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保護和發展、傳承,如何利用藝術設計的專業教育體系使學生學有所為,利用所在課堂、所學知識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的新課題。現有的課程體系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疊的部分不多,但作為藝術,院校教育與其相關的基礎還是關聯性很強的。這需要教師、傳承人合力形成教學機制和體系。
關鍵詞:保護;傳承;非遺;設計;課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部分,隨歷史的演變,許多民間傳統工藝幾近失傳和消亡,為了保護和傳承,我國也同步于世界教科文組織,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力圖將這些民間工藝加以保護、開發,達到傳承的目的。而實際運行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時代變遷、產業的市場性和盈利性減弱等原因,在具體的保護與傳承中舉步維艱。如今,以創意文化產業為核心的文化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并正在蓬勃興起,恢復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熱情高漲。在重慶市人民政府先后批準的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傳統民間工藝美術有32項,這些本土傳統工藝美術在很多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的大力挖掘下呈現出新的活力。但是畢竟只是少部分人關注,對藝術設計學專業教育來說,應當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這個責任。如何保護和發展、傳承,如何利用藝術設計的專業教育體系使學生學有所為,利用所在課堂、所學知識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值得我們用心去思考的課題。
1 重慶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藝術設計專業的現狀
在網絡信息非常發達的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一些需要很長時間學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結合今天的發展進行相關的更新,其原有基本流通價值弱化,或喪失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功能,很難找到學習者,導致因傳承人的離世而消失,有些非遺甚至是影像資料都無法保存下來,只能永遠地存留在歷史中。因此最近幾年,全國一些高校都在嘗試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一些藝術院校都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開發作出努力。希望把適合高校學生學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地作為課程來培養傳承人和愛好者,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領域拓展新的思路,培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增加了一條可循之路。做得比較好的如重慶文理學院以研究為基礎,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資源和機制建設為保障,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的重慶模式,其經驗值得借鑒與推廣。[1]但由于大環境無法根本改變、涉及該專業的學生對前景認識的局限性、就業前景的口徑不廣等原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真正進入課堂并沒有形成系統性,形成有前景學科的動力不足等,導致難以形成有效、受歡迎的專業。因此需要結合市場培育,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重視,形成多贏,才能更好地完成這個關于民族文化傳承的事業。
2 讓課堂成為傳承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
設計學專業課堂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師徒制的形式在里面,這是其他專業沒有的教學模式。在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將傳統的師徒傳承納入學校培養的體系中,進入教學大綱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將會彰顯新的活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由單一的個體渠道移植到藝術教育的體系中,利用強大的教學資源,作非遺的采集和藝術、技術細節解析。專設專項課程,讓生僻、高冷的非遺進入學生的視野,讓課堂成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將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源、技術、工藝、理念和現代設計理念結合,打造藝術和設計學專業課堂特色,讓學生參與普查、調研整理與開發。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特色的作品,不僅可以為自己的學習找到一個切入點,也是一個亮點,更能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應有的貢獻,也是我們當下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工作。
3 非物質文化遺產植入課堂的教學模式探索
第一,發揮教師和傳承人的特長和能動性,加強教師的培訓是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設計學專業的重要條件之一。學校教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新振興的重要教育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否進入課堂教學,首先跟教師的認知境界、專業技能和責任心有很大的關系。這需要教師、傳承人合力形成教學機制和體系,需要傳承人在設置該課程的學院有一個團隊協作完成,這個團隊的老師需要對進入課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較系統的認識和理解,要在傳承人的輔導下學習一段時間,并能夠學會相關的技能技巧,要能夠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潮中沉浸下來,悉心研究非遺項目,在學會相關技能技巧的前提下,如何讓學生以最能夠接受的方式進入課堂是很需要嚴謹思考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傳統文化底蘊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其審美取向和特殊技能,探知究竟,把握其特征,保存原貌,保持其歷史,這個責任就在教師、傳承人身上。所以,傳承人和傳承團隊的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手段以及最后達到的效果,應該由傳承人和學院派出的團隊共同商量,既保持原生態性、符合審美需求,又促進設計學專業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由于教學環境和教學對象的改變,同樣需要傳承人在老師的協助下,由完全的師徒制傳承方式轉變成一個授課教學者的身份,向一個班級的學生傳授知識,需要很強的實踐性技能技法,需要老師和傳承者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革創新,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讓學生在今后的設計中隨時關注并作為其設計的靈感源泉,以便當代學生自覺地學習和傳承,并不斷創新和發展。如果按照以前的非遺項目學習,一般當學徒就是3年,對現在的課堂教學肯定是不能夠實現的,所以傳承人和教師團隊,其思想理念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優化課堂內容教學是吸引學生學習的最好教學手段。非遺項目的教學方法主要以課堂輔導為主,應盡可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論知識可以采取集中講授和分組討論進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不再是被動學習,理論講授之后,非遺傳承人就開始對學生進行技能技法實踐環節的培訓,進行工藝流程邊講解邊示范的教學環節,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有些項目的技法學習是枯燥的,也是耗費體力的,比如梁平年畫的刻板,一張年畫要刻5~7個版,最多的有13種顏色,刻板的時候基本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學生很難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所以課堂上可以采取學生分組學習的模式,這樣大家可以邊討論、邊做、邊學習,不會讓學生覺得太難而放棄。
第四,以研究課題為主線、以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基礎,將課程植入藝術設計課堂是非常有實效的。比如,四川美院陶瓷專業羅明遙教授多次帶學生到四川榮昌安富鎮陶廠,用高超的技藝將榮昌安富鎮陶廠的日用型土陶設計成精美的泡菜罐,獲得當年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大獎,不僅使教學出了成果,也讓人們重新認識了榮昌土陶。后多次帶研究生、本科生深入陶廠實習、制作各種器型,探討其功能,研發釉色,最大限度地發揮土陶的特點,取得了許多的突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促進榮昌陶廠有了更大的發展平臺。這是立足重慶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藝術設計學專業課堂特色的很好案例。
4 利用現代藝術課堂體系,擴大非物質文化的影響和傳承
整理、修復和恢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技藝是現代藝術課堂的體系的重要環節,設計學專業課堂如何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如何吸引學生的眼球,如何調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何讓學生的設計有根、有內涵,這是我們作為教育者需要加以研究和思考的。將現代設計教學體系注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互融互進,提升用途,開發新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適應當下的審美和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們能夠立足于本土文化,在教師的帶領下,認知、開發非遺蘊含的理念和價值,組織非遺團隊整理非遺資料,對其材料、工藝制作流程、造型的發展變化、文化寓意、影像資料的保存、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設計專業是很有意義的。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也讓教學反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市場,讓學生體會、認識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項的關鍵技術和特性。
5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一道道有型無形的門,需要我們去打開,在設置大綱、計劃的時候,加強宣傳、介紹,讓學生探究歷史、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和演進,認識其價值,論證其市場前景和開發、保護意義,使其能產生較強的興趣,了解、熱愛這個事業,愿意投身其中。重慶文理學院的“傳承性學習+生活化實踐”的傳承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通過系統的課堂教學內容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一次調查、一個報告、一篇論文”的傳承效果評價方式,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感興趣的點切入,開展調查研究,最終的收益較大,這些方法和手段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每一個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設計學專業學生只要用心去研究專項非遺,其結果都是無法估量的,前景將是無限寬廣的。
參考文獻:
[1] 牟延林,譚宏,王天祥,劉壯,鐘代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當代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新路徑——以重慶文理學院為例[J].民族藝術研究,2011(1).
作者簡介:樊雯(1972—),女,重慶人,重慶工商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