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博
?眼摘 要?演隨著我國對外貿易持續強勁增長,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摩擦糾紛也越來越多。通過探討美國“301調查”條款的內涵、中美貿易摩擦狀況,進一步分析了旨在保護知識產權的“特別301調查”及其制裁歷史,重點指出了針對中國和日本的“特別301調查”異同之處,進而提出對美國新一輪“301調查”的認識和應對。
?眼關鍵詞?演“301調查”;貿易摩擦;TRIPS協議;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7-0062-06
據海關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的貨物進出口為3.68萬億美元,雖然較2015年下降0.9%,但仍然不斷創造著世界貿易發展歷史的奇跡。其中,出口為2.08萬億美元,連續穩居全球首位,進口1.6萬億美元,我國的外貿增長態勢不僅促進了國內經濟發展,也為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和經濟復蘇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在對外貿易快速攀升的同時,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尤其是與美歐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加劇,并且愈演愈烈,給涉案的中國企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在眾多貿易摩擦糾紛中,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格外值得關注。中美貿易額從1979年的24.5億美元,攀升到2016年的6 000多億美元,對華貿易占到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6%,中國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兩國的貿易摩擦日趨頻繁,尤其是我國頻頻遭受美國知識產權保護的“301調查”,“301調查”已經超過反傾銷、反補貼成為中國出口美國市場的最大貿易壁壘。
一、“301調查”是什么
“301調查”是美國于1974年制定的旨在保護其貿易利益的《貿易改革法》的部分內容,“301調查”專業性強,它的一些特殊條款比常規的反傾銷壁壘措施具有更大的殺傷力。目前,中國已經成為“301調查”知識產權保護壁壘最大的對象國之一,也是“301調查”最主要的調查對象和最大的受害國,如果違反“301條款”,被調查企業甚至所屬行業的所有涉案產品都會被禁止進入美國市場,從而造成整個行業同類產品的慘重損失。在涉及美國的貿易法時,一般所說的“301條款”有兩個含義,一是狹義的,僅指美國貿易法的“一般301條款”;二是廣義的,不僅包括“一般301條款”、還包括“特別301條款”(關于知識產權)、“超級301條款”(關于貿易自由化)、“電信301條款”。
“一般301條款”的制裁標準有兩個:一是外國否認了美國依據貿易協議所享受的權利,二是外國的法律政策違反了貿易協定并對美國的商業造成了負擔和限制。“特別301條款”屬于“一般301條款”的第二個裁定標準范圍之內,也就是說,即使沒有“特別301條款”,美國貿易代表(即美國政府下設的一個主管貿易談判、進行貿易調查的機構)照樣可以依據“一般301條款”進行知識產權案件調查。“301條款”家族成員在內容上也有重合,例如,一國政府在歧視性的購買電信產品時,既可能涉及“超級301條款”,也可能涉及“電信301條款”,所以很多涉及“301條款”的調查案件難以分清是屬于哪一個“301條款”制裁范圍。從適用程序來看,各個“301條款”都是要經過調查的發起、與外國的磋商、制裁對象的確定、制裁措施的實施、對外國的監督等過程。
“超級301條款”是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綜合貿易競爭法》制定的,目的是要確定阻礙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并采取相應措施。“電信301條款”是1988年美國《電信貿易法》的一個條款,主要涉及違規電信貿易障礙,與外國簽訂電信貿易協議,監督外國對電信貿易協議的實施情況。總之,“301條款”是針對關貿總協定(后來稱為世界貿易組織)的弱點和不足之處產生的,有其必然性。首先,WTO在貿易內容上存在不足,WTO的第1~5輪談判都是關稅減讓,第6輪談判涉及反傾銷,第7輪談判才談到非關稅壁壘,但是這些都屬于貨物貿易,因此,通過制定各種“301條款”,規范國際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就成了美國在WTO規則之外采取的一套做法。其次,WTO在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上有很大缺陷,例如要經過雙方協商、專家小組裁決、理事會采納、說服敗訴方遵守,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方都可以阻擾或不配合甚至無限期延長。所以,正是針對貿易內容和爭端解決程序上的不足,烏拉圭回合談判締結了一些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協議,但這些協議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還是一再拖延。因此,美國就制定了一套有針對性的“301條款”。
