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林國(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新樂小區管理委員會,甘肅 張掖 734000)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建設工程的規模日益擴大,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人們對美好居住環境的供給需求使建筑工程數量不斷增加,土建施工量隨之也越來越大,對施工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對建筑物的土建工程的現場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土建工程現場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工程質量與工程安全。但是在現場施工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不足。因此,本文就土建施工中現場管理存在的不足進行深入闡述,探究其優化措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土建施工中混凝土主體結構產生裂縫的主要原因,可概括為以下三方面:(1)因結構層變動而拉裂防水層混凝土;(2)因溫度差變化而引起的混凝土開裂;(3)因操作不當而造成的施工裂縫。施工裂縫產生的原因及其優化措施如下:
對于前期裂縫,主要是混凝土配合比及施工現場質量控制不到位而造成的。混凝土水泥砂漿搗塞密實后,在鋼筋周圍的水泥砂漿,尤其是表面水泥素漿中會出現難以發現的細微縫隙。當混凝土硬化及水泥石干縮后,這些縫隙就會沿表面一層水平鋼筋周邊逐漸演變成不規則的、大小不一的斷續收縮裂縫。解決辦法:應盡量降低水膠比(以0.50-0.55為宜);推薦采用減水劑以減少混凝土的用水量;在滿足混凝士強度指標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單方水泥用量;推薦采用在混凝土初凝前進行二次振搗的辦法,并隨即再次進行抹壓收光[1]。此外,應優先采用收縮性較小的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按水泥標號采用摻15%-20%明礬,此外,石膨脹劑拌制的微膨脹混凝土作防水層,也是解決收縮裂縫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混凝土在江蘇、安徽等省早已應用于工程上,據資料介紹,其14天的自由膨脹值可達0.05%-0.10%,并趨于穩定,自應力值可達2-3kg/cm2,從而補償了混凝土的收縮,提高了抗裂性能和抗壓強度。

圖1 裂縫修補方法
對于后期裂縫,主要是混凝土養護不過關引起的,實質上亦可稱為“收縮龜裂”。混凝土防水層施工后,在初期必須使表面保持充分潮濕,防止干燥脫水。為此,應用濕草袋覆蓋,養護時間宜控制在10-14天。特別要警惕日曬、暴雨引起的溫度變化。因為溫差干濕而引起的收縮徐變,在混凝土中是占主要的。防水層混凝土施工后若發現裂縫,可用鋼釬鑿出寬20mm、深15mm的槽口,清掃千凈后,涂刷冷底子油,然后嵌填防水油膏,上鋪防水卷材覆面。防水卷材可用玻璃布、細棉布、細麻布等,詳見圖1。
2.2.1 邊坡塌方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挖方邊坡塌方。而另一種是填方邊坡塌方。挖方邊坡塌方是因為基土受到擾動,承載力不足,引起邊坡土方小范圍或大范圍滑塌,影響建筑物的穩定。填方邊坡滑塌引起坡腳處的土方堆積。挖方邊坡塌方的形成原因是:
1)放坡不到位。
2)沒有采取合理措施,及時處理地表水及地下水[2]。
3)邊坡頂有重物堆放以及外力振動等因素,使土體穩定性大幅降低。
2.2.2 填方邊坡塌方的形成因素
1)邊坡基底的雜草、淤泥未清除干凈。2)與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階梯形搭接。邊坡沒有分層夯實,密實度不足。3)護坡措施不足,未能抑制雨水的深入和沖洗。
2.2.3 預防填方邊坡塌方的優化對策
1)按照填方的高度、土的種類有規律予以放坡。一般當填土的高度在10m以內者,按1:1.5放坡;當高度超過10m時,按折線形放坡,即上部1: 1.5,下部1:1.75。2)選擇質量達標的填土。3)夯實回填土分層。4)采取鋪短邊厚度15cm左右的砌片石、鋪草皮、抹面、噴漿等優化對策。
2.2.4 預防挖方邊坡塌方的優化對策
1)依據開挖深度和土的種類按一定的比例標準予以放坡,一般為1: 1-1:1.5。2)若達不到放坡條件時,則進行必要及可靠的支護。
