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
摘 要:20世紀,西方音樂家們狂熱地尋求新奇的樂器演奏音響,他們需要色彩對比強烈、清脆的甚至金屬般的聲音。因此,20世紀的作曲家開始挖掘將鋼琴視作打擊樂器的音響。受此影響,“打擊樂化”音響也大量出現在中國當代優秀鋼琴獨奏作品中。本文對當代中國鋼琴獨奏作品中存在的“打擊樂化”元素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中國鋼琴獨奏曲;當代;打擊樂化
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大概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啟蒙萌芽時期;第二階段,五六十年代逐漸成熟,但創作內容單一;第三階段,80年代至今形成的真正具有自己獨特民族風格特點的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讓人耳目一新的西方現代音樂和現代作曲技法促使作曲家們思想和觀念的改變,讓他們其中一部分人在創作上敢于追求多元化的音響結構,在作品中大膽運用與傳統鋼琴音響相背離的現代不協和音響——“打擊樂化”音響。
1 西方現代音樂與作曲技法影響
不同于古典、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更多地將鋼琴視為歌唱性樂器,20世紀的作曲家開始挖掘將鋼琴視作打擊樂器的音響??蓪ⅰ按驌魳坊倍x為:與傳統的歌唱性音響相對,將鋼琴本身當作打擊樂器來演奏而發出的聲響和鋼琴音色盡力模仿真正的打擊樂器音色的音響。
巴托克是在鋼琴上運用“打擊樂”創作手法的第一人,而“打擊樂”演奏風格的最早代表人物還有普羅科菲耶夫,他在演奏上追求鋼琴金屬質感、打擊樂般的聲音。這在他的大部分鋼琴創作中能感受到,特別是《第七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中托卡塔式的節奏,大塊的捶擊和弦都將鋼琴“打擊樂化”的音響發揮得淋漓盡致。人們將這種創作和演奏風格稱為“敲擊法”或“打擊樂風格”?!按驌魳凤L格”是20世紀鋼琴音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梅西安等大力革新鋼琴音響及創作技法時,中國還處在戰爭和政治運動的水深火熱之中。中國的作曲家們接觸到這些現代鋼琴音樂和現代作曲技法時已是20世紀70年代末。相比西方鋼琴藝術300多年的發展,中國當時的鋼琴創作還停留在“民歌加和聲”的階段,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革新刻不容緩。鋼琴作為源自西洋的樂器,在創作手法上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去借鑒西方的音樂理論,所以,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者們很快就學習運用了20世紀的西方現代作曲體系。最先運用現代作曲技法創作的是80年代的“學生作曲家”,他們大膽創新,標新立異,將各種現代作曲體系運用于他們的創作中。同時,老一輩的作曲家,他們沒有墨守成規,而是同樣追求著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鋼琴音樂新風格。
中國鋼琴音樂的創新僅僅運用現代作曲技法還不夠,巴托克、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的“打擊樂風格”在給人們帶來震撼的同時,也給予了中國作曲家以啟發——挖掘鋼琴新穎的音響和色彩變化。
巴托克與普羅科菲耶夫兩位偉大的作曲家分別在鋼琴創作與鋼琴演奏領域對鋼琴音響作出了劃時代的革新性改變,徹底顛覆了以往人們所知的柔美的歌唱性鋼琴音響概念。巴托克鋼琴音樂的“打擊樂風格”特點是以不協和、不平衡、緊張躁動的音響為主。有許多中國作曲家在作品中模仿與借鑒巴托克的“打擊樂風格”,如陳怡的《多耶》與周龍的《五魁》兩首作品中不對稱、不規則的節拍與節奏,雙手交錯節奏,不協和和弦這些音響上的表現與巴托克作品中“打擊樂風格”就給人以似曾相識的感覺。
在許多其他優秀作品中也能看到“打擊樂風格”的影子,如權吉浩的《長短的組合》、汪立三的《東山魁夷畫意》組曲第四首《濤聲》、陸培的《山歌與銅鼓樂》等。
2 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融合
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孕育了豐富廣袤、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形式。我國的鋼琴音樂創作者們一直致力于從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中獲取鋼琴作品題材和內容,以此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音樂風格的鋼琴音樂創作之路。只有從傳統的本質出發,我國的鋼琴創作才能獲得經久不衰的藝術價值。“中國鋼琴創作實踐清楚地顯示出:中國鋼琴曲的藝術生命,源于傳統。”
中國當代鋼琴獨奏曲中的“打擊樂化”音響也是相同的,在表現手法上受到巴托克等人“打擊樂風格”的啟迪,在創作手法中融入現代作曲技法,但其本質上還是從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中發展而來的。《多耶》與《五魁》中運用的不規則、不對稱節奏與節拍,不協和和弦這些“打擊樂化”音響,與巴托克“打擊樂風格”的創作非常相似,實際上,這些音響素材都是來源于中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抖嘁分小按驌魳坊币繇懰夭膩碜詮V西侗族少數民族傳統的歌舞形式,不對稱、不規則的節奏與節拍與不協和的“打擊樂化”音響都是對侗族特色音樂舞蹈的表現;《五魁》同樣是以中國的少數民族滿族的傳統舞蹈為創作素材,其中的“打擊樂化”音響也是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形式的體現。
除各種少數民族舞蹈是中國當代鋼琴獨奏作品中“打擊樂化”音響形成的有關來源之外,鋼琴作曲家們對我國種類繁多的各民族打擊樂器節奏、音色的借鑒也成為中國鋼琴曲中“打擊樂化”音響形成的緣由之一。利潤,《長短的組合》,此曲是朝鮮族作曲家權吉浩從其本民族(朝鮮族)的民間音樂特色節奏“長短”節奏為基礎寫成的。“長短”節奏一般由朝鮮族樂器長鼓來演奏,作曲家在這首作品中通過模仿長鼓和手鼓等打擊樂器音色來表現這些節奏,讓該曲形成明顯的“打擊樂化”音響。
3 結語
中國當代鋼琴音樂創作領域在70年代末走進了標新立異的展現時期。改革開放為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者提供了寬松的創作環境和嶄新的創作理念,改革創新的政策則是他們創作的動力,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者們把創作的雙手一手伸向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中的不規則節奏、不協和和弦等西方“打擊樂風格”,另一手緊握住我國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中的打擊樂器音色和傳統歌舞,最后將這些全都糅合于具體的創作之中,形成了中國鋼琴曲獨特的“打擊樂化”音響?!按驌魳坊币繇懻窃趥鹘y音樂文化的土壤中澆灌西方現代音樂肥料而結出的果實。
參考文獻:
[1] 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M].北京華樂出版社,1996.
[2] 魏廷格.從中國鋼琴曲看傳統音樂與當代音樂創作的關系[J].中國音樂學,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