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珊
摘要:湘西苗族民歌從音樂的發生開始,通過代系流傳至今,成為苗族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我們從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苗族民歌的表演內涵,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保護措施,并闡述了這一保護工作的重要價值。
關鍵詞: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保護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33-02
一、前言
湘西苗族民歌是我國東部苗族人民最喜愛的歌唱形式。2008年榮登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湘西籍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帶著苗歌的韻味,走出大山,唱遍了中國,唱響了世界。
湘西苗族民歌流傳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慶市的秀山縣、貴州省的松桃縣和銅仁市等四省市邊區。這里地處云貴高原的余脈武陵山區,重巒疊嶂,森林密布,交通及信息較閉塞。這里苗族人民創造的原生態藝術品種極為鮮活。
2003年,湘西苗族原生態歌手龍仙娥在美國演唱的《失傳的古歌》,在華人的苗族同胞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很多觀眾流下了激動了淚水。
自上世紀末期以來,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湘西苗族民歌傳唱的瀕危狀況十分嚴重。加之傳承人都年歲已高,尤其原生態苗歌傳唱者相繼去世,一些原始曲調已經流失,傳承保護湘西苗族民歌的工作已刻不容緩。筆者試從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保護及傳承保護的重要價值等問題略表淺見,期待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導及專家們關注。
二、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
“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只有通過傳承主體的口傳心授,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永不斷流”。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是民間藝人。湘西苗族民歌從音樂的發生開始,通過代系流傳至今,民間藝人以演唱的技藝技巧,形成了一條永不斷流的歷史長河。
傳承完整的湘西苗族民歌,其主要傳承內容包括傳統曲調、演唱方法、演唱形式等。
(一)傳統曲調
湘西苗族民歌歷史悠久,清乾隆、永緩廳志“永苗風俗十條”記載:“鼓藏跳至戎時乃罷,然后擇寨旁曠野等處,男女各以類相聚,彼此唱苗歌……”
湘西苗族民歌有高吭激越,優美動聽的“高腔”,悠揚悅耳、婉轉流暢的“平腔”,還有即抒情又激越,既粗獷又優美的“叭固腔”。此外,還有“仡佬腔”、“飛腔”等。
1.高腔,是湘西苗族民歌最具特點的腔歌。舊時作“椎?!笨稍诩腋璩?,一般只在野外打柴或送客至村外時使用。屬一段曲多段詞的分節歌,抒詠性強,由高亢婉轉的引子起唱,引子全系襯詞,民間有的叫“帽子”,樂句短的叫“短帽子”,樂句長的叫“長帽子”。旋律音程跳動大,常以8度音程上下跳進,節奏自由,假聲演唱。新中國建立后,在大型節會活動中常有苗歌演唱,苗歌高腔長久不衰,花垣縣麻栗場石七姐、石美玉齊唱韶晤,曾多次參加湖南省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藝術活動演出。
2.平腔,是湘西苗族的通用歌腔,凡接親、嫁女、訴冤說理、談情說愛等場合都可以唱。敘事性強,曲調婉轉動聽,音域不寬,多級進,由上下句組成一段體、兩段體、三段體和多段體的分節歌。常以短小的引子開頭和用下滑音的拖腔結束。歌腔靈活性大,速度可快可慢,節奏可緊可散。
3.仡佬腔,是湘西苗族中仡佬苗族支系的歌唱聲腔。此腔流傳范圍較廣,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漢族進行交流的一種通用歌腔。一般用漢語演唱,研究發現,這種腔調與貴州水城仡佬族情歌的起腔極為相似。
4.飛腔,是流傳在湘西苗族中青苗支系演唱的一種歌腔。曲體只有一個樂句,與貴州苗族飛歌的平腔結尾句非常相似。
5.叭固腔,是湘西苗族中最具特殊風格的一種歌腔,是一種獨特的大小調交替的調式,因而曲調本身有剛有柔,個性很強。曲調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獷又優美,既含蓄又明朗,演唱力度的處理變化無窮。它的曲式結構完整,也是屬于一段曲演唱多段詞的分節歌。它的曲體是三句體(詞也是三句體),歌曲前面有一大段引子,中間有插句體為連接,結束句若歌曲需要反復,也起到連接段的作用。
(二)演唱方法
苗歌的唱法豐富多彩,根據不同的曲調、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演唱環境,大致可分真、假聲結合唱法、半真半假聲唱法、輕聲唱法、真聲唱法等幾種類型。
1.真假聲分明的唱法。在湘西苗族山歌中,沒有完全用純喉音或純假聲的唱法,而經常是真聲與假聲交替出現。
2.輕聲演唱,即運用氣聲演唱,也是湘西苗歌的一種演唱方法。
3.真聲唱法,是現代苗歌中突破傳統的苗歌演唱的一種新苗歌唱法,這種唱法大多用胸腔呼吸。主要靠喉頭沖擊的力量發聲。故聲音高吭嘹亮,多用于苗劇的一些唱段及音樂會的獨唱。湘西苗歌的幾種潤腔特點:
潤腔,對表現湘西苗歌的特殊演唱也是極重要的因素,其特色潤腔方法大致有:(1)逆波音和上下滑音是很有感染力的一種方法,如古丈苗歌的“坡頭腔”。(2)喉音:一種稍作擠壓喉部發音,如“苗家酒歌”中的引子。(3)直音:口腔打開,力度強,聲音直而高吭,多用于拉長音的苗族山歌中。(4)鼻音:就是完全用鼻腔發音,這是湘西苗歌“叭固腔”的一種特別潤腔形式。
我們研究湘西苗歌的演唱特點時,其中有很多特殊的唱法,用傳統歌唱觀念來衡量它也許不夠科學,如聲音發白,高音區擠喊,還有一些唱法上不能充分運用共鳴腔體等等,但同時也應充分理解和尊重這些唱法對于湘西苗歌演唱風格所具有的特殊價值。
(三)演唱形式
