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心雨 段霞霞 肖楠 王贊 董彬



摘要:古代山東省的教育發展迅速且在全國名列前茅,而衡量教育發展是否繁榮的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科舉考試中人才的產生。依據人才分布集中程度將山東劃分為魯南沂沭河流域,西部運河沿岸區和魯中、東地區三個區域,并引用區位熵進行了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山東整體人才分布不均,魯南沂沭河流域人才欠發達,西部運河沿岸區文狀元和魯中、東地區武狀元發展程度高。造成這種現象與地理環境和人才系統地理行為有關。
關鍵詞:古代山東;人才;地理分布;區位熵
中圖分類號:C9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18-0060-03
在古代社會衡量一個地區文化是否發達,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人才質量的高低,而現代每個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尤為重視對人才的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古代山東省各區域的人才地理分布的差異,探究影響各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既可對古代山東省各區域發展做出一定的評價,又可以為現代區域人才發展戰略提供依據,制定科學的區域人才發展戰略。
一、古代人才定義及山東省地域的劃分
(一)古代人才的界定
從先秦期間的選士、養士制,到兩漢時期的察舉制以及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是隋唐及后期的科舉制,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經歷了千年變換。由于前三種制度存在諸多明顯的弊端,生命力不強,而隋唐后科舉考試作為文人升官的主要途徑,在后期朝代不斷得到發展完善,到明清時期發展更是達到高峰期。因此根據歷經時長和人才標準的統一,本文將人才定義為科舉選拔出的三甲中的一甲,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其中,武狀元是在封建社會時期,通過武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而選拔出來的或者經皇帝認定的第一名,也稱為一甲一名武進士。
(二)山東省地域界定
因為古代各朝代山東省地域劃分不一致,而經后期數據統計,古代山東人才分布大致集中于三個區域,所以本文以現代山東省地圖為基礎,依據沂沭河、京和大運河為界線,將山東省大致劃分為三大區域,分別是:魯南沂沭河流域,西部運河沿岸區及魯中、東地區。各區域所包括地級市,見下表1:
二、研究方法
(一)數據統計
古代中國人才分布劃為南北兩大區域,以秦嶺、淮河為分界。包括唐、五代、北宋和遼的前一階段,人才集中在北方,包括南宋、金、元、明、清的后一階段人才集中在南方。科舉考試成為平民子弟和各文人入仕為官的途徑,加上地區教育的發展和儒家文化的熏陶,山東省參加科舉的人數尤多,具體人才地理分布見下表2。
通過數據可看出山東省各區域人才分布差異明顯,大致表現為魯中東地區和西部運河沿岸區人才分布集中,而魯南沂沭河流域人才分布稀疏。為了更好地進行差異比較,探究影響因素,下文引用區位熵的概念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區位熵也稱專門化率。所謂熵就是比率之比。在產業結構的研究中,區位熵主要是分析地區主導專業化部門的狀況。在土地變化分析中,區位熵指某一地區該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占區域該土地類型總面積的比值與該地區土地總面積占區域土地總面積之比。
在研究古山東人才分布特點時引入區位熵,比較不同區域人才分布特點及地區優勢。
參考此定義,計算各地區人才區位,公式為:
Q=(A1/A2)/(A2/A3)=各類人才數量百分比/人才數量百分比
式中:Q為區位熵;
A1為某區域某類人才總數;
A2為山東省某類人才總數;
A3為古代山東人才總數;
A4為古代中國人才總數。
古代山東省三大區域分布表,見表3:
(1)古代山東省三大區域人才區位熵:
Q魯南沂沭河流域=0.0441/0.0442=0.9977
Q西部運河沿岸區=0.4411/0.0442=9.9796
Q魯、中東地區=0.5147/0.0442=11.6448
(2)古代山東三大區域狀元(文狀元、武狀元)區位熵:
Q魯南沂沭河流域文狀元=0.0556/0.055=1.0109
Q魯南沂沭河流域武狀元=0
Q西部運河沿岸區文狀元=0.5556/0.055=10.1018
Q西部運河沿岸區武狀元=0.3333/0.0811=4.1097
Q魯中、東地區文狀元=0.3889/0.055=7.0709
Q魯中、東地區武狀元=0.6667/0.0811=8.2207
三、結果分析
(一)古代山東人才地理分布不均
