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宇文 侯婷 高渤 成琨 田浩恒 劉靜爽 趙鵬超
摘 要:本文從對民間剪紙藝術的起源及其表現形式、風格、工藝技法等方面的分析,再到現代剪紙藝術的傳承發展,將民間剪紙的紋樣融入室內軟裝的燈具設計中,為現代設計增加文化內涵,同時也使剪紙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推廣和發展。
關鍵詞:民間剪紙;室內軟裝;應用
1 民間剪紙藝術概述
民間剪紙藝術誕生在中華,它是一種鏤空的藝術,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民間剪紙作為民俗文化構成的要素之一,在我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兩岸、從東北黑土地到華南閩粵、從中原到少數民族地區,經過世世代代的傳承和改進流傳下來。據《中國民間美術辭典》記載,古代對于民間剪紙介紹的書籍幾乎沒有,直到近現代才逐漸出現較系統的文獻資料整理和理論著述。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經歷中國漫長的歷史演進,與中國農村穩固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底蘊有著密切聯系。民間剪紙可以說是群眾的智慧,其魅力在于依附我們的生活——婚、喪、嫁、娶,既可以作為裝飾類飾品,又可以作為俗信類,還可以進行印染版模等等。在長期的藝術和生活實踐中,這一藝術形式錘煉得日趨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鏤空為主的多種技法,如撕紙、燒燙、拼色、襯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紙的表現力有了無限的深度和廣度。華北地區剪紙淳樸自然,南方地區剪紙精巧細致。比如陜西民間剪紙大多以窗花的形式出現。陜北地區的剪紙風格古拙、純樸、剛健、豪放,與秦漢時期“深沉雄大”的藝術風格一脈相承。河北蔚縣的民間剪紙作品吸收了木版畫和木版水印窗花的創作方式,以陽刻為主,加上顏色上的渲染,具有極強的裝飾意味。
2 現代剪紙藝術的發展
如今科技日益發達,我們從農耕時代進入網絡時代,國際視野下剪紙文化也受到全球人民的喜愛。比如波蘭剪紙聞名世界,在波蘭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剪紙元素的裝飾品;還有日本剪紙也極具有代表性,日本剪紙在現代多出現在寺院、神社和豐收慶典等活動中。
2009年剪紙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剪紙藝術已成為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象征,近年來在設計領域的應用研究方面表現突出,傳統的剪紙藝術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隨著時代的發展,剪紙藝術在審美和裝飾上越來越接近現代生活,出現了大量剪紙衍生品,如一些家具、賀卡、掛飾等,為剪紙融入我們的生活搭建起一座橋梁。現代剪紙藝術在材料與工藝上有很大的飛躍,古老的民間剪紙藝術全部靠手工操作,而現代科技進步下有手工制作也有機器生產,剪紙圖案更加精美,剪紙類型也變得多種多樣,由二維的剪紙作品發展成三維立體的作品,在材料方面也不局限于剪刀和紙,出現了彩色紙或者木板、塑料、亞克力等材料。
3 剪紙藝術在室內空間中的創新應用
本次剪紙衍生品的設計以非遺傳統文化剪紙藝術與室內軟裝飾品設計的創新結合為主要內容,包括剪紙藝術的紋樣、造型元素、色彩搭配以及工藝技術在現代室內裝飾品中的再次開發創新應用,立足于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現代生活需求,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使傳統工藝及文化在現代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
《古韻系列》燈具設計以天津大悲院大悲閣、山西古邊靖樓、山西飛云樓、山西應縣木塔建筑為原型,提取其造型元素與剪紙傳統紋樣進行結合,利用現代激光雕刻技術開發、研制創新的燈具產品。賦予剪紙裝飾功能和使用功能,真正將其融入現代生活中,使其得到傳承和發展。
系列燈具從燈罩的形態設計入手,燈罩自身應具有透光性,利用這一點在椴木板上做出剪紙紋樣的鏤空,在鏤空部分貼合一層古法制作的花草紙,讓光源通過這些鏤空來產生光影效果。鏤空讓燈光光線變形壓迫使其發生折變,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變形效果,透過花草紙使燈具照射的物體和燈具本身表面產生豐富的變化,在光影下,物體和空間的輪廓會形成一些有趣的凹凸效果,亦可清晰,亦可模糊,產生可以變換的情緒態勢。
最傳統的剪紙也是用單色來創作,燈具的設計上也以木原色為主色調,利用燈具上的鏤空和線條表現整個燈具的層次感。在材料上選擇一些木材來和光影進行一種交換和折射,產生光影立體化的效果。在創作圖形紋樣時對點線面進行疏密的區分,前后的呼應和對照以及光源的穿透。
4 結語
任何一種創新的藝術衍生品都是在滿足某一種功能的前提下,結合人類文化創造出新的衍生品形式。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口口相傳,還需要結合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民間藝術,并主動發揚和傳承民間藝術。將剪紙技術引入現代設計中,不僅僅是對民間藝術的傳承,更是為設計增加文化的內涵,讓設計變得有溫度、有獨特的語言和代表性。讓民間剪紙藝術進一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張道一.中國民間美術辭典[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
[2] 陳竟.中國民俗剪紙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王樹村.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史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4] 喬曉光.中國民間剪紙天才傳承者的生活和藝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樊宇文(1998—),女,山西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民俗文化,軟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