病常識,使人們發現病患后及時呼救從而保證醫護人員盡早感到開展院前急救。
參考文獻
[1]謝建儀. 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 全科護理,2016,14(12):1262-1264
[2]黃春華. 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 中華全科醫學,2015,13(04):667-669
[3]栗林然. 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16,30(12):1493-1494
[4]樊秀枝. 淺析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效果[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09):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