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在當代,人們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精神需求等都豐富于以往。時代對設計者提出了更嚴峻的要求和新高度,設計師作為當下熱門職業之一,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并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本文試從歷史角度,立足當下,淺析當代設計師應具備的素質素養和能力。進一步探討設計師讓自己保持新意和活力的同時,如何肩負起民族文化復興的使命,賦予設計更高層面的意義。
關鍵詞:當代設計師;素質;能力;文化傳承;歷史使命
設計是人的造物行為,通過造物來滿足需求或表達情感?!拔铩钡男螒B、品質等都取決于人的思想、掌握的知識、所選取的技術手段等因素?!叭恕钡膬仍诤屯庠谥鲗е锏囊磺袑傩?。作品品質的優劣取決于設計師的整體素養。所以,一件設計作品的品質不僅體現為最直接的功能和外在形式,還應體現設計者的個體精神,更應該映射出鮮明的民族審美。作為一個一直有鮮明性格的古老民族,在日趨大同的現代世界里,傳承中求發展有著時代性的重大意義,保持民族特性亦迫在眉睫。
西方一直是設計的引領者,直到今天,國內設計領域從形式到內容仍很大程度地依附于國外設計,但經歷了對西方設計的照搬、模仿后,我國當代設計有了可喜的轉變。
1 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學習是當代設計的正確導向
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世界影響力不斷提升,當代的設計主動對中國傳統元素展開“攻勢”。中國元素備受國外設計師的青睞,東方審美的設計作品頻繁驚現于世界舞臺。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是我們一直忙于盲目地追捧別人,忽略了自己的價值,忘記了自己是誰,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時候了,學會反觀并珍視本民族文化價值,潛心鉆研學習,是我們的一大進步。在設計的各個領域,如建筑設計、家居設計、服裝服飾以及工藝品設計等都在以多種形式潛心學習傳統文化和工藝,在設計上進行傳承創新。設計院校也紛紛在以建立實習基地、請民間藝人或工藝大師進課堂等諸多方式進行學習,讓傳統工藝逐步滲入新時代設計師的血液里,傳承發揚民族文化和精神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
2 當代國內設計師隊伍的現狀和發展方向
國內設計師群體的主要來源是國內外高校畢業生,傳統師徒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工藝師,以及基于愛好,自學成才的設計人員。由于培養模式和從業成長背景不同,三類設計師在審美取向、擅長的工技手段、從業目的和心態都有著相當大的差異性,在設計領域擁有不同的價值和意義。
首先,國內外高校設計專業畢業學生是設計領域的主要生力軍。這一類設計師是年輕群體,他們大都經過正規系統的設計教育,掌握大量設計理念和方法論,視野寬闊、思維活躍、有前瞻性、綜合性好。但對傳統技藝了解不深,工藝基礎偏弱,實踐經歷不足,市場的實戰經驗有待積累。
其次,傳統模式下的師傅帶徒弟或家族企業走出來的設計師群體是行業生產制作的基石,是傳承傳統手工藝的主力。雖學識上不能與教育體制下培養的設計師比肩,但其力量和價值不容低估。這類設計師的學習經歷便是產品與市場緊密結合的過程,更是傳統技藝和文化傳承的過程。他們踏實誠懇、工藝扎實;了解市場,洞察力強,接地氣;但又往往眼界不夠寬廣,理論支撐薄弱,設計的產品古板、缺乏靈活性,品質不高,需要多方面的學習和提高。
再者,基于興趣,半路出家加入設計師行列的人群也不在少數,且表現不凡。他們大多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從業經驗,專業知識和實踐也跟由興趣逐漸積累,學有所用。所以在設計領域也可以游刃有余。反而這一群體綜合能力比較均衡,所謂“興趣愛好是最好的導師”,這也許就是從業的基礎所在。
這三股不同的設計力量在行業里發揮著不同作用。將三者的優長有機結合,恰恰是設計師該有的素養和品質。高校設計人才需保持對專業的熱愛和尊敬,深入踏實地學習傳統文化和工藝,也要注重汲取東西方的人文精華,全面提高自己;技藝精湛的傳統藝人則需要開始重視文化知識設計理論的學習,開闊眼界,重視挖掘自身創新能力,力求傳承創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會產生熱愛,促使設計師汲取理論實踐雙重營養,以多種形式進修專業設計理論,深入行業實踐學習是必經之路。所以懷揣對專業、對傳統文化和工藝的敬畏和熱愛之心,互相學習,交融滲透,共同進步,才能整體提高設計師隊伍,扛起復興民族文化的大旗。
3 當代國內設計領域還普遍存在的問題
在設計與市場的關系上,市場推進設計多于設計引領市場?;谥袊鴩︼j升和教育的長足發展,國內設計師隊伍日漸壯大,設計師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獨立生存能力不斷增強,對市場的把握和引領能力逐漸提高。但設計師仍處于被市場要求,被市場推著走的狀態,缺乏主動意識,市場環境也有待改善。
從設計受眾的角度,國人的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但多數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要求還處于中低水平,沒有對設計師或設計產品提出相應高度的要求,致使設計師“怠慢”消費者的產品頻現,讓設計師有空“偷懶”,也影響了設計師成長的腳步以及進步的主動性,從而整體拉低了設計師的水平。
另外,人們熱衷于分享西方物質文明的同時,本民族的文化精神日益淡薄。但廣大民眾正在逐漸回歸并珍視傳統文化價值和魅力,這更需要當代設計師樹立文化自信,工藝用設計服務生活,讓生活洋溢著民族情懷,再現東方審美。