二、由來已久的中美貿易摩擦
貿易不平衡一直是美國政府制定貿易政策的重要依據。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的進口不斷萎縮,不過在2016年,美國的貿易逆差額仍然高達8 045億美元,在貿易逆差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自由貿易政策不斷被國內反對,轉而實施市場準入和出口限制的貿易保護政策,并頻頻發動對外國的貿易制裁措施。從2000年開始,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2004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805億美元,到2016年達到2 702.9億美元,按照美國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1 622.5億美元,到2016年達到3 638.2億美元。不管是中國的統計口徑還是美國的統計口徑,中美貿易不平衡一直都存在,并且呈現不斷激增趨勢,美國統計的貿易逆差額遠遠高于我國海關統計的數額。
造成數字出入較大的原因主要是中美雙方在統計方法上存在差異,當然,除了統計方法和口徑的差異,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例如,美國對華歧視性的出口管制政策,其中美國對華實施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是制約美國對華出口和影響雙邊貿易平衡的主要障礙。美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也會引起中美貿易不平衡,美國對華投資不斷向縱深發展,這些在華企業生產的產品不斷從中國出口到美國,又進一步增大了中美貿易之間的不平衡,此外,中國對美國出口很大比例主要是加工貿易,而大部分加工貿易是把從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國家或地區同美國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大陸。但是,總體上中國對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使得美國企業和政府都感到了巨大壓力,他們會想方設法采取各種貿易限制措施來補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例如:“兩反一保”措施、“特別301調查”等貿易制裁就是一種體現。
以2016年為例,中國對美國出口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8.2%,相當于中國GDP的3.4%。如果美國從中國進口降低5%,將減少中國出口額的0.9%,相當于中國GDP的0.17%。那么考慮在中國的出口總額中,國內增加值占比約為70%,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5%會對中國GDP造成0.12%左右的拖累。中國對美國出口的主要商品類別包括:機電器產品、家具玩具、賤金屬制品、紡織產品、輕工品、橡膠等。美國對中國發起的貿易調查主要集中在鋼鐵、化工、輕工等領域。其中,鋼鐵和化工產品分別占中國對美國出口的2.5%和3.1%,并且只有部分品種發生貿易摩擦。但是過去幾年,一些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如:光伏、輪胎等產品,遭遇的貿易摩擦也在增加。如果美國率先采取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中國也有可能采取反制措施,中美雙邊貿易將會受到沖擊。由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進出口產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中國會增加對其他地區的貿易往來,考慮進出口企業更換貿易伙伴需要時間,貿易摩擦在短期內給貿易帶來的負面影響會更大。
三、“特別301調查”聚焦知識產權爭端