湘西苗歌的演唱形式十分多樣,有在室內“座堂唱”(平腔),室外山坡野外的“牧歌唱”(高腔),還有把湘西苗歌引入到其它苗族藝術表演形式的活動中,如苗鼓舞、跳香、接龍、椎牛、趕秋,使苗歌的演唱更具濃郁的民族彩色。
三、湘西苗族民歌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是指,負有保護責任,從事保護工作的國際組織,各國政府相關機構、團體和社會有關部門及個人”湘西苗族民歌的保護主體應是其國家級名錄申報的保護單位即吉首市文化局及吉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寨陽鄉吳臘保苗歌演唱隊。
保護好湘西苗族民歌首先要做好搶救性普查和傳承人保護等工作。
(一)湘西苗族民歌搶救性普查
完整地進行湘西苗族民歌的普查,是保護湘西苗族民歌的基礎工作。其方法以實施調查為主,有筆錄、攝影、錄音、錄像等方式和現代技術真實地記錄湘西苗族民歌的表演及文化空間。普查中重點調查研究活態傳承狀況及發展保護狀況。
第一,調查研究湘西苗族民歌的活態傳承狀況
(1)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人情況,重點是傳承人的生活和從藝狀況、藝術觀念的變化、師承的背景等。(2)傳承表演形式:如獨唱、對唱、合唱等以及田野演唱,坐堂、大型民俗活動演唱等。(3)傳承曲目內容的狀況。
第二,調查研究湘西苗族民歌的發展保護狀況
1.已經采取的保護措施:(1)保護苗族民歌已采哪些具體措施。(2)舉辦了哪些重大的苗族民歌演唱活動。(3)搶救搜集流失苗族民歌的情況。(4)中小學校學習苗族民歌的傳承情況。
2.長效保護計劃:(1)自2008年開始的保護計劃,包括制定保護措施及預期目標。(2)建立保護機構,包括政府機構及民間機構。(3)建立保護機制,包括工作機制、管理機制、保障機制。(4)經費投入情況,包括政府投入及民間資助等。
(二)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人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為主要特征的,因此,保護湘西苗族民歌的傳承人,是整個保護工作的重要環節。2008年,國家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湘西苗族民歌項目中有湖南吉首市丹青鎮的陳千均,湖南省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中,湘西苗族民歌項目有吉首市寨陽鄉的吳臘保。湘西自治州、縣兩級都命名了一批代表性傳承人。這些傳承人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精神及物質上都得到一定的幫助和資助。這些傳承人普遍熱愛苗族民歌,克服很多困難,在大力開展傳承苗族民歌中效果突出。在湘西自治州苗族人民中產生較大影響。
目前傳承人保護仍然還存在著傳承經費不足,場地缺乏,傳承對象流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對傳承人進行人文關懷,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建議苗歌流傳區域內各級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傳承人保護專項經費,列入預算,用以相應增加傳承人的生活補貼。經常開展給傳承人及時送溫暖,解困難活動;關心傳承人生活情況,適當提高各級傳承補貼;關心傳承人身體健康,每年對傳承人身體狀況進行免費檢查,對大病患者進行救助,以此鼓勵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傳習活動,將那些最原始、最自然、最具有原生態特色苗族民歌曲調盡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起來,傳承下去。
四、傳承保護湘西苗族民歌的重要價值
湘西自治州地處湖南西部,是湖南土家族苗族主要的居住地。由于歷史和環境、地域等眾多因素的影響,社會發展緩慢,經濟相對落后,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底蘊豐厚,品類繁多,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民族歷史、民族風情、民族民俗的活化石。近年來,盡管所在地政府部門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已經成為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的熱點,但同時,保護工作又面臨嚴峻形勢,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流失狀況仍很嚴重,傳承后繼乏人。流失的苗族民歌曲調面臨滅絕危險。因此,傳承保護湘西苗族民歌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1.湘西苗族民歌是在湘西農耕文化的土壤中繁衍發展,是苗族現存的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悠久的歷史變遷中,見證了苗族的民族史、文化史,用歌聲生動地體現這一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傳承保護湘西苗族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價值。
2.湘西苗族民歌特色鮮明,內容豐富,其聲腔與歌謠都是苗族文化的精華,傳承保護湘西民歌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
3.湘西苗族民歌貫穿了湘西苗族的民俗、舞蹈、戲劇等,是湘西苗族藝術的百科全書。
4.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在重大節慶進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表現形式。傳承保護苗族民歌對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
湘西苗族民歌傳承保護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湘西苗族民歌一定會一代一代地傳承保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