4 市場對設計人才的要求
試從產品設計行業對設計人才的需求和高校的設計人才培養方法兩個視角分析當代設計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列舉服飾類產品設計專業的招聘信息如表1。
以上信息主要來源于智聯招聘網、皮具設計師招聘網、箱包設計師招聘網以及獵聘網、珠寶人才網、北京設計院招聘網站等大眾招聘信息網。信息量不大,但不難看出:
從市場需求角度來看,招聘崗位的分類很容易與文中提到的三類設計人才對號入座,一一對應。另外,目前國內中小企業仍以來樣加工為主要生存之道,大部分崗位仍以工藝分類,自主設計研發能力不足;珠寶首飾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對資料整合運用、繪圖建模、制作工藝等技術能力的要求和一般專業性知識等要求,對設計的原創性和文化性的要求顯得曲高和寡,缺乏分量。
同時,也明確地看到企業對設計師的素質能力有更為全面的要求。尤其是有一定規模的品牌企業則能更好地反映出高一層次的市場定位,更接近于對設計師應有的取舍標準。品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基本集中于三點要求:知識技術的專業性、設計創新性、能力的綜合性。這才是真正激勵人才、塑造人才的土壤,是當代設計發展“希望的田野”。企業要生存,就需要優秀的人才,從而有力推動和矯正人才培養的方向,提出越來越高的標準。
5 高校需響應的不僅僅是市場的需求,更應體現時代對人才的期許
列舉北京服裝學院部分設計專業的部分課程設置如表2。
設計院校是培養設計人才的搖籃,更是培養高素質全面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高校不能只是簡單地迎合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更應該是人才培養方向的掌舵人。高校的人才培養要反映時代要求,實踐時代精神,擔當歷史使命。
以北京服裝學院相關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為例,產品設計專業課程的專業性和綜合性愈發明朗;公共課以專業為點進行輻射發散,同時滲透了市場營銷、運營課程,力在構建更為全面的知識結構和傳統文化素養;而專業課內容注重基礎工藝技術,注重與社會、與市場、與企業的溝通合作。二者都非常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方法論并行,注重傳統和現代的工藝手段結合的模式進行,即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又明確了人才培養的定位和導向。
6 設計師還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
首先,設計師必須擁有靈活的設計思維和多維的設計思路。需從大眾生活深處出發,從材料、色彩、結構、工藝、功能、使用方式等設計元素上擴展“物”的常規概念,拓展應用領域,從而設計、改變生活方式,引領潮流。另外,善于將“有意義的元素”以合適的形態予以應用和表現是設計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其次,建立并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設計是一種創造,但不是發明。它不應該是無中生有的,要具備強大的專業知識框架,從而才能不斷創新、不斷超越。
再者,力求將個人設計提高到民族的高度。不談要背負怎樣的歷史使命,單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講,我們擁有璀璨文明,文化藝術寶庫有著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資源。設計師要立足本民族,把民族文化滲透到設計當中,讓傳統活在當代,賦予傳統以新的生命意義。
7 設計師需以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為己任,扛起“重拾民族自信,引導新中式生活”的歷史使命
王受之先生說:“民族自信很重要。我們舍棄宋元明清的奢華風格而要西方15世紀文藝復興后的風格,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但這不是錯,只能說是階段性的,等這個階段過去了就會重新撿起民族自信?!?/p>
以經濟發展作為支撐,大眾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層次有了質的蛻變,對重拾民族自信、彰顯自身文化價值產生共鳴。在設計領域,國內設計領域無論在人才培養,還是在市場發展上,都已經走在自我成熟的道路上,設計界不再無視本土文化,盲目跟隨西方。設計不僅是一份安身立命的職業,更是民族品牌壯大的脊梁。只有設計師的強大,民族設計產業才能崛起。作為當代設計師,我們應該從“大我”和“小我”兩個層面審視自己,謀求自身的更大價值和意義。
8 結語
設計師在當代社會各個領域中都充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設計師是一份社會職業,更是一份歷史擔當。西方人創造的現代物質文明正在為全人類共享,但除此之外,中國人應該堅守并延續中國精神層面的東西,過西式物質文化生活,享受中國精神文化,把兩者結合起來,是設計師應創造和引領的民族設計之路。
參考文獻:
[1] 小柯.設計的社會認知與當代設計師素質[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9(4).
[2] 田朋.芻議現代藝術設計師的素質[J].價值工程,2011(27).
[3] 張榮紅.中西方首飾藝術教育模式比較與思考[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16(05).
[4] 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