“特別301調查”目的是以雙邊談判和貿易制裁的方式,迫使其他國家準許美國的知識產權進入其市場并給予保護。2017年4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發布的“特別301調查報告”把中國、印度等11個國家列入重點觀察名單。2018年4月2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的“特別301調查報告”仍然把中國列入重點觀察名單。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據美國的國際知識產權聯盟估計,版權的大肆盜版使得美國的對外出口損失了幾百億美元,知識產權的嚴重盜取造成美國巨額的貿易損失。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綜合貿易競爭法》的“特別301條款”,而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由于美國的堅持,也締結了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即TRIPS協議。針對不同的對象,美國交替使用這兩種手段,對于WTO成員國,首先采用TRIPS協議,必要時再采用“特別301調查”,而對于非成員國,直接援用“特別301條款”。“特別301調查”年度審查報告確定有三個類別,即重點外國、重點觀察名單、觀察名單。美國的“特別301調查”還是有很大的震懾作用,例如,在每年的審查報告中,一旦某國被列入了重點觀察名單,那么就應該引起重視,盡快解決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準入的問題。從觀察名單到重點觀察名單再到重點外國,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貿易制裁威脅性。
在每年4月的“特別301調查”年度審查報告中,中國的位置始終非常醒目,認真研究中美知識產權爭端,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對于以后解決類似事件具有重要意義。中美知識產權之爭在中美貿易協議中都有體現,1979年是第一次,促使我國制定了《著作權法》《專利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等,1992年中美知識產權諒解備忘錄里面也規定了中國的義務,后來又有了詳細的規定,如專利方面的藥品、農業化學品行政保護條例,版權方面的文學、藝術品、錄音制品、著作、商標保護的條約,不過,當時在被美國列為重點外國名單后,我國也采取了貿易報復措施加以應對。1995年中美兩國又進行了針對音像制品、CD生產線、書籍的知識產權協議談判,之后美國又通過貿易法“306條款”對我國的貿易知識產權保護改進措施進行監督。不過,隨后中美知識產權保護爭端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例如,商業軟件的終端使用侵權、商標侵權、藥品專利行政保護等,還有2010年下半年,美國針對中國清潔能源行業發起的“301調查”。
四、美國對哪些國家或地區采取過“特別301調查”
美國的“特別301調查”,就是要讓其他國家接受美國關于知識產權保護和知識產權市場準入的標準,從而在全世界范圍內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和美國的貿易利益,所以“特別301調查”不是針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針對美國的所有貿易伙伴,因此,掌握美國與其他貿易伙伴之間的知識產權爭端,了解美國如何運用“特別301條款”及程序與其他貿易伙伴之間進行談判,有助于我們把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貿易背景中進行理解,為以后處理中美貿易知識產權爭端提供必要的指導。
從1974年至今,美國政府已經進行了122次“301調查”。歷史上,挑選了幾個國家或地區如中國臺灣地區、泰國、印度、巴西、歐盟,這些國家或地區曾經被美國貿易代表列入過重點名單,或者美國曾經對其發起過“特別301調查”或者進入過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程序。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東亞地區曾經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日本、中國臺灣地區、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美國貿易代表認為東亞的國家或地區嚴重侵犯了美國的知識產權,阻礙了美國知識產權產品的準入,損害了美國的商業利益,同時也是“特別301調查”實施的重點國家或地區。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貿易代表希爾斯曾稱中國臺灣地區是盜版和仿冒的天堂,1989年,美國第一次發布“特別301調查”年度審查報告時,就將臺灣地區列入重點觀察名單,隨后臺灣當局就承諾要對美國的版權進行保護,加強對計算機軟件出口的審查力度,但是,1992年4月美國發布的“特別301調查”報告把中國臺灣地區直接升級為重點名單,理由是中國臺灣地區的有線電視臺、錄像帶、CD、計算機軟件盜版盛行,5月就對臺灣地區開始發起貿易制裁調查,6月臺灣當局主動與美國達成了諒解備忘錄,接下來的1993年、1994年,臺灣地區為了避免被列入重點名單,主動修訂了版權法、專利法、商標法。