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臻 于月龍 王麗
摘要:隈研吾早期跟隨西方后現代,他的惡俗的早期作品即馬自達汽車公司M2,這個失敗導致他反思,走向反形式,走向重視材質的構建性、工藝性。轉變后的隈研吾在設計中,可以發現他的設計都很重視整體的感受,不激進,不保守。打破主體與客體的界限,將整個場當做一個融合的氣來做,人、建筑、環境共同組成和諧的場。
關鍵詞:隈研吾;轉變;建筑思想;負建筑
中圖分類號:TU-86;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4-0198-01
一、隈研吾
日本四大建筑巨頭的隈研吾,被日本建筑界視為“新彌生派”的代表,享有極高的國際聲譽。榮獲得很多國際建筑獎。著作有《負建筑》《建筑的聲音》等。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體是可恥的。建筑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而應該融入城市、融入環境。”“負建筑”是隈研吾貫徹的理念。隈研吾提煉的手法:尊重場地,尊重歷史,借鑒當地文化或特色自然形態,如當地的再生玻璃,當地的斷崖地貌以及石榴果的形態。隈研吾使用(如玻璃塊、瓦、木片、)等材質的懸掛或吊裝,形成一種量的秩序,但這種秩序有時候逐漸轉化為自由的無序,是一個過渡,而本身這種量的秩序又是內斂的,是通透的,建筑內外沒有強硬的分割,因此建筑與環境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稱為融合。
因此讓建筑消失并不是外形消失,而是建筑(相對過去建筑作為空間占有物的強勢姿態)在歷史、文化、環境面前的“消失”,他不在是場地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也不是統占空間的專制者,而是服務者,是附屬的地位。
二、隈研吾設計思想的轉變
隈研吾早期跟隨西方后現代,他的惡俗的早期作品即馬自達汽車公司M2,這個失敗導致他反思,走向反形式,走向重視材質的構建性、工藝性。而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建筑對隈研吾來說很有啟發作用,織理的建構方法成為更深層次的啟明燈。賴特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對日本傳統文化加以吸收和借鑒。
(一)失敗的M2項目
1970年代,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席卷全球,他為馬自達汽車公司設計的M2項目,一根比普通柱子放大8倍的愛奧尼式巨柱聳立中央,他被建筑評論界貶為“是向都市恐怖主義的傾斜”。這可以說是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前建筑師追求標新立異的最瘋狂表現。后被“逐出”東京建筑圈,他別無選擇,只能參加像高知和愛媛這樣的偏遠小城鎮的小項目。
(二)龜老山展望臺轉型之作
1994年建成的愛媛龜老山展望臺,這個項目體現了隈研吾自己聲稱的建筑理念,著重考慮的是建筑和環境的融合關系,使建筑化解在環境中。龜老山觀景臺嵌在山體中,而與我們常見暴露在外,建亭臺建樓閣的那種觀景臺不同,隈研吾把它埋在了山中,消融入環境中。龜老山展望臺的設計于隈研吾的“負建筑”思想非常復合。
(三)《負建筑》
《負建筑》是隈研吾多年的文集,有很多講歷史的東西,有很多對建筑領域的看法,從中看出一直以來隈研吾對現代建筑發展的批判。讓我們對建筑與環境融合更深入的理解。書中多次提到了主體與客體,一直以來占據主流的方向里,人是主體對應建筑是客體,建筑是主體對應環境是客體,場是主體對應物是客體,等等之類,我們將設計里的各個部分明確的劃分開,每個部分都對應了自己明確的角色,建筑的各種部分被分割,割裂,而這種割裂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負建筑的概念,從可持續方面理解的話,是可以提供能源的建筑。如果正建筑是消耗能源,那么可以自我產生能源與消耗相抵的就是零建筑,而不僅“自給自足”還可以提供能源的就是負建筑,這是其中一個概念。
從感官上理解的話,負建筑是看不見的,這個很多人都明白,就是與自然融合,從材料和結構上做文章,不讓人關注體塊但是體塊又是基礎,而并不是不重視體塊。從文字方面理解,負建筑是兩個詞,“負”和“建筑”,個人理解為是對建筑的不滿情緒,長久以來建筑一直是世界的“負擔”,在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體系中建筑一直在“負”(輸)。
所以,“負建筑”既是設計概念,也是設計思想,更是一種批判。負建筑可解讀為:內斂的,對自然沒有敵意的,好用的,不強勢的,直至消失的。
三、結語
對應到隈研吾具體的設計中,可以發現他的設計都很重視整體的感受,不激進,不保守。打破主體與客體的界限,將整個場當做一個融合的氣來做,人、建筑、環境共同組成和諧的場。注意,界限的消失不是邊界的消失,這里是和正常的建筑與環境融合不一樣的地方,負建筑的取名應該也是由這里來的。隈研吾確實想了很多,但又會發現他還是在日本設計細膩出新的大風格里的,可能這就是日本這個民族的文化吧,隱忍,不張揚,區別于歐美,也是隈研吾和其他設計師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