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陽
摘 要:公共設施作為城市的家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市發展與城市文化,同時擔當著公眾與城市環境的紐帶。目前,我國的城市公共設施存在許多問題:視覺缺乏美感;盲目引進照搬,缺乏本土性;人性化設計不足;過于程式化,缺乏與人文、環境、建筑的協調,因而無法融入城市文化與環境中。國內外關于城市公共設施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大多集中于功能和美學范疇,缺乏從人的需求與體驗角度、解決城市問題出發,因此將體驗設計融入公共設施設計,通過設計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加快智慧城市、特色城市的建設發展。本文針對當代城市與公共設施設計的問題,從體驗設計出發,以城市問題為方向,通過各學科綜合研究城市公共設施,提出體驗設計切入點,完善城市公共設施體驗設計的原則。
關鍵詞:公共設施;體驗設計;城市;設計原則
長期以來公共設施在我國缺乏應有的重視,在設計領域也常常被忽視,其研究發展速度緩慢。國內外關于城市公共設施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大多局限于某一類型或局部地段的公共設施的研究,缺乏比較系統、整體性的梳理,更缺乏從人的行為活動、生理與心理各方面需求的體驗設計角度來探索公共設施的設計。[1]因此,提出城市公共設施體驗設計理念,有助于幫助解決城市問題,重振城市的活力,提升城市形象,展現城市文化,促進人—設施—環境的和諧,具有滿足社會、經濟、文化全方位可持續發展需求的現實意義。
1 公共設施體驗設計原則
現代城市空間中的公共設施設計,已不局限于單一的物質空間和功能主義,而是開始注意通過空間與場所、功能與活動、環境與行為、文化與心理、社會與經濟等多種關系的綜合處理,帶給人們豐富的體驗,營造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與環境,這正是改善城市環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契機。
通過不斷地延伸設計領域,城市公共設施除了涉及傳統的交互、情感方面的研究,也有關于城市生態環境、居民生活等方面的研究,甚至還有關于媒體影像,強調人與數字軟件或實體環境間的互動。所以,在公共設施設計過程當中思考城市設計將城市公共環境作為一個界面,研究人與城市的交互,并與服務結合,這樣的公共設施體驗范圍才廣泛。[2]
如何使公共設施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帶給人們美好體驗,達到人—設施—環境的和諧,其體驗設計原則至關重要。
1.1 人性化體驗的原則
城市戶外活動的主體是人,公共設施是為人服務的,因而城市公共設施體驗設計應體現對人的關懷,以人的行為需求和活動為中心。首先,層次分明、美觀大方的城市公共設施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空間利用率,增強人們的歸屬感和參與感,加強人們的溝通交流。其次,應關注人們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設計,體會他們使用時的習慣和心理感受。[3]最后,關注人性的無障礙設計,能使得老人、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實現真正的平等。
此外,人性化體驗原則還要考慮人、設施、城市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國城市化建設中面臨諸多問題,人們更加關注城市的交通質量、環境污染、街道“失落空間”等城市問題。立足以人為本,通過公共設施設計從根本上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物質與精神和諧,建立和諧城市。[4]
1.2 系統化體驗的原則
系統化體驗原則要求公共設施設計要從系統的觀念出發,與周圍的環境(自然和人文環境)協調,建立與整體環境相融的城市氛圍。因此,公共設施的設計要在城市整體環境結構下進行,結合不同的使用功能、使用環境氛圍、使用人群,確定其不同的造型、色彩、布置形式、材料質地和尺寸等,并對設計要素進行特別的處理和安排,整體上與城市公共空間環境相協調統一。經系統化整理分析,通過抓住設計要素,在統一中尋找變化,突出城市公共空間的特點。此外,在同一環境中的各個公共設施之間也應保持相互協調統一,在個性之中找共性,保持個性與共性統一發展,借助各種設計要素,追求精神及意味上的整體統一性。[5]
例如,德國漢諾電車線路沿線的候車亭設計,造型統一采用長方體,材質卻各有特色,這是為了“和周圍環境進行交流”,如使用紅磚是由于它所在站的區域建筑大多使用紅磚,使用鵝卵石是由于希望人們能夠回憶附近一個古老的村莊。此外,每個候車亭都可以變成六種不同的造型,適應不同的行為需求,如坐立候車,觀看櫥窗等。這些候車亭都在一個單體的基礎上開發設計,使它們成為一個系列并極具整體感。它們給人帶來一系列不同的體驗,既有整體性又有個性特征。
1.3 生態化體驗的原則
