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亞運 張曉鵬
摘 要:普通、平淡的鄉村是中國農民的精神天堂和物質來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真實寫照,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如何更好地進行鄉村建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藝術”進行“鄉村振興”的設想將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有力手段。因此,本文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對美麗鄉村的建設問題進行探討,旨在更好地服務與幫助鄉村振興。
關鍵詞:藝術;美麗鄉村;鄉村振興
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不僅可以在上層建筑中把握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也能通過藝術實踐活動創造出美麗的精神產品,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同時還能為鄉村發展帶來經濟回報。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解讀了農耕文化下中國鄉村的文化與藝術形態。以俞孔堅先生為先驅的眾多國內研究者都在致力于鄉土景觀藝術的實踐和推廣。可見,在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中,藝術逐漸成為鄉村建設的重要手段。如何讓藝術在鄉村建設中主動作為?這個問題成為當前鄉村建設與發展需要重視的關鍵問題,筆者有如下思考。
1 藝術重塑鄉村文化,打造地區特色產業
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鄉村環境是鄉村自然景觀文化與鄉村人文景觀文化的最佳載體。中國鄉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僅要保護,更應該去傳承各自獨特的文化。中國莫干山的鄉村建設就充分挖掘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并利用新業態來激活鄉村文脈,使當地文化根基更為堅固。具體來說,它利用鄉村書屋、主題餐廳、青年旅社、面包坊等新業態的植入與“庾村百年影像展”等活動的開展,讓當地鄉村文化活躍了起來,使鄉村有了新的生命力。1979年,日本的平松守彥先生在日本鄉村推出了“一村一品”活動。當時,日本在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背景下,農村一度陷入人才外流、農業萎縮的狀態。面對困難,平松先生在大分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以“一村一品”的策略來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品和產業。這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振興了農村經濟,也為其他鄉村的營造和發展做出了很好的示范。由此,設計師應該立足鄉村特有文化,以藝術手段包裝鄉村文化,打造特色產業,以此提升鄉村吸引力,使鄉村得以振興。
2 藝術優化鄉村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倡導“天人合一”的自然理念。中國悠久的歷史造就了中國鄉村特有的空間格局與景觀風貌。美麗鄉村建設應倡導在簡單、質樸、環保、以人為本的生態理念下,盡可能在保留原始村莊風貌形態的基礎上來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簡單來說,鄉村建設應做到住房的實用、美觀,又充分滿足鄉親們生活上的需求。同時,應該以藝術手段提升鄉村的觀賞價值,盡可能豐富鄉村意象。設計師王澍就擅長利用廢磚舊瓦來作為設計項目的基礎材料,打造出與環境相融合的景觀效果,優化了鄉村環境。焦興濤在貴州羊磴實施的“羊磴計劃”,通過藝術家與村民的合作,在原有的鄉村風貌中創造性發展新的鄉村圖景,構成了“羊磴十二景”。正如焦興濤所說:“從此羊磴有了故事。”羊磴計劃的實施不僅促進了藝術實踐的更新,最為重要的是讓當地村民在藝術的沉浸中提高了生活質量。由此,設計師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應盡量就地取材,力圖將自然山水與鄉村建設融為一體,在尊重村莊原始風貌的基礎上,以藝術手段將普通鄉村營造成具有豐富地域民族特色的藝術村,進而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
3 藝術傳承鄉風民俗,保存村民生活魅力
鄉風民俗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并傳承下來的諸如農事生產、民俗節慶、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禮儀文化、民間工藝、自然崇拜、人類崇拜之類的價值觀念與行為習慣。鄉村中充滿了諸如“稻田里插秧”“村口樹下納涼”等各種生活場景,這些場景是展示村民生產生活習性的窗口,反映一個地區的民俗風情。在貴州西江千戶苗寨中,長桌宴原本出現在苗族人們接親嫁女、子女滿月酒等重要活動中,代表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隆重禮儀。而今,長桌宴在接待游客中重新演繹,這不僅使游客感受到苗族人的熱情好客,也讓游客真實確切地體驗了當地的民俗風情。這種動態情景再現的藝術手段保存了鄉土意蘊。另外,場景雕塑等藝術形式也能再現鄉村中的生活場景。在走馬古鎮“飲馬泉廣場”的設計中,用現代的藝術手法重新塑造了舊時馬房的場景,設置的馬夫牽牛飲水的雕塑,展示出走馬古鎮往日繁榮的驛站文化。另外,鼓勵各種民俗藝術活動在村中開展,可以讓外來游客近距離體驗特色風情,傳承鄉風民俗。因此,藝術是傳承鄉風民俗,保存村民生活魅力的重要手段。
綜上所述,在提高鄉村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或創造適合鄉村人們的居住環境的同時,設計師更應該用藝術的方式讓鄉村圖景得以保留并得到發展,以此讓村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藝術與鄉村建設是一個相互影響實際踐行的過程,兩者結合就會營造出一個嶄新而又熟悉、美麗而又鄉土、宜居而又經濟的新時代的藝術鄉村。在變化的時代背景下,應用藝術來保持、激發鄉村的生命力,從而讓中國的鄉村建設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當然,用藝術實現鄉村振興,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者投身其中,辛勤耕耘,筆者所述的僅是微不足道的部分。
參考文獻:
[1] 陳志華,李秋香.村落[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2] 俞孔堅.回到土地[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3] 權麗華,王茜.淺析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J].黑河學刊,2018(4):187-188.
[4] 穆瑞杰.鄉土景觀的傳承與復興——走馬古鎮鄉土景觀保護與利用方法探析[D].四川美術學院,2014.
[5] 鄒敏琳,劉雨.淺談人文藝術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必要性[J].大眾文藝,2017(22):247-248.
作者簡介:易亞運(1990—),女,湖南常德人,碩士,藝術設計專業,桂林旅游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專任教師,從事室內設計與景觀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