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強 容天
摘 要:“三分畫七分裱”講的是一個關于國畫創作的道理,國畫創作的最終步驟的完成者一般是裝裱師,這就要求畫者在一開始就要為后續的裝裱事宜做準備,本文就此方向展開,將裝裱中出現的問題結合創作時的注意事項做一個講述,方便畫者更好的表現自己的作品,防止出現一幅好畫在裝裱階段出現不可逆性的損傷。
關鍵詞:工筆畫創作;裝裱;修復。
在一年多的創業實踐中,我接觸到了許多的種形式工筆畫創作作品,在對這些作品的裝裱過程中,我得出了一些對于現在作品保存和更好的表現效的發現。
載體,在當代工筆畫創作中,畫作的載體日趨豐富和復雜,為了達到更好表達效果,出現了部分畫家開始在區別于傳統凈皮宣紙的粗纖維紙張上展開工筆畫,比如龍筋紙、麻紙。無論是那種紙張,在選擇時都要避開過于薄和韌性差這兩個特性去挑紙張。這類紙張先是容易破,大部分的工筆畫作為了方便后期作畫,會先將畫紙“上板”,這類紙張往往會在這一步就被撐破,如是白紙還好,若是做完機理勾完線的半成品毀在這步就很可惜了;二是容易“起球”韌性差的紙張一般紙漿的纖維短,在被水潤濕后很容易喪失纖維之間的聯系,被筆刷起來形成小紙球,較厚的紙張還能通過刷膠礬水來緩解這一現象,但是薄的紙張過多的上膠礬水往往會“塑化”變得和極其脆,造成紙張開裂的現象。紙張起球后,這些小球會在染色過程中吸收周邊的顏色,且小紙團下方區域是無法進行著色的,這樣就會在畫面中形成一個個小的色環,后期在裝裱的過水和干燥過程中,這些小紙團一旦掉落就會出現一個個的白點,這些對于講究嚴謹和精致的工筆畫而言都是災難。三是容易形成以著墨區域邊緣為界限的收縮塊,使紙張變得不再平整不利于后續的繪畫,這種現象在過薄的紙張上見得最多,這樣的紙張往往會收縮形成一種不可逆的褶子。一般的紙張褶皺在后期裝裱中,通過水浸泡和拉伸干燥后都能恢復原本的平整狀態,但是過薄的紙張在這一步會遭到結構性的破壞,如果用放大鏡去看,會發現這些伸縮部位的纖維是完全斷裂的,無法通過后期的韌性拉伸自行恢復,一般這樣的畫送到裝裱處,都是強行壓平,會有細微壓疊痕跡來平復這些褶皺。
所以在創作時要盡量避免這類紙張的采用,如果遇到必須用這類紙張達到效果,可以事先多上幾遍膠礬水,將紙面纖維固定住,且最好是托芯以后再繪畫,加固紙張,防止出現斷裂等現象。
墨,墨在工筆畫中的比重是很重的,工筆畫的基礎部分都有墨的參與,在作畫的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使用脫膠墨和重墨。脫膠墨和重墨在理論上能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對于豐富畫面效果而言是件好事,但是在后期的處理上,這卻是造成跑墨的兩個重要原因。重墨本身極易形成小的墨片,附著于紙面上像淺浮雕的一樣的,這樣的情況如果事前沒有檢測出來,進行剝離固化處理,一旦水浸泡過后,無論是排筆還是鬃刷拂過,都會帶走大量的墨水,很容易走墨形成裝裱事故,毀壞畫作;脫膠墨,我們也稱宿墨,一般指暴露于空氣中時間過長,導致墨汁和膠水分離的墨水,這類墨很難被分辨出來。脫膠墨由于和膠水發生了分離,本身的附著性很差,加上熟宣表面很光滑,就會導致用了脫膠墨的工筆畫一旦碰水就會立即發開,包括在后期畫面完成時上膠礬水固色階段,都很容易出現此類問題,毀壞畫面。
在工筆畫中最好是用新墨,隔夜墨使用前可加入少量膠礬水,畫作完成時要用厚膠礬水多次分染。裝裱時,一定要與裝裱師溝通清楚,提前做好固化處理。
顏料,在裝裱過程中往往會有人問為什么畫在裝裱完以后變亮了但是顏色變淡了,裝裱,特別是手工裝裱中,畫中的顏色或少的都會被“洗掉”一層,為了避免這一狀況,要避免以下幾點,一是不使用脫膠色,現在的錫管顏料大都為化工顏料,顏料脫膠后基本為顆粒狀態,在繪畫過程中能停留在紙面上,但本身的吸附力很弱,加熱或者泡水,都會使其大量脫落;二是不能上色過猛,多次的渲染才能讓顏色吃到畫紙或畫布中,紙或者絹布都有自己的紋路,上色過重過猛,顏料吃不到這些紋路的縫隙中,吸附能力不是很強,很容易發生掉落和跑色現象;第三就是在做立粉等重色技法時,顏料中一定要加入膠水、丙烯一類的粘合劑,而且分量不能少。在工作室的運行過程中,接到過立粉較多的畫,畫齡3年多,當畫卷展開時,其中大量的粉都已脫落,就是作畫時未加粘合劑,直接立粉的“后遺癥”。
工筆染色要勤快,不能圖省事厚染(重彩不在其中),講究薄,透,亮。顏料的調和也是,勤換,一是能出現豐富的色彩,二是保證顏色的附著強度,防止裝裱時掉色過多。
預留空間,留白在國畫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好的國畫每一處留白都是設計出來的,不能多也不能少。國畫區別于其他畫種的一個地方也在于最后一步不是由畫家完成的,而是裝裱師。一幅國畫送到裝裱,不論是傳統的布面鑲料裝裱還是現在卡紙鑲料裝裱,都會裁去或者掩蓋部分畫面,這就要求作畫人在作畫之初,就當把這部分空間預留出來,在裝裱時和裝裱師交代清楚,以保證畫面不會發生大的改動。
存放方式,在裝裱工作室的運行期間,接手的國畫大多以疊塊的方式郵寄或者保存,這一疊可稱之為“破壞”。國畫的載體大多為紙或者絹布,無論是哪種,都有自己的紋路,一旦被疊成塊來存放,2月就可對紙張形成不可逆的損傷。這種疊放會直接破壞載體的纖維,形成一道道的線,且存放時間越長,這種破壞越徹底,就工作室實驗結果來看,疊放兩月的紙張,就會在折疊處形成喪失韌性的折痕,很難再完全恢復。一般的畫作存放應當卷成卷,且卷的圓心越大越好,為了防止畫面受潮后顏料潤開,應當在畫面上覆蓋等大毛邊紙,在印章處加蓋一層為最好,防止印油滲透到畫面上。如若畫幅不大,平攤為最佳。
在國畫的創作中每一步都要保持嚴謹的態度,對于工筆畫而言尤為重要。每一步都要考慮到后續的步驟,做到意在筆先。多試驗,多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住作品成形時的摸樣。負責任的對待自己的作品,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參考文獻
[1]中國書畫裝裱[M]. 山東美術出版社,馮增木,2008
[2]裝潢志圖說[M]. 山東畫報出版社,(明)周嘉胄著,2003
[3]書畫的裝裱與修復[M]. 文物出版社,故宮博物院修復廠裱畫組,1980
[4]紙質文物脫酸與加固方法的綜述[J]. 奚三彩.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08(S1)
(作者單位:1、七分藝術品裝裱作坊 2、湖北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