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摘要:本文從智慧城市的內涵出發,闡述了智慧城市建設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在搭建信息平臺、促進社會公平、提供終身學習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并從重視資源整合、運用信息技術、培養智慧館員等角度闡述了進一步改進圖書館智慧服務的策略。
關鍵詞:智慧城市;智慧圖書館;圖書館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2;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005-5312(2018)24-0244-02
一、未來城市的發展模式——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與城市轉型發展深度融合的產物,體現了城市走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本質需求。
智慧城市發展從美國起步,2009年IBM向奧巴馬政府提出“智慧星球”計劃,建議在全國投資建設新一代智能型信息基礎設施,一年后又推出“智能城市挑戰”項目,自此,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綜合發展的概念逐漸形成,并成為二十一世紀全球城市發展的新趨勢。
近年來,中國、韓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也都將智慧城市建設納入未來發展規劃。
例如,韓國政府于2018年7月16日公布一份發揮藍圖,把承擔部分首都職能的行政中心世宗和第二大城市釜山打造成兩座智慧城市。
2014年中國八部委印發了《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2018年7月,合肥與日本川崎、英國劍橋一道入選“智慧城市國際標準試點城市”,成為全球十個“智慧城市國際標準試點城市”之一,中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公共圖書館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功能發揮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動態、復雜的系統過程③,其建設中處處彰顯著智慧、城市特別是人的特性,以人為本是智慧綜合體的核心。人是創造一切價值的根本,建設智慧城市最重要的是培養智慧人群。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服務人類智慧的載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一)搭建信息服務平臺
國際圖聯曾指出:“確保信息的獲取是圖書館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信息成為了重要戰略資源,圖書館成為了人們獲取多元化信息的重要渠道。公共圖書館傳統的參考咨詢服務,也在為社會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18年“兩會”期間,國家圖書館圍繞2017-2018年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及“兩會”審議議題,結合十九大報告的新提法、新舉措,除了大會審議的9個議題之外,還重點遴選了“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好雄安新區規劃”“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等23個熱點專題收集文獻,編制了《國家圖書館“兩會”專題文獻信息專報》,通過人大代表服務平臺和政協委員服務平臺發布,為會議期間的“兩會”代表、委員提供服務。
此外,國家圖書館還為全國政協委員定制了“政協委員閱覽卡”,政協委員通過該卡可以無障礙使用國家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包括借閱紙質文獻,遠程訪問數字資源,免費參觀國家典籍博物館展覽,訪問全國政協網站中的“國家圖書館政協委員服務平臺”等。
(二)促進社會公平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都有了深刻的變化,公平、正義的理念愈加成為全體民眾的共識,而智慧城市正是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形成了一種包容性的、普惠性的發展模式。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文化場所和信息傳遞中心,對促進社會公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公共圖書館無門檻、免費開放的服務模式充分保障了公民獲取信息權利的公平,不論年齡、性別、職業、宗教信仰,任何人都能平等地利用圖書館資源;另一方面,公共圖書館能夠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建立更加廣泛的信息傳播渠道,信息獲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老年人群體、身體障礙和心理障礙等群體可以足不出戶獲取所需信息,在保障和幫扶弱勢群體,縮小數字鴻溝,推動弱勢群體參與社會、獲得社會認可、實現自身價值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提供終身學習機會
圖書館是人類知識的集散地,也是公民實現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最佳場所。公共圖書館向公眾提供平等、免費的教育機會,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大學”“社會的大學”。利用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是提高社會大眾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圖書館全面、系統地收藏著人類所創造和積累的各種信息資源,圖書館利用信息資源廣泛地進行社會教育,使知識社會化,滿足大眾多方位的需求,其教育作用較學校教育更具有社會性和公共性、連續性和輔佐性,能夠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需要。人們在圖書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選擇地汲取知識,提升自己多方面的素質和才能。公共圖書館不僅提供了民眾終身學習最好的文獻資源,而且成為了終身學習最好的場所和推廣中心。
三、進一步提升和完善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功能
(一)重視資源整合
目前,我國公共圖書館普遍存在著購書經費緊張、館藏資源缺乏特色、資源重復建設等問題。將公共圖書館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是滿足讀者需求、避免資源重復建設、促進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2018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八條中明確指出“國家支持公共圖書館加強與學校圖書館、科研機構圖書館以及其他類型圖書館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聯合服務。”積極探索國內各圖書館之間、甚至國外圖書館之間合作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數據共享是智慧圖書館發展的本質要求。圖書館之間建立數據共享平臺,加強資源整合,重點建設具有本地區特色的館藏,使散落在各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突破空間的限制,通過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途徑實現資源的共知與共享,例如,江蘇省宿遷市圖書館已與宿遷學院圖書館達成初步合作協議,學院圖書館先期向市圖書館持證讀者開放讀者證注冊,待條件成熟時逐步面向全市讀者開放讀者證注冊,市圖書館向學院館開放宿遷地方文獻數據庫等自建數字資源,積極推動數字資源向全市讀者無門檻開放,最大限度將優質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此外,雙方協定互相開放館藏書目信息檢索、館際互借、參考咨詢等服務端口,提供給全市圖書館服務一張網技術平臺,以實現統一書目檢索、查詢、文獻傳遞等信息服務功能。
此外,我們還應該意識到公共圖書館的用戶資源也是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用戶注冊信息(包括年齡、學歷、職業等信息)、圖書借閱記錄、借閱頻率等,利用大數據分析等相關技術,對其行為特征作出分析,總結各類型用戶使用圖書館的規律,指導決策的制定和開展。
(二)運用信息技術
無論智慧城市還是智慧圖書館都是信息技術時代高速發展的產物,信息技術是智慧圖書館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數字化、物聯網、云計算、網絡化、智能化、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能夠使圖書館用戶在最短、最快、最方便的時間內享受智慧服務。移動圖書館是近年來各大圖書館爭相推廣使用的一種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借助移動互聯網絡將圖書館資源與服務傳送至讀者個體擁有的智能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終端,支持讀者快捷方便地檢索、下載、閱讀館藏資源,并進行自助操作與互動。
例如,深圳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為用戶提供館藏檢索、手機閱讀、圖書推薦、少兒誦讀等服務。用戶只要關注該公眾號可以直接查詢深圳圖書館藏書,了解館內活動、甚至發現附近圖書館,簡單的操作模式適應了現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
(三)培養智慧館員
智慧服務是由館員、知識和用戶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其中館員是智慧服務的核心和主體。館員的高素質和能力,是圖書館向智慧化方向發展的主要動力。智慧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應該是基于圖書館員智慧的知識服務,是基于信息資源的深度知識挖掘以及具有用戶需求分析功能的專家式的系統服務,是一種有品質、有價值、有內容的高層次服務。
首先,圖書館要把好用人關,設置準人機制,適度引入競爭機制,獎懲分明,做到人盡其才,為圖書館智慧服務的持續發展做好人力資源儲備。
其次,智慧館員要有敏銳的業務洞察力,要時刻關注圖書館界行情,不斷改進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模式,促其朝著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務的方向發展,滿足讀者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服務要求,真正成為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和智慧形態的創造者。
再次,還要重視圖書館員的日常教育和培訓工作。圖書館智慧服務實踐中館員的教育培訓顯得非常重要,可以鼓勵館員參加專家講座、學術會議、業務競賽等,不斷提高館員的服務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