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懿漪/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亨利?戴維?梭羅(1817-1862)是美國散文家、思想家、自然主義者,超驗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1845年,他在康科德城瓦爾登湖邊蓋起一棟木屋,過起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自給自足的生活,同時寫下了《瓦爾登湖》這一著作,真實記載了本人隱居湖畔,在簡樸生活中深入思考與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文筆恬淡優美,發人深省,被稱為美國自然文學的代表作。
梭羅所處的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正處于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的過渡時期,資本主義工業化使美國社會不斷進步,經濟迅猛增長,工業和商業蓬勃發展,造成了當時享樂主義思想和拜金主義思想普遍流行,刺激著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崇尚和追逐。聚斂財富、過上物質豐富的生活成了大家生活的唯一目標,人們整日忙碌,不顧一切,貪婪、瘋狂、無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有限的資源,機器的轟鳴聲隨處可聞,茂密的森林繼而消失,森林覆蓋率急劇降低,水土流失日益加劇、物種不斷瀕危或減少,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整個自然生態遭到了空前的破壞與污染,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而《瓦爾登湖》里有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純凈空氣,而無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我們從中可以聽見蛙聲和鳥鳴,看見湖水的漣漪和林中的霧靄,體會到一種返璞歸真的美麗。
在《瓦爾登湖》中,梭羅反復指出,大多數現代人都被生活中的各種物質需求所羈絆,迷失了精神追求,過著簡單追逐物質的生活。我們身邊的很多人,甚至包括我們自己,都幾乎很少去關注那些瑣碎的個人利益和活動之外的事物。我們的精神活動往往過于局限,過于注重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追名逐利的浮躁和焦慮擾亂了內心的平靜。教養和品味的匱乏被忙碌的、無止境的消費所掩蓋,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被稱為“真正的生活”。《瓦爾登湖》讓我們頓悟,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一種讓人無比滿足幸福的生活狀態,即內心的超越;淡泊和簡樸永遠是人生的一種至高境界,閃耀著人生智慧的光芒。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物質欲望越簡單,我們越容易體會并得到更多的幸福,而對精神上的追求要孜孜不倦永不停歇,要最大地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我們匆促的腳步所追逐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內心的淡定,而這些距離我們只有咫尺之遙——放慢步伐,簡化生活,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聽從自己真實的內心,才能更好地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一直閃耀在梭羅崇尚實踐的精神內核里。他雖然生活在美國的工業時代,卻并沒有隨波逐流,迷失在優越的物質生活中,而是通過自己的生活歷程警示世人不要被紛繁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即使在出版150多年后的今天,《瓦爾登湖》仍不失為一本啟示人簡單而愉快生活的實用手冊,它展現給讀者一種道德和思想層面上的生活,這種生活始于個人自律,止于對下一代的公共社會承諾。我們應該擺脫沉重的物質枷鎖,在內心流淌一泓湖水,讓自己的心靈時刻都能得到淘滌凈化。每次捧起它,我們都像開啟了一次自我放逐心靈的旅程,感覺到心靈的純凈,精神的升華,認真地思考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的意義。
《瓦爾登湖》是一本優美、恬淡、充滿人生哲理的書,敦促我們返璞歸真、正如本書的譯者徐遲先生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