但是,在1995年中國臺灣地區還是被美國列入了觀察名單,隨后在1996年4月美國發布“特別301調查”報告之前,臺灣當局通過了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和商業機密保護的立法工作,之后在當年4月以及1997年以后中國臺灣地區都沒有被列入觀察名單行列。總之,中國臺灣地區為了不被美國列入“特別301調查”的各種名單,主動采取一切措施以便迎合美國。
由于“特別301條款”是1988年美國《綜合貿易法》制定的一個條款,在此之前,美國對泰國已經實施了“一般301調查”的貿易威脅,1989年取消了對泰國的普惠制免稅待遇,在1990~1992年泰國就一直被列入重點外國名單,主要在于泰國的版權保護和藥品實施保護問題方面,1992年泰國政府就開始修訂版權和藥品方面的立法工作,但是在1995~1998年,泰國還是被“特別301調查”列入了觀察名單中,理由是泰國的專利法與TRIPS協議不一致,可見,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市場準入上,美國對其的要求是沒有止境的。在1991~1993年,印度連續被美國“特別301調查”報告列入重點外國名單,在1994~1999年,印度連續6年被列入重點觀察名單,也即兩國之間的知識產權爭端非常激烈。美國認為印度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有很大的缺陷,存在藥品專利和化學品專利問題,版權強制許可非常寬泛,限制使用外國商標等問題,在這期間,印度只是在版權和商標保護方面向美國做出了讓步,在專利方面并沒有任何讓步,美國依據貿易法“306條款”對印度的知識產權糾正問題進行了監督。1992年,美國終止了印度的最惠國免稅待遇,對來自印度的藥品和化學品加大征收6 000萬美元的關稅。1995年隨著WTO成立以后,美國的貿易代表在當年4月的“特別301調查”報告中認為,與印度在藥品、農業化學品專利上的爭端可以依據TRIPS協議專利“信箱”制度的規定解決,但是印度與美國在1996~1998年又經歷了漫長的專利修訂認定分歧、磋商、上訴和裁定過程,后來,美國宣布根據“306條款”監督印度執行TRIPS協議的裁定結果,如果印度不遵守,美國將直接采取“301條款”制裁措施,1999年印度國會迫使通過了專利法,確立了信箱專利申請機制,以及對藥品、農業化學品提供市場獨占權的制度。總之,美國對印度的知識產權爭端調查,既包括“特別301調查”程序,也包括世界貿易組織TRIPS協議和爭端解決程序。在這個過程中,印度首先失去了普惠制下的部分產品免稅待遇,然后又遭遇世界貿易組織的制裁威脅和“特別301調查”的制裁威脅,印度單純的同美國針鋒相對的對抗,都對國家的全局利益非常不利。
巴西與美國的地理位置較近,美國對其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準入要求更為敏感,有些爭端也顯得具有特殊性。1987年,美國制藥協會訴稱巴西的藥品專利保護不合理,對美國商業造成了負擔和限制,經過美國貿易代表的調查,隨后1988年,美國政府依據貿易法“301條款”采取措施,在1989~1990年,巴西的紙制品、非苯類藥品、日用電子品被禁止進入美國市場。在1991~1992年,巴西被列入“特別301調查”的重點觀察名單,1993年,巴西被列入重點外國名單,1993年下半年到1994年,巴西與美國進行了多輪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修訂談判,1995年美國貿易代表依據貿易法“306條款”監督發現,巴西承諾的修訂進程非常緩慢,隨后又被美國列入了重點觀察名單,1996年,巴西國會通過了專利法,主要針對計算機軟件、版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植物新品種等保護法案,1998年,美國的“特別301調查”報告徹底沒有把巴西列入觀察名單。美國與巴西的知識產權保護爭端告一段落。
在美國貿易代表發布的年度“特別301調查”報告中,進入重點觀察名單也有不少發達國家或地區,如:澳大利亞、日本、歐盟、葡萄牙、希臘等。自1996年世界貿易組織的TRIPS協議生效以來,美國貿易代表還要求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完全遵守TRIPS協議。在1991~1999年,歐盟連續9年被美國列入“特別301調查”的重點觀察名單,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準入方面,歐盟及其成員國與美國的爭端和沖突也是接連不斷的,主要在于專利申請和維持的費用、知識產權市場準入和商標問題。在1995年的“特別301調查”報告中,美國貿易代表認為歐盟采用的電視廣播配額制問題,影響到了美國的電視廣播節目公平進入其市場,1997年美國貿易代表認為歐盟在空白磁帶費和公開表演費費用征收方面拒絕美國權利人的國民待遇,否定了美國產品的市場準入機會。1999年,美國發布的“特別301調查”報告中認為歐盟制定的保護農產品和食品地理標志登記條例否定了美國商標的國民待遇。
