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祥
摘 要:東北秧歌作為專業藝術院校舞蹈專業必修課程,也是中等職業學校舞蹈專業學生接觸學習的首門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著重針對學生上半身的動律、下半身的步伐、雙手的手指與手腕進行初步的肢體開發性訓練課程,其教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對職業教育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本文首先闡述東北秧歌風格特點的教學分析,其次對東北秧歌特色道具“手絹”的技巧訓練難點進行剖析,并宏觀地對東北秧歌舞蹈教學提出相關展望。
關鍵詞:東北秧歌;風格特點;教學
扭“秧歌”是漢族舞蹈的代名詞,主要流行于中國的北方地區?!把砀琛钡姆N類有東北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陜北秧歌等。而中國東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就是“東北秧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歷幾代藝術工作者的民間采風,將老藝人們的舞蹈素材提煉、加工、整理、創作,便有了我們現在所學習的東北秧歌教材。東北秧歌是所有職業舞蹈學習者的必修課,也是專業院校學生學習的首門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其教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對職業教育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1 如何準確掌握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里的“體態”是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的,它的站姿、坐姿和舞姿包含了本土民族地域文化的風格特色。東北秧歌的風格特點是穩中有浪,浪中帶艮,艮中顯俏,在體態動律上講究出急落穩、慢移重心的風格韻味。在教學過程中,體態是最難把握的一個環節,下顎微收、小腹收緊、身體重心的前傾,力量貫穿在前腳掌上,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站姿截然不同。東北秧歌是專業舞蹈學生最先學習的舞種,因此在舞蹈動作運動的過程中,對重心不能很好地拿捏,這也是在舞蹈教學過程中的一大難點。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靠耗體態為主,但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筆者一直從事一線舞蹈教學工作,在東北秧歌的體態訓練上,針對重心轉換的體態訓練有效合理組合化,在方向的移動上加上壓腳跟動律和提旁肋動律,通過方向——前、后、旁、斜前、斜后等方位的變幻,使學生能夠快速理解和掌握東北秧歌的體態動律的風格特征。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訓練過程中,八字圓是最常用的一個,幾乎每個民族的民間舞蹈都會在上身劃圓動律上作文章。對于初學者而言,舞蹈的劃圓動律也是最難掌握的學習難點之一,其發力點由腰部帶動旁肋,使動作的運動軌跡形成一個完整的八字圓。筆者在這個動律難點的教學過程中,首先給學生灌輸圓圈和躺著的8字形象,使學生在腦海里形成兩個圖形的立體畫面,其次用筆在紙上畫出兩種圖形,使學生重點感受形象的具體化,最后通過兩人一組的形式互幫互助,被動方雙手叉腰,主動方雙手搭在被動方的胳膊肘上,形成一種雙手拿槳劃船的動式,這能輔助被動方快速有效地掌握劃圓動律的規律。學生通過以上的針對性、形象性、輔助性訓練,能夠快速有效地掌握東北秧歌體態動律的風格特點。
2 東北秧歌“手絹”技巧的運用
2.1 “挽花”是基礎
“挽花”是初級階段學習的技法,包含“里挽花”和“外挽花”兩種,而“里挽花”則是數十種“繞法”中的基礎。因此,面對初次接觸道具的學生來說,“開范兒”是最難的一個環節,其重要性直接影響到后期的延續性訓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慢”是決定后期延續性訓練好與壞的關鍵。之所以要講究“開范兒”的慢,其一,學生初次接觸道具,對道具的外形、結構、手感等都存在陌生感。其二,手指、手腕、小臂都屬于肢體欠開發“零部件”,只有通過極其緩慢的細微訓練才能使學生清晰地認知身體的每一個“零部件”?!袄锿旎ā庇袃纱箅y點:其一,將手絹花的運動路線形成一個完整的立圓;其二,手絹花完成立圓路線后緊貼手背,這也是訓練過程中的難點。筆者將手絹和手腕分為兩塊進行針對性練習。首先,雙手握實拳拿好手絹,將大臂、小臂、手腕形成一個整體化的左右旋轉。此時,手絹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性的大立圓。其次,空手分解手腕與手指之間的配合,強調“繞”“提”“壓”的運動過程。通過細微部位的分解訓練,學生能夠快而準地掌握手腕、手指之間與手絹的協調統一。
2.2 “繞法”是靈魂
手絹的“繞法”可謂千變萬化,猶如兩只蝴蝶在雙手中翩翩起舞。它的種類包含片花類的“里片花”“外片花”“立片舀花”;碎繞花類的“里外碎繞花”“連續碎繞花”;出手花類的“大出手花”“小出手”;轉花類的“立轉花”“頂轉花”“底轉花”“抱轉花”等手絹的繞法。東北秧歌情感的體現全都依托手絹這件道具,其情感的表現、情緒的渲染都緊緊圍繞在紅艷艷的手絹里。因此,繞法與繞法之間的連接,繞法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則是手絹使用方法里的一大難點。比如,里片花接立轉花接過肩花,這是手絹技巧與技巧之間的連接變化,不僅能體現手絹的技巧性,更能突出手絹的生命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單一練習只是基礎,手絹技巧之間連接過程的方法和重點才是課上更要反復強調和訓練的。
2.3 “炫技”是特色
手絹的高難度炫技有“立轉花”“大出手”“小出手”等,這一類的技巧在舞臺上更能展現出東北秧歌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大出手”,這對舞蹈演員的基本功有著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對手絹的技巧運用更要與自己的心相融合,使手絹拋向遠方盤旋著又回到自己的手里,這在舞臺表演上能起到非常活躍的現場效果。由此可見,這一類技術技巧要靠前期教學的扎實鋪墊,進而為后期掌握高難度的技術打好基礎。
3 結語
中等職業學校的東北秧歌教學是最基礎的單元課訓練內容,對剛開始接觸舞蹈的學生而言,對該民族風格特點的掌握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筆者認為,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著重針對東北秧歌上身動律中的八字圓動律反復訓練,腳下的壓腳跟動律、前踢步、后踢步、抬提步綜合訓練,手絹繞法的變幻訓練。只有抓住東北秧歌元素動作的風格性強化訓練,才能為學生后期的民間舞蹈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瑞林,戰肅容.東北大秧歌[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2] 潘志濤.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3] 白石.手絹花在東北秧歌教學中的價值與意義[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