又稱作橡皮土,特點是一處受壓,另一處鼓起。填土受夯(壓)時,基土發生顫動,受夯打(輾壓)處下陷,四周凸起,變為塑性狀態,且填土體積并未被壓縮。這類地基土承載力比較差,變形較為明顯,無法保持長久穩定性。地基翻漿的成因主要是:
1)泥炭土、粘土或粉質粘土等原狀土未清除。
2)在填士的過程中,地基原狀土被擾動,使土顆粒相互之間的毛細孔被破壞,土中的水份不易蒸發。
3)經過夯壓之后,其外表逐漸形成硬殼,更加抑制了其水分的蒸發。
預防及優化時,常采用以下對策:
1)禁止在腐殖土、亞粘土、淤泥等原狀土上回填土;若限于位置原因而無法避開時,也要將腐殖土、亞粘土、淤泥等軟弱土層清理干凈之后再回填土。
2)保持回填土最優含水量。
3)邊坡坡角做好排水設施。
張掖金碩悅華酒店總建筑面積約93569m2,共27層,是由酒店、辦公區和裙樓商業區組合在一起的建筑綜合體系統規劃。工程人員確認項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還應確認當地建筑施工條件。為防止施工裂縫等缺陷,施工技術人員在主體工程建設過程中加強了現場施工管理,建立項目質量保證體系(圖2),在場地平整、鋼筋混凝土施工等環節采用了科學、合理、有效的施工技術方案,保證了施工質量[3]。
場地平整前首先進行定位放線,根據設計定位樁確定整個場地的平面定位,一般使用經緯儀、測距儀確定站場總體位置,各點標高、設施基礎位置標高等基礎數據。然后根據設計要求標高進行平整。場地平整主要采用推土機進行。在場地平整前要查清地下、地上障礙物,并做好保護。

圖2 項目質量保證體系
3.2.1 材料控制
基礎澆筑水泥采用水化熱較低的礦渣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是在硅酸鹽水泥熟料中,加入粒化高爐礦渣及適量石膏磨細而成的。礦渣硅酸鹽水泥的主要特征有:水化熱較低;早期強度低,后期強度增長較快;耐熱性能較好等;適用于澆筑大體積混凝土結構[4]。
骨料采用級配良好的粗細骨料。選擇了優質的中粗砂作為粗細骨料,細度模數為2.8,這樣比采用細砂1m3混凝土能節約水泥及用水量約30kg,有效降低了混凝土的溫升及收縮;碎石采用5-40mm連續級配,這種采用連續級配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較好的易操作性、節水性、高抗壓性且不必使用較多的水泥用量等優點。選擇5-40mm石子比選擇5-20mm石子,1m3混凝土可節約用水量約15kg,水膠比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水泥用量減少了大約20kg,混凝土溫升可降低2℃,配置粗骨料含泥量不超1%,砂含泥量不超2%。
3.2.2 外加劑添加與施工時間控制
必須由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開具外加劑配合比通知單,水膠比不大于0.55。混凝土中摻用原狀粉煤灰,摻量為水泥量的1/10左右。施工時間控制:混凝土溫度高,加速了化學反應,其間產生的水化熱也比較多。內外溫差在混凝土凝結初期,對抑制裂縫出現有負面影響。為降低水化熱,工程人員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入庫存放水泥,避免太陽直射。二是降低材料的入模溫度,避免在中午或氣溫較高的時候開工。三是減少運輸時間,對運輸車輛采用降溫措施。
3.2.3 技術控制
本工程選用目前土建施工上常用的斜面分層澆筑法。澆筑層下端開始,并逐漸向上移動,在這個過程中振動器保持與斜面呈90度角振搗。基礎除筏板外共分成3層進行澆筑,施工時間8h。采用二次振搗工藝,有效增強了混凝土密實性和抗拉性。養護是本工程主體結構施工防止裂縫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主要目的是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減少混凝土內表溫差。打完墊層、底板后,立即在表面覆蓋塑料薄膜,避免水分流失,蓄水養護深度不少于80mm,在基礎內部預埋Φ50mm鋼管至基礎底300mm作為垂直冷卻管,間距2m布置。垂直冷卻管中不斷通入冷水,利用水的對流降低混凝土內部的溫度。這樣使混凝土具有較高的抵抗溫度變形能力,避免混凝土因為收縮而產生裂縫[5]。
為了最大化實現土建建設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確保土建建設各項技術指標滿足標準,相關技術人員必須在加強自身施工能力基礎上,對施工裂縫、邊坡塌方、填方翻漿問題進行預防與處理,改進施工配比方案和工藝流程。為此,本文僅以預防施工裂縫的實例進行佐證,通過采取相應的現場管理措施,使本工程的施工質量符合要求,工程投入使用后未發生質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