五、針對中國和日本的“特別301調查”異同之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對日本鋼鐵、電信、木材、醫藥、半導體等制造業發起了14起“301調查”,1989年,美國對日本首次啟動“特別301調查”,重點是計算機、衛星、木材等產品方面,1994年,美國開始啟動“超級301條款”,并對日本的產品收取懲罰性關稅。
1974年,美國修訂了《貿易改革法》,保護美國貿易利益的“301條款”在實施方面首先就針對了日本,當然,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也在1974年自愿限制了鋼鐵出口,1976年簽署了美日特殊鋼鐵進口配合限制協定,1978年美國鋼鐵啟動價格保護制度,不過此時日本受“一般301調查”的打擊并不明顯,日本也做出了很多讓步,簽訂了《廣場協議》。但是,在1987年,爆發了東芝-哥尼斯堡事件,東芝向前蘇聯出售高科技國防產品,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加上日美貿易戰不斷升級,為了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美國國會于1988年通過并修訂《綜合貿易競爭法》,其內容包含“特別301條款”和“超級301條款”,隨后1989年就直接將日本列進黑名單,當時制裁日本的貿易談判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提出采用配額和懲罰性關稅來打擊日本對美國的鋼鐵和汽車出口,“特別301調查”對象的重點范圍是來自日本的衛星、超級計算機、木材制品。在1994~1997年,美國對日本啟動“超級301調查”,并征收懲罰性關稅,還是為了減少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2017年8月14日,特朗普政府又讓羅伯特萊特希澤出任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發起了針對中國的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核心的貿易制裁調查。
目前,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主要是中低端消費品、零部件和半成品,但是美國針對中國這些商品的貿易制裁,并不會讓在中國大陸的相關生產轉移到美國,而可能會轉移到其他發展中國家,并會增加美國企業的最終產品成本,這和20世紀80年代美日之間在汽車、鋼鐵、計算機、衛星等制成品方面的貿易糾紛有很大的差別。美國對中國這一次的貿易調查,主要是打擊中國在威脅美國優勢行業的領域產業升級,所以針對中國的“特別301調查”重點在于技術轉讓、知識產權和創新領域,這種做法表面上似乎在1990年美國對日本的“特別301調查”中也出現過,當時日美貿易談判,美國通過貿易制裁威脅,迫使日本放棄發展芯片、通訊衛星和航空航天領域等決定未來走向的高科技項目,使得日本幾乎錯過了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高科技發展浪潮。此次,美國為了保護自己的傳統制造業和中低層就業,對中國發起的“特別301調查”正好與中國的產業升級機遇相重合,這種知識產權調查目的就是為了延緩中國進入芯片、通訊、機器人等高科技領域的速度,拉開中美在關鍵部件核心領域的生產力差距。在這次中美貿易戰交鋒中,關稅、配額被多次提起,但是,貿易禁運和技術制裁之類的極端措施也會被重新使用,例如美國針對我國中興通訊公司出口伊朗所實施的貿易制裁,屬于“卡脖子”式的貿易制裁方式,恰恰說明了中國迫切需要進行產業升級和發展高科技,目前,處在轉型關鍵時期的中國能否拉近與美國的差距,在這場中美貿易博弈戰過程中就顯得至關重要。
六、“特別301調查”的本質
1.“特別301條款”是美國單邊主義霸權經濟的武器
一般來說,“301條款”是美國的國內法律,只對本國有管轄權,不過“301條款”卻強迫國外政府與美國進行談判,并改變這些國家的立法,這是違背國際法準則的。的確,“301條款”是在不斷影響別國或地區的立法,尤其是在中國臺灣地區、泰國、印度、巴西、葡萄牙、希臘等國家或地區,這是因為美國有著廣闊的市場和強大的經濟力量作為后盾。在當今世界,美國依然是全球范圍內開放程度最高、自由貿易程度最高的國家,隨著“301條款”的出臺,美國一方面以廣闊的市場和優惠的條件鼓勵其他國家與之貿易,但又以貿易制裁相威脅,迫使貿易伙伴接受自己的貿易標準和條件,即“胡蘿卜+大棒”策略。如果貿易伙伴不接受美國推行的知識產權標準,美國就會收回貿易優惠條件,采取限制進口和征收高額關稅的制裁措施。通過“301條款”這種國內貿易立法,創造了美國自己所需要的國際貿易模式和秩序,所以,“301條款”產生了域外的法律效力。
