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瑜伽運動作為一項起源于古印度的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運動,強調的是運動者身體與心靈的高度統一,它通過生理和心理的結合對運動者的身心狀態進行調節。近年來,隨著高校瑜伽課程的開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了解瑜伽運動。并且因為瑜伽運動所具有的調節身心平衡、修身養性、減肥養生等多重功效,盡管在我國高校發展的時間不長,但已經成為一項熱門課程,尤其受到女大學生的追捧。但是在我國傳統高校體育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的影響下,瑜伽課程的開展存在著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模式不合理等諸多問題,都制約了學生對瑜伽課程興趣及高校瑜伽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本文針對高校瑜伽教學方法及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改革進行分析研究。
高校體育課程,主要以競技類體育項目為主,因而,更多的是采用講解示范的針對技術教學的方法,但是對強調需要集中精神,讓身體保持一個動作,并且維持一定時間的瑜伽項目來講,運用與競技類體育項目相同的教學方法,就顯得不合適,因此應結合瑜伽運動項目的特點,對教學方法進行適應性的改革調整。
眾所周知,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是以講解和示范為主要的教學形式,通過講解和示范能夠讓學生了解技術動作方法,以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型。但是,盡管同為講解和示范,必須做到區別對待,要針對項目特點進行。就高校瑜伽課程而言,首先應針對瑜伽運動項目的基本理論知識及一些體位動作名稱進行深入講解,針對其動作方法及要點、難點進行講解,同時還應講解其動作功效。高校瑜伽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但需要做到用詞簡練,便于學生理解,而且還應根據瑜伽項目的特點,講解語氣要輕柔緩慢,要與瑜伽體式的節奏及呼吸保持一致。示范則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式,也是體育教學中運用最普遍的方式,這就需要瑜伽教師將正確、優美的體式示范給學生,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平時注重自身的管理,將優美的體態,規范的動作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瑜伽動作所表現出的美,以起到幫助學生動作定形及提升學生興趣的作用。因而,在高校瑜伽課程教學中,必須結合瑜伽項目特點,做到講解與示范教學,兩者需要進行合理的組合,以提升教學效果。
在高校瑜伽課程教學中,引導教學法一般可分為2種形式,分別為情景引導和動作引導。所謂情景引導,目的是讓學生更快地達到一種“心神合一”的境界,通常可以借助輕緩柔合的音樂,給學生營造出一種輕松的氛圍,同時結合音樂,教師還可進行一定的畫面描述,讓學生能夠感覺身臨情境,更加投入。例如,在冥想時,結合音樂為學生描繪出一副廣闊的草原,碧藍的天空,自己置身其中的感覺,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感受體會。所謂動作引導,則是通過一定的語言提示來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能。例如,針對初學瑜伽的學生來講,他們有時往往只關注動作的學習,而忘記了瑜伽運動更為關鍵的呼吸,針對這一問題,則需要瑜伽教師不斷地引導,引導學生進行呼吸。總而言之,教師應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去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瑜伽運動的內涵,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所謂激勵教學法,指的是教師以一種肯定的語言,來針對學生做得好的方面進行鼓勵,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激勵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最終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高校瑜伽教學過程中,針對一些柔韌性相對較差,體形較胖的初學者而言,他們在初期必然會遇到一些困難,而這時候,教師應溫柔地對待他們,對他們微小的進步要進行鼓勵,這樣才能夠激發出他們學習的興趣與動力。針對一些基礎較好、領悟能力強、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可讓他們帶領大家進行練習或者表演,這樣不但能夠發揮出一個榜樣的示范作用,同時也是對他們自身努力的一種激勵,從而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學習,以帶動其他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營造出一種積極的學習氛圍。
所謂分層教學法,指的是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運動能力及學習動機等諸多方面存在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教學形式。在高校瑜伽課程教學中,瑜伽教師可對一個相同的動作體式提出不同的要求,然后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練習方式。例如,在完成上體前屈式動作時,柔韌性較好的學生,可以將腹部貼近大腿,而一些柔韌性較差的學生,他們往往只能將腹部觸膝,在這個時候,教師則可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只要能夠感受到自身大腿后側的韌帶拉伸,同時能夠保持自然均勻的呼吸,盡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就行。
所謂趣味教學法,指的是以提高學習興趣為目的而采用的一種多樣性及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例如,在高校瑜伽教學過程中,可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通過視頻及圖片,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瑜伽運動所蘊含的美。在教學組織上可變換形式,可組織雙人瑜伽,讓學生自編瑜伽動作,還可通過角色互換等多種形式,來營造出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瑜伽運動強調的是“身心合一”,因而,更強調練習者心理情感上的一種體驗,這也是瑜伽運動區別于其他競技類體育項目的重要特征。因此,更適合運用情感型教學模式,將情感教學貫穿于教學的始未。因此,筆者在瑜伽運動“冥想→體位→放松”的基礎上提出“認知→學習→體驗”的情感型教學模式。
眾專家都指出,人類的情感是具有獨特的功能的,既具有積極的作用,也具有消極的動作,在瑜伽課程教學中,假如能夠激發出情感所具有的積極作用,則能夠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假如激發的是情感所具有的消極作用,則會制約學生的自我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可能地激發學生情感積極作用的發揮,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出瑜伽的健身、健心價值,幫助學生緩解壓力,陶冶情操,提升氣質等。
筆者在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自身的教學實踐,再根據瑜伽運動項目的要求及精髓的基礎上,制定出“認知→學習→體驗”的情感型教學模式框架。具體來講,可分3步進行:(1)認知,指的是通過冥想與呼吸,讓學生感受瑜伽所蘊含的內涵;(2)學習,指的是通過意念的引領,再加上正確呼吸的配合,然后做到有意識的控制身體,從而能夠更好的學習瑜伽的體位姿勢;(3)體驗,指的是在認知與學習的基礎上,體驗瑜伽運動給自身帶來的一種身體上的舒適及心理上的放松,這也是瑜伽運動的精髓所在。
瑜伽運動作為一項古老的運動項目,現如今在全球范圍內都得到了較好地開展,雖然在我國高校開展的時間不長,但是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也深受學生的喜愛,因此,為了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對其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