生態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面臨的最為迫切的課題,城市更需要可持續性發展。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也應著眼于人—公共設施—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系,提倡環保、生態、節能、自然。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生態化體驗原則主要是指在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考慮對資源的消耗、環境和健康的影響。分析公共設施整個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特點,把生態設計原則融入公共設施設計的全過程和公共設施的每一個要素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倡導3R原則,節約和循環再利用,公共設施在材料的選用方面應考慮健康環保,易回收利用的材料;在能源的運用上,盡量使用污染小可再生的綠色能源;在制造生產的過程中,優化加工制造技術,減輕各個階段的環境負擔,延長設施的使用壽命,建立和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
第二,注重自然生態美,生態美學作為一種新的美學趨向,特點是和諧有機的美。在公共設施設計中,強調回歸自然,質樸的風格,在遵循美學法則的基礎上營造貼近自然的公共設施風格。在具體的公共設施設計中,可以通過藝術創作和處理使作品的外觀呈現材質特有的自然性和生態性,突出自然的元素。例如,環保綠色植物墻——墻體是由綠色植物編植而成,它既可分隔空間,蔥綠的植物又可美化環境。大量輻射被植物墻阻隔在外,夏季可降低溫度,冬季則可保持恒溫。
1.4 富有地域特色體驗原則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發展歷史,城市公共設施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城市的內在精神和品質,體現城市的文化內涵,不僅應該帶給人們理想的公共生活環境,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體現整個城市的形象及文明程度。
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要恰當融入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延伸城市的歷史文脈。[6]例如,倫敦街頭紅色的郵筒、電話亭,日本街頭富有日本傳統特色的街道招牌等,從具有地域文化意義的原型中提取設計元素,為人們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情景體驗,體現城市文化特質。但城市公共設施在表現本土文化時切忌生搬硬套,如有些古城為了使城市公共設施有古城味,在城市街頭不加改造直接掛上仿古的燈籠,還有仿古牌樓造型的候車亭,與功能環境都不協調。
1.5 智能交互體驗原則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基于數字技術平臺的公共服務設施應運而生,傳統的公共設施被植入更多的智能交互新技術,如多點觸摸信息牌、虛擬體驗大屏、LED感應式燈具等智能化公共設施。這些設施的交互體驗通過與人進行信息和行為交流時展現,能夠安全、高效、便捷地向人們傳遞城市生活信息,吸引人們積極參與互動,建立人—設施—城市之間的智能連接。因此,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公共設施要不斷與先進科技緊密結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暢想未來的生活,體現智能交互體驗原則,這對增強城市體驗和構建新生活方式有重要的作用。
2 結語
一些優秀的公共設施不僅能滿足人們出行活動的各種需求,同時也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這樣的公共空間才會吸引居民更多地關注城市,關注他人,而城市公共設施在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質量上可以作出許多貢獻。好的公共設施能夠使人們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活動更頻繁,增加人們見面的機會,為人與人的相互交流創造條件,使人置身于大眾之間,耳聞目睹人間萬象,自覺遵守和維護社會公德。
以上從體驗設計角度對公共設施進行了分析,探討了公共設施體驗設計的基本原則,對于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指導我們進行設計實踐,更好地實現人—設施—城市環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單美娜.為使用者而設計[J].城市環境設計,2007(12):100-103.
[2] 郭園.候車公用設施體驗設計淺析[J].科技創新導報,2008(28):242.
[3] 余莉莉.體驗經濟下的情感設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4(l):146.
[4] 冷紅,袁青.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的人情化要素[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2001(6):105-108.
[5] 李世國.交互系統設計——產品設計的新視角[J].裝飾,2007(2):12.
[6] 弗朗西斯·蒂巴爾茲(英).營造親和城市——城鎮公共環境的改善[M].鮑莉,賀穎,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