一旦被美國列入“特別301調查”的重點名單,貿易伙伴就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迎合美國的知識產權標準要求和意愿,改變國內立法,要么不接受美國的標準,繼而喪失美國廣闊的開放市場和優惠的貿易條件。“特別301條款”的經濟霸權性,還體現在它緊迫的不容商議的時間表上,一般的國際談判都有時間表,但是“特別301調查” 報告是每年的4月30日發布確定當年的審查名單國家或地區,在名單確定后的30天內要對重點國家或地區進行調查,調查時間一般是6個月,調查結果如果是貿易制裁,那么制裁措施在30天內就要生效,在這個緊迫的時間表內,被調查國家或地區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只能被動接受。同時還有不定期審查、“306條款”監督等花樣,不斷地向貿易伙伴施壓。
2.“特別301條款”的國際化
在世界貿易組織的一攬子協議中,有兩個與知識產權有關,一個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即TRIPS協議,另一個是關于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備忘錄。美國貿易法的“特別301條款”與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程序有很多相似之處,從爭端的提出、相互磋商、爭端解決的裁定到裁定結果執行,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程序都模仿了“301條款”的程序,在美國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的知識產權爭端中,如果另一方不執行爭端解決機構的裁定,美國還可以運用“301條款”調查程序,實施貿易制裁,如果對方不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當發生貿易知識產權爭端時,美國就會直接實行“特別301條款”調查程序,所以“特別301條款”是美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最后保障手段。
雖然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但是中美之間的知識產權爭端依然存在,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例如美國不斷提出的計算機軟件終端侵權、商標保護、對藥品和化學品的行政保護等問題,都可能會被美國訴諸知識產權爭端程序當中,所以我們需要認真總結美國與其他國家的爭端解決程序案例,吸取經驗教訓,當中美之間發生知識產權爭端時,盡量依據TRIPS協議標準和爭端解決程序來處理,從而將對方的不合理要求駁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擺脫“特別301條款”調查程序造成的困擾。
七、如何應對新一輪美國“301調查”
2017年8月15日以來,中國商務部多次表示,若美國不顧事實采取舉動,中方將采取適當措施,堅決捍衛中方合法權益。中國外交部也多次聲明,在中美利益相互交融日深,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格局下,打貿易戰沒有前途,沒有贏家,只會雙輸。不過,如果美國對中國的“特別301調查”繼續下去,一方面,中國會訴諸WTO規則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可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可以考慮反調查或使用進口替代等。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中美兩個大國之間將持續產生知識產權爭端,這是由兩國不同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利益所決定的,處理中美知識產權爭端,最重要的是尋求經濟利益上的平衡點,美國對中國揮舞“特別301調查”大棒,以貿易制裁相威脅,必然會損害中國的經濟利益。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分清楚什么是中國的長遠利益,什么是短期利益,什么是全局利益,什么是局部利益,然后爭取最大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依據2018年3月22日公布的美國對中國“301調查”報告結果,美國的貿易制裁領域不僅僅是知識產權方面,中美貿易戰之間的升級已經涉及到諸多領域。從目前來看,我國在處理中美知識產權爭端問題上,我國經濟利益均衡點的尋求還是很成功的,往往在談判的最后一刻做出讓步,最大限度的獲取了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也避免了美國的貿易制裁,沒有損害中國的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