通古往今來,山東作為孔孟之鄉,文化的氣息彌漫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之中,古代山東誕生的先賢更是不勝枚舉,通過數據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眾多人才在古代山東內部并不是均勻分布的(如圖1所示)。首先,通過比較三大區域人才區位熵,我們看到魯中、東地區和西部運河沿岸區系數明顯高于魯南沂沭河流域,優勢明顯,且魯南沂沭河流域區位熵小于1,可知,魯南沂沭河流域人才欠發達,而其他兩個各區域人才發展程度較高。其次,當我們將人才局限于狀元這一對象時,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且魯中、東地區和西部運河沿岸區保持了較大的比較優勢。通過三大區域的文、武狀元區位熵結果可看出,西部運河沿岸區文狀元的人才發展高于武狀元,是三個區域中文狀元發展程度最高的,而魯中、東地區武狀元發展程度更高,此外,在歷史的進程中沂沭河流域沒有誕生過武狀元。造成以上現象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影響山東省各區域人才分布的因素分析
影響人才地域分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二是人才系統地理行為。
1.地理環境
(1)自然地理環境。
首先地理位置是否具有優越性可以間接的影響著該地區人才的集散情況,從而對人才密度產生一定的影響。西部運河沿岸區依據運河在地理位置上比同區域的其他地區有著相當大的優勢,同時。西部運河流域距離京畿地區也有優勢。而魯中東地區在地理位置上曲阜為中心,儒家文化的影響相較于其他地區更加濃厚。而沂沭河流域與二者相比在地理位置缺乏優勢。其次地形地貌也影響著人們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狀況,同時也對當地居民的性格特征產生一定的影響。西部運河沿岸區和魯中東地區平原占絕大部分,是人口密集區,而沂沭河流域位于沂蒙山區,地勢起伏較大,人口相對稀疏。再有同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自然資源相似,氣候環境也會通過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等來影響或制約人才的空間分布。山東地區是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在600-800mm之間,降水豐富,雨熱同期,雖然沂沭河流域臨海,但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的缺乏,并沒有發揮在臨海區氣候方面的優勢。
(2)人文地理環境。
西部運河沿岸區和魯中東地區地處黃淮海平原區,土地肥沃,河流眾多,農業灌溉便利,農業歷史悠久,農民生產技術水平較高。古代農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較早地使用了曲轅犁,耕田風水車灌溉。因而農業生產發展較快,糧食生產,自給有余。沂沭河流域水網也很發達,但農業經濟總量和以上兩地區差距較大。
古運河的開拓加強了西部運河地區與外界的聯系,促使了工商業的繁榮。經濟實力在古山東不容小覷。濟寧和臨清都是古代運河兩岸有名的商業區。運河開埠后,各種農副產品、糧食、畜禽、棉花、陶器、土產等工藝品陸續進入市場。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一些集市已逐漸發展成為小城鎮。由于該地區氣候地形等條件的優越性,再加之農商業的發達,西部運河沿岸區和魯中東地區在歷史上都是人口集中區,人口數量眾多且集中。沂沭河流域在這方面遜色不少。科舉制的實施能給封建統治帶去經世之才,各代統治者特別是一些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間大力推崇和改革科舉制,對人才的培養也形成了一套體系。在古代山東魯中東地區和西部運河沿岸區這套體系得到了完美的實施,由于距離相距較遠,沂沭河流域并沒有這方面的優勢。
2.人才系統地理行為
(1)古代政府在辦學方面在山東地區有諸多建樹。
僅在古代濟南地區就有九大學堂。如建于元代天歷年間的閔子書院,是濟南創建的最早的書院。明學者劉敕曾經擔任過山長。建于明代的白鶴書院,前身為洪武八年歷城知縣建立的白鶴書社。在明嘉靖的四年坐,前城市官員周居岐把書社改名為白鶴學院。白鶴書院在清朝時期被廢棄了,但民國后該書院成為了著名的革命圣地濟南鄉師。由于孔孟的重大影響,私學學堂極為盛行。文化教育的相對發展直接在西部運河沿岸地區培養了大批人才。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地域上與山東西部運河沿岸區相鄰,重儒思想深重,古代讀書風氣濃厚。
(2)人口遷徙中人才流入。
由于山東位于黃河下游,黃河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洪澇災害。近5000年來,黃河下游已達到1500次以上,分流規模更大二十六倍。三角洲的水環境不平衡,嚴重威脅著古人的生命財產,造成大批人死亡,統治者多次強行遷徙鞏固其統治,這也給山東地區帶來了許多人才。不得不說,古代移民對山東地區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可小覷。
四、結語
古代山東省人才地理分布是對古代山東文化發展研究的一個新角度,魯南沂沭河流域人才欠發達,西部運河沿岸區和魯中、東地區人才發展的不同程度,這些歷史經驗和教訓值得進一步探索和分析,為現